江村經濟讀書筆記
《江村經濟》這本書是老師介紹給我們的,據說不錯(當然在看完之後,我覺得確實不錯)。它是費孝通先生的一篇博士論文。作為論文,由於受其自身體裁的限制,學術性的內容會多一些,因而便顯得枯燥。其實,在一開始,我對它並沒有什麼興趣,但在讀過兩三章之後,發現它真的很不錯。《江村經濟》將一個大範圍的社會研究,通過研究一個小村莊折射出來,將作者自身經歷融入書中,不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讀性。而我,在認真閱讀後,也收穫了一些東西,產生一些看法。
前言
《江村經濟》是一本關於中國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易等體系的書。它描寫了長江流域一個名叫開弦弓村的村莊的經濟等問題和該村莊的歷史發展變化。在書中,費孝通先生針對這個村的發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對中國農村的現狀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並且,從中我更是深深體會到了作者的赤誠的愛國心和他對於社會學的熱衷。
地理環境
費思博士等認為:在研究中國農村社會的現階段,把一個村子作為單位最為合適。而費孝通先生也正是出於實際的考慮,將自己的調查範圍限定在一個小的社會單位——村莊內進行。費先生選擇的調查地點叫開弦弓村,它坐落於長江三角洲上的太湖東南岸。該地區受夏季季風的影響,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乾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的氣候條件都有利於農業生產,生產季節約持續300天”。而且,“該地區位於長江和大運河這兩條水路幹線的交叉點上,這兩條水路把這個地區與中國西部和北部的廣大疆土聯結起來”。自然環境的優越和交通的便利是這個地區在當時中國經濟上取得主導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這個村莊中,土地是維繫人們生產與生活的主要物質條件。人們可以根據當地人所佔土地的自然條件大致推論出村裡人的職業。而恰好,該村中的外來戶全部從事着特殊職業,當然,他們沒有土地。
另外,有着交通優勢的開弦弓村並不僅僅發展農業,它的工業尤其是蠶絲業,在當地鄉村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在近些年先進技術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衝擊下,該地區的傳統蠶絲業逐漸衰落。
從這個篇章中,我了解到,一個地區的發展離不開自然條件,但更不能脫離整個社會或者世界。開弦弓村由於受傳統的小農經濟的影響,在整個村莊的規劃中,並沒有一個可以將人們集中起來進行公共活動的專用場所。不過,在隨着中國社會形態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該村莊的內部聯繫緊密起來,一些公共機構的建立正是社區生活變化的體現。
社會背景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家族”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它在長期的中國歷史中扮演着保證親族延續和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的紐帶的角色。“家族”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家”的親屬關係的擴展。而“家”的規模大小是有兩股對立的力量的平衡而取決的。一股要結合在一起的力量,另一股要分散的力量。這兩種力量導致的親屬關係的擴展恰恰是通過姻親關係來實現的。在這個村莊里,婚姻是一個非常正式而又嚴格的問題。這裡的人們的婚姻之事嚴格按照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這裡不存在求婚的說法。子女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被父母定下了婚事,婚姻自由是不存在的。而且這裡的人們習慣上講究“親上加親”,因而表親間聯姻現象很是普遍。因為婚姻在這裡的主要作用就是綿續家世及促進家族的發展。在這樣的婚姻關係中,婚姻雙方的地位並不平等。人們對於婦女的要求有很多,而且過分重視“香火”問題。這更是造成了“小媳婦”現象的存在。
當然在家族、婚姻問題中,財產繼承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在一個村莊中,財產不僅僅局限於家產,還有村產、擴大的親屬群體的財產和“無專屬的財產”。這些財產的繼承主要以集體佔有和私人佔有的形式存在。在擁有財產的群體中,家是一個基本群體,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群體。一個農村家庭中,傳遞的主要財產是土地,主要對象是該家庭中的直系男子。若沒有直系男子,則由家庭或家族中的長輩來立繼。當然繼承者還有贍養老人的義務。由此我們可看出,傳統的中國從承擔責任和發展家族考慮,給予了男子很高的地位和權利,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社會問題。而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婦女的獨立性越來越強,這些問題已得到了顯著的解決。
另外除了親屬關係的聯結,還有一個基本的社會紐帶就是地域性的紐帶。在這個村子里,有一些人在一起組成了戶,他們共同居住、吃飯和勞動。而其它形式的聯合群體也多如此存在。
經濟生活
開弦弓村的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為滿足人們的需要,提供了各種手段來獲得消費物資,但同時也規定並限制了人們的要求。文化對於村民的消費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村裡的房屋都設計有堂屋。堂屋是住房中佔地最大的,一般用來做勞作的場所,例如養蠶,繅絲、打穀等等。它也是人們接待客人或存放農具、農產品以及供置祖先牌位的地方。
在村莊中,除了生產,人們的主要活動是聚會、出會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動。
這些細節體現了這個村莊以農業生產為主,但也有一些副業等的發展。而在一代代傳承與發展中,村民們保留了許多習俗文化。這些都是我們研究該地經濟文化生活的重要資料。
在地理環境中,作者曾提到,由於人們所佔土地不同,人們所從事的職業也有許多種。主要可以歸為四類:農業、專門職業、漁業和無業。但不管如何劃分,這些職業的類別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它們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從這些職業所從事的人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大部分的人使用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但他們不僅僅只從事農業生產,還有其他的如蠶絲業的鄉村工業生產。還有部分因成年男子死亡,只有寡婦和兒童等的家庭,不靠自身勞動過日子,而是依靠出租土地生活。
在從事農業生產中,天氣條件很是重要。人們根據傳統的節氣表和一些進步的生產技術來安排農業生產。而土地的佔有促使了僱農和小土地出租的產生與發展。這種生產方式也有效地利用了勞動力和土地資源,有利於當地經濟的發展。
除去農業生產,蠶絲業是這個村裡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來源,這也是太湖一帶農民的特點。前面說過,蠶絲業在後來有所衰退,也正是如此,當地人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中,促使變革的主要力量是世界經濟的衰退、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當地一些技術人才的積极參与。另外政府的重視和幫助也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在改革中也有許多問題,比如技術革新進退維谷。費孝通先生也提出了他對於鄉村經濟發展的建議:通過引進科學的生產技術和組織以合作為原則的新工業,來複興鄉村經濟。
在整部書的最後,費孝通先生着重講述了中國的土地問題。他指出,中國農村的基本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而農民的主要開支又在土地的使用上。我們應認識到,僅僅實行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並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的關鍵應在於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不是緊縮農民的開支。因而費孝通先生再三重申,恢復農村企業才是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的根本的措施。
《江村經濟》作為一本探討社會問題的書籍,它深刻地、如實地反映了中國農村的經濟生活,是一部很值得閱讀的社會學類型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