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茶館讀後感
《茶館》是以北京一座茶館為舞台,事實上,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和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茶館》是老舍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說,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着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自殺。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茶館》里有些語言我特別喜歡。大傻楊的話是一個非常巧妙的開幕辦法。我從來沒聽過數來寶。我發覺了中國人跟美國人說話的法子很不一樣,差別相當大!中國人是比較含蓄;他們常用客氣話和婉轉的話,這是中文最難學的地方!在《茶館》看到了地道的中國人的說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兩個拜把子兄弟想娶一個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訴劉麻子他們的奇怪要求,他們當然不直說出來,反而他們說,“這兩個人穿一條褲子的交情……沒人笑話俺們的交情。”劉麻子同意,“沒人恥笑。”他們又說,“那你說這三個人的交情也沒人恥笑吧?”我也很喜歡劉麻子的反應。“平常都說這小兩口兒,小兩口兒,誰聽說過小三口兒的呢?”中文裡真有微妙的意義!
在《茶館》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老舍其作為一個語言大師的風範。《茶館》中,十幾個人物依次登台,卻個個形象立體,性格鮮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寫作語言的性格化,時代化,應人切景;老舍以笑寫悲,寓庄於諧,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於三個時代中光怪陸離的醜類;北京化的口語也是本劇一大特色,給穿梭於茶館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每個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篇二:茶館讀後感
近日去新華書店,在書之海洋中,惋嘆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書者,名曰《茶館》,置於書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書而視,受益無窮於其中,故有感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里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皮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布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篇三:茶館讀後感
一直以來,我都對共和國文學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館》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多少次過其門而刻意不入。若不是于是之等北京人藝的老一輩藝術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詮釋使之成為話劇經典,《茶館》恐怕早就淹沒在共和國文學連篇累牘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館》其實也是衝著北京人藝爐火純青的表演去的。漸漸入戲之後,才恍然覺得,老舍的劇本雖然寫於讚歌大躍進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顆體恤下層人民的心,卻衝破了政治外殼的包圍,就像雲雀衝破了寂靜黎明的禁錮,婉轉而悠揚,直擊人心。
《茶館》里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須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須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嘆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於革命的一貫態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說到茶館,多數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人藝一幫老藝術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備的表演。但我剛開始看時,還是不大習慣,總覺程式化痕迹太濃,一舉一動一板一眼,每一個動作的精心雕琢。後來看眾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嚴和做人的溫良恭儉讓,那時的人們就是這樣見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舉止中千年文化的修養一覽無遺。中國戲劇唱念做打凌然不亂的套路原來就是那個禮教中國的生動顯現。現在這樣的就中國人怕是無處可尋了。
舊時的茶館是市民們幾乎僅有的公共空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雜其中,上層人物與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間讓人忘記了階級差別的存在。但是再仔細琢磨茶館中活躍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看出平頭百姓是坐不起茶館的,在茶館里悠閑品茗,提籠架鳥的幾乎都是吃份額的旗人,前清遺老;吃洋人軟飯的買辦和“誰有錢就為誰賣命、充當打手”的地痞流氓;專心向佛不問政事的參議員……至於底層人民,這裡則是他們賣命、乞討的傷心之地。
作為公共空間的茶館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西方大革命時期的咖啡館。但是二者的意義卻更好相反。本雅明說,巴黎的咖啡館里經常擠進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價訂閱報紙的人,圍在一起搶讀一張報紙,議論國事,密謀革命。西人後來把這造反的發源地(包括小酒館和街壘)冠上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公共領域”。但是《茶館》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貼了幾十年的“莫談國事”,也沒聽說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是幾個愛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給喝下台的。重農抑商,皇權浩蕩的封建社會中誕生不了法國那樣的穿着燈芯褲的中產階級,《茶館》中實業救國的那位民族資本家最後落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境地。中國的“公共領域”只是言論無路的上層精英們過過嘴癮、發發牢騷的地方罷了,不是民主的醞釀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後來北京的茶館漸漸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館依然花開遍地,不過依然是“莫談國事”。至於傳說中的“中產階級”,咖啡館可是彰顯高雅品位,為權錢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篇四:茶館讀後感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光彩。
老捨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儘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發(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啊!發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衛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一兒子,現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揚光大”變為“花花聯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於後人什麼,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茶館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