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正能量讀後感
作者:賈美穎
《正能量》這本書,就拿起來隨手翻了翻,先是被開頭的幾個實驗和數據吸引了,頗有些意思,回家后馬上上網搜了下這本書,通讀一遍感覺頗有收穫。這是一本世界級的心理勵志書,作者理查德·懷斯曼深入淺出地為讀者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自己和他人的窗戶,並結合多項實例,教給我們如何排除負面情緒,激發自身的潛能,引爆自身內在的正能量。每個人身上都是帶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積極、樂觀的人才帶有正能量。當你陷身困惑、爭執或消極能量之中時,嘗試解脫或改變破壞性的能量,當積極的能量被引爆時,你的人生也將會得到神奇的大轉變。
在這裡,我想以粗淺的文字和個人的理解,結合我們的工作與大家分享我讀這本書的所得所思。
一、 努力進取、甘於奉獻,是工作中激發正能量的法寶
從事工作之初,每天與數以千計的數字打交道,一組組數據、一張張報表幾乎佔據了我所有的工作時間。時效性強,加班早已成了家常便飯。這樣日復一日、緊張忙碌的工作,曾一度消退了我的工作激情。然而,當我停下工作,環顧四周,卻發現辦公室的同事們都在不辭疲憊、默默無聞地工作。有人在認真,有人在一絲不苟地,有人緊鎖眉頭,有人接起電話耐心解答問題。看着眼前的一切,內心也多了幾分豁然和堅定。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傳遞着踏實、勤奮的“正能量”。就是這個默默無聞、求實敬業的集體,培養出了我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和堅韌沉靜的性格,也培養出了我對事業由衷的熱愛。工作看似很簡單,能及時準確,就是不簡單。工作看似很平凡,但能寫出深入淺出、措辭精準的分析,做出科學有預見的研判,就是不平凡。現在的我很享受這個理性與激情並存,嚴肅認真又不失活力的統計世界,在這裡,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工作着的幸福”。
二、豁達善良、公平正義,是人際交往中傳遞正能量的關鍵
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夠給我們帶來愉悅舒心的工作氛圍。古語有云“投之於木桃,報之於瓊瑤。”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至關重要。保持善良的品性,以豁達的胸懷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用理性、公正的標準來判斷身邊的是與非,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傳遞的另一股“正能量”。
沒有權力在手者的得意,沒有功勛卓著者的刮目,沒有受人敬仰的榮耀,也沒有熱情澎湃的掌聲。平凡的崗位,平凡的工作,造就了我們坦誠、正直的處事態度和善良博大的胸襟。祖國同胞遭遇災難,我們捐衣捐物、奉獻愛心;同事臨患疾病,我們親切關懷、無私幫助;工作任務分配,大家不計得失、任勞任怨;幹部評優選拔,大家實事求是、公平公正。中國有個成語叫“耳濡目染”,長期與這樣一群品質優秀、作風正直的人為伴,定能形成一個團結協作、工作效率極高的團體。
三、樂觀向上、健康生活,是精神世界釋放正能量的源泉
如今社會,壓力種種,面對着紛繁錯亂的光電聲色,有效地釋放壓力,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成為了大家共同的追求。在工作之餘,調節生活,在運動中愉悅身心、化解疲勞、健壯體魄;舉辦新春晚會,大家集思廣益,編排各種類型的精彩文藝節目,在歡聲笑語中交流了感情、凝聚了力量;倡議大家關愛貧困兒童,向貧困山區的孩子捐書捐物,投身公益事業。這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強健了我們的體魄,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在快樂中開展工作,在工作中創造快樂。
一起來吧,喚醒我們體內的“正能量”,讓“提高自身整體素質、增強履職能力、提高工作效能”成為指引我們前進的航標,努力實踐、勇於創新,爭當“四大工程”建設的先行者和踐行“三個提高”的排頭兵,為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篇二:《正能量》讀後感
看了理查德?懷斯曼的《正能量》一書,想找找獲得正能量的方法。這本書里用了很多心理學例證來證明和解釋作者的論點:身體行為影響情緒。
作者的這一觀點來自於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19世紀80年代末,詹姆斯將關注點轉移到情緒與行為的關係上。
常識告訴我們,某些事件和想法會讓你產生某種情緒,而這種情緒反過來會影響你的行為。比如我們有幸福的感覺,我們就會微笑;我們感覺害怕,我們會逃離。
詹姆斯理論強調,情緒和行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即我們的常常只注重“情緒→行為”,而忽略了“行為→情緒”。
《正能量》一書中通過很多的心理學實驗讓我相信,行為對思想情緒有着很大的影響。
我們常常無奈的說,我笑並不是我真的開心。但是當我舒開眉心,嘴角上翹,心情會微妙變的好起來,於是變成“我笑了於是我開心了”。
快樂可以是自找的!
當我們彎着身子窩在椅子里的時候,覺得疲勞與心情低落。我們認為這是精神狀態不好的正常表現。但會不會是因為這樣的姿勢使得我們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我們坐直身體,上調電腦顯示屏,這樣微微抬頭的看着屏幕,一副很自信與胸有成竹的樣子,然後,我們的精神狀態變好了,感覺正能量在充斥進來。
這些是身體的小小的改變,使我們產生正能量。
如果行為上改變的多一點,我們的正能量會更多一點。
我們是不想起床才賴床嗎?至少我是賴在床上才不想起床的,只要我起來了,就覺得起來做事真好!
我是不想念朋友,不想與朋友聯繫才不打電話給她們嗎?其實我是很久沒有打電話給她們,覺得不知道說什麼,才一直想念着她們卻不給她們打電話。
從來都被告知交流知識可以獲得更多,我卻很少與師長交流。我是因為恐懼才不與他人交流嗎?事實上,我們的老師和藹可親,並不會給人恐懼的感覺。其實是我一直不與他們交流,漸漸不知道怎麼開始,怎麼說話,從而產生了交往恐懼。
詹姆斯說:“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的像是你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作者將這一簡單而強大的主張表述為“表現”原理。我最近也在試着實踐這句話。
這就和我們一直說的GTD差不多,不要瞻前顧後,自我懷疑,只要去做。如果不想賴床,那就好像自己從不賴床那樣,鬧鐘響了就坐起來穿衣服,告訴自己我一向按時起床的。如果害怕與人交往,那就表現的自己很活潑與外向,見到認識的人主動打招呼,寒暄兩句,就像平時一直都是這樣的。
我向來就膽小,對未知的事情有擔憂與恐懼。我一直認為,控制情緒的唯一力量是個人的自控力,是意識的東西,原來身體行為這一外在的東西也很重要。我因為要寫畢業論文的緣故,這兩天在做問卷調查,其實早就該做了,我自己一直覺得很麻煩一直在拖。我最怕與不認識的人打交道。但是,當我不去想他會不會答應幫助我,我直接走上去,微笑,然後說話。事情就變得順其自然了。就像我沒有交往恐懼症那樣做事,我就真的不覺得恐懼了,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強化了我的“正能量”。不知道是不是我才開始實踐一些小事,才感覺這個方法很有效,至少我的觀念被改變了。我以後再也不會說,我心情不好,不想做事了。
下面附上書中提供的:用身體改變頭腦的十個快速方法
第一、行動力:拉我—-推你
把一個物品推遠(表現得你不喜歡它),就會使你不喜歡這個東西;而將其拉向你(表現的就好像你喜歡它一樣),就會使你對其產生感情。下一次,當你碰到甜品或巧克力時,僅僅將盤子推遠就行了,這會使你感覺到自己的慾望逐漸消失。
第二、節食:使用非慣用手吃飯
當你使用非慣用手吃飯時,你表現得彷彿自己在做一個不同尋常的行為。因此,你會更加關注自己吃飯的動作,而不是什麼都不想只是簡單的吃飯。如此,你就會吃得更少。
第三、意志力:繃緊身體
繃緊肌肉會增強你的意志力。下一次你需要戒煙或者拒絕一個蛋糕時,握緊拳頭、收縮肱二頭肌,或者手中緊握一枝筆。
第四、毅力:坐直了,交叉雙臂
在一些實驗中,實驗人員讓志願者解難題並記錄他們堅持的時間,坐直了、雙手交疊的人堅持時間比其他人長一倍。確保你的電腦顯示屏略高於你的視線,當你遇到難題時,交叉雙臂。
第五、自信心:有力的動作
為了增強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你應該做出強有力的動作。如果你是坐着的,就往後倚、目視高處並將雙手交疊放於腦後。如果你是站着的,雙腳在地上放平、挺胸抬頭,雙臂放在前方的桌子上。
第六、拖延症:找一個起點
如果你想克服拖延症,表現得好像你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情很感興趣。花一點時間開始做那件你一直逃避的事情,然後你會突然發現你很想完成這個任務。
第七、創造力:打破傳統思維
如果你要想出新主意,那麼你就要以新的方式行動起來。花點時間在屋裡來回走動,確保你的路線盡量曲折蜿蜒。如果這樣還不能讓你思如泉湧,那麼就繪圖、畫畫、做雕塑等,表現得很有藝術氣質。
第八、勸導:讓別人點頭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人們在聽取討論時上下點頭(使他們表現得就好像贊同這個觀點一樣),他們更有可能同意這個觀點。如果你想鼓勵別人認同你的觀點,就要在聊天時輕輕點頭。對方會重複你的動作,然後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就被你的想法吸引住了。
第九、談判:熱茶和柔軟的沙發
當人們覺得自己和別人建立了聯繫時,他們會感到身體發熱。同樣,給別人一杯熱茶使他們暖和起來,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友好。在一個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實驗參與者坐在柔軟的沙發上或者硬的椅子上,討論一輛二手車的價格。那些坐在硬椅子上的人出價更低而且不易變通。
第十、負罪感:洗掉你的罪孽
如果某件事令你產生罪孽感,洗個手或沖個澡吧。在一項試驗中,作出不道德行為後用消毒劑洗手的人比起其他人來感覺罪惡感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