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最近讀了我國着名教育家格林先生寫的《教育是沒有用的》一書,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書中內容不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力,同時也給讀者展示了許多教育試點的成功案例,細細品味,印象深刻,深受教育和啟發。

  書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要花功夫的。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會貫通,也就是不能悟出裡面的內涵,那也是做不好的。“學習是人的高級本能,是不需要教的,教育是沒有用的。”既然教育沒有用,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參與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中呢?我談點體會:

  一、保護孩子的主動性

  書中第一章《教育之困》中講到的“摁着牛頭吃草”的故事中講的是什麼拴住了這頭牛呢,是小小的木樁嗎?不!拴住這頭牛的不是木樁,而是由木樁形成的心理枷鎖。一廂情願地強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們的主動性於不顧,孩子就會像那頭被小木樁拴住的牛一樣,小的時候想拔木樁,拔不動,等到長大了,有足夠的力氣去拔木樁了,卻已經沒有慾望了。

  當代教育者的最大困境其實就在於"摁着牛頭吃草",一廂情願地訓練"牛嘴"要張開多少度、如何吃草,豈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這樣強硬和機械訓練的結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學的效能卻極低。過去幾十年,教育者長期執着於為孩子設計的教育方式,實際上是對孩子主動發展的一種人為控制。變"被動教"為孩子的"主動學",是當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

  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孩子的主動性。我們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更為重要,更應引以為戒,不能按照自己一廂情願的教育設計,迫使孩子們就範,忽視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動性,而進行被動教育,造成孩子對學習產生消極抵抗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應孩子。

  二、激發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人生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盤”,對人的知識的增長、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調動、品格的形成、潛能的發揮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從社會角度來看,興趣是愛學、會學的重要基礎,是終身學習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質。

  書中講到激發孩子的興趣,有三種思路:“一是感覺引導,二是降低難度,三是協助孩子發掘學習的快感。”

  在《教育的秘訣是真愛》一書中,有一個頑皮的孩子向老人扔石頭的故事,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扔石頭是出於內在動力的驅使,扔石頭讓他們覺得新奇、好玩、冒險,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們就越逆反。可是,從老人給他們第一筆錢的時候,這些孩子扔石頭的原因或者說動機就發生變化了,他們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於興趣,而是從內心的渴望轉變為外來金錢的刺激,當外來的刺激變得越來越小、甚至消失的時候,扔石頭的行為也就失去了激勵因素,其結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可以從中洞見孩子內心變化的基本線索,這也是吸引孩子從內心裡出發愛上學習的基本線索--感覺引導。當孩子感覺到學習是為了別人,無論是滿足家長還是老師的要求時,學習的動力就會降低;當孩子的學習能滿足自己的好奇,能收穫美感和滿足感,不用別人催促和監督,這種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孩子不愛學,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嘗到甜頭。而讓孩子嘗到甜頭的唯一辦法就是減少知識總量,降低學習難度,使孩子不斷獲得小成功,嘗到小甜頭。在學習過程中,把一個大目標科學地細分成若干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每實現一個小目標,就得到一次激勵,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覆成功培養天才,反覆失敗培養庸才。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斷獲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從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學習的目標太高、難度太大,孩子努力了還達不到,失敗幾次之後就會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理想的學習是“站着坐着夠不着,跳起來正好”,不斷嘗到小甜頭,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終的成功。

  三、給孩子說的機會

  格林在書中說道:“在課堂上,教師如果儘可能閉上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孩子,也是教育行為轉變中的一個關鍵。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的場所,但同時也是孩子吸取知識的場所,需要的是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互動,而不是老師在台上高談闊論,孩子在台下死記硬背。老師說多少、孩子記多少的學習是機械的,孩子充分思考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的。”

  好問、好說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要讓孩子學會“問”而不是學會“答”。課堂上我么美好更應該引發孩子“問”、“說”的興趣,交給孩子“問”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輸,只關注結論,忽視學習的體驗過程。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有時需要等待,需要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心態和方法去品味教育、反思教育、探索教育!



教育是沒有用的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教育的智慧 愛的教育 三生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