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篇一: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會計 1002 班付蘭蘭

  最近閱讀了周國平先生的守望者的距離一書讓我感觸頗深,這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弦,因為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嚮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國平說他的孤獨“帶着如此濃烈的愛意,愛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周國平的書大多充滿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守望的距離》一書也不例外。他在書中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也應該在現實世界中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周國平喜歡對死亡進行探討,死亡與人生意義在某種方面緊密相連。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對待名利方面,他進行了感嘆“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場和喧鬧的市場。”

  周國平的這本書充滿睿智和哲理的雋永內涵,充滿魅力的格言和詩語,這些都深深觸動了我,讓我不禁思考自我的境遇,思考我的人生,思考自己的靈魂。 學會用審美的目光看問題。審美並不僅僅止於欣賞自然或藝術,而是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態度。相信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讀周國平的書,讓我的思維更加清晰,對待生活的方式也產生了變化,學會了放鬆對待生活……

  國平將這本集子命名為“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包括圖片、視頻、附件等)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用戶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轉載作品務請註明出處,機構雲平台、個人雲空間的建設權、管理權、所有權均歸實名機構和實名師生所有,與世界大學城無關。

  篇二: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在炎熱的中午 , 我懷着煩躁不安的心情 , 開始閱讀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我始終認為周國平的書是需要在一種相對安靜的環境下慢慢品讀,他的文字具有對外界喧嘩熱鬧的抗體,具有本身寧靜的淡然,一顆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麼細的哲思的。

  周國平的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位北大哲學系出身的學者,以他特有的獨思帶領我們走進了人生哲學,就如他所說:“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許多人對於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觸發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會感覺一種共鳴的快樂。”的確,因了這種對人生無法言說的共鳴,讓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尋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歡上了周國平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讓人似有所悟,讓我在讀他文章的時候,不斷地反思着回想着自己。當他談到幸福,愛情,婚姻,友誼時,我不斷的反問自己,我是否幸福。那個心目中的唯一是不是也像他說的,只是痴情的造影?他一直強調要做回自己,但是很對人說婚姻違背人性,束縛自由,敗壞或扼殺愛情,本質上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在追求着婚姻,把婚姻神聖化。莫洛亞修正說:“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誼必得與愛情融和一起。”也許這是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答案。愛情基於幻想和衝動,因而愛情的婚姻結局往往不幸。但是,無愛情的婚姻更加不幸。僅以友誼為基礎的夫婦關係誠然彬彬有禮,但未免失之冷靜。保持愛情的陶醉和熱烈,輔以友誼的寬容和尊重,從而除去愛情難免會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愛情基礎的方法。為什麼愛情和婚姻會如此的複雜?為什麼要把它解剖的如此清晰?不是說,太理智,太過於現實的愛情算不上愛情嗎?還記得上課的時候,老師說過,愛情,只有恆定才能持久。我一直深深的相信的這一句話。

  周國平說:“連痛苦也是一種收入 . ”是的,真是那些痛苦的經歷,跟我們帶來了經驗與教訓,沒有它們那些痛苦與磨難,我們不懂得成長。但是當我們回首時,我們才會心生懷念,懷念昔日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才發現昔日的痛苦已經不再痛了,它成為了深深的回憶植根在我們的心裡,慢慢的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才發現,時光在流逝,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我們想盡辦法的想在此刻多做點有意義的東西而不要虛度年華,我想早一點從被窩裡爬起來,不想浪費美好的清晨,但是,我們的幻想總會在打開電腦的那一秒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們繼續過着百無聊奈的生活,然後再感嘆日子過着無聊。這就是我們的青春年華嗎?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忙碌着外在的事務。我們的日子是斷裂的,缺乏內在的連續性。逝去的歲月如同一張張未經顯影的底片,雜亂堆積在暗室里。它們仍在那裡,但和我們永遠失去了它們又有什麼區別?

  是不是我們也該轟轟烈烈的活一次?為了愛,為了自己想要的,棄離一切?很多時候,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周國平說:“你須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個的未來,讓它們絕對自由,不要被你的愛人佔領。”我非常同意他說的這一句話。我仍然是屬於我自己的,並不會因為我所愛的人而改變我自己的性格,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自由。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

  愛默生讚賞兒童身上那種不怕沒得飯吃、說話做事從不半點隨人的王公貴人派頭。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別人的觀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個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後,又會反璞歸真,重獲一顆自足的童心。誰都想保持這一顆童真的心靈,但是我們受到這個社會的洗禮太多了,那顆純粹的,不帶功利的心,早已消失了。

  我們常在討論,什麼樣的是友誼?男女之間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誼?我記得莫洛亞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是饒有趣味的。他列舉了三種異性之間友誼的情形:一方單戀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雙方是過了戀愛年齡的老人;舊日的戀人轉變為友人。心靜下來想想,確實是這樣子的。因為我們再也不是童年時候什麼都不會想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整天混在一起玩泥沙的好朋友了。我們都有個自己的想法,我們想問題總愛想,這樣做,結果是什麼,有什麼得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太在乎,太過於物質上的追求而忘記了精神上的需求。那樣子,我們的物質不斷地滿足,但是幸福感卻在不斷地下降。是不是我們該把步伐慢下來,問問自己,我們其實需要的是什麼?為什麼在物質富有的狀態下,我們的心靈還是那麼的空虛。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靈參與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謂“靈魂的愉悅和升華”的因素。否則,花錢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費。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正相當於創造和生產的不同。創造和享受屬於精神生活的範疇,就像生產和消費屬於物質生活的範疇一樣。

  周國平說:“以為消費的數量會和享受的質量成正比,實在是一種糊塗看法。”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靈魂的,而靈魂與感覺、思維、情緒、意志之類的心理現象必定屬於不同的層次。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實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幸福只是靈魂的事,它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受。肉體只會有快感,不會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給人帶來的至多是一種淺薄的優越感,也談不上幸福感。當一個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幸運兒仍然為生活的空虛苦惱時,他聽到的正是他的靈魂的嘆息。

  人生終究是美的,不管這其中夾雜着多少零亂不堪的東西,探究生活的實質,人生的意義也畢竟是太過龐大的系統,也許我們解不了那麼多的人生之謎,看不透那麼多的紅塵世事,但終究,我們都是會成長的,而成長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難以言說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憶。從周國平的文章中,有着對世態的譏諷,有着真情實感的流露,更有着勸慰來人的悟語。從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長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對凡塵的一切瑣事。文字只是一種形式,寫作僅是一種姿態,而我們能夠從這形式中稍稍領悟到一點本質的東西,從這姿態中漸漸發覺出一點意義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我喜歡他的文字,因為他在尋求自己的生命體證中記錄人生普遍意義的真理,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番覺悟。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當他在看透人生的諸多不可能及無趣后仍能毫無保留的愛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與感恩。也許,人生的本質或意義是什麼,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看待人生所會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會教我們怎樣去解決一份實際問題,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虛無。有時,我們要承認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的內心找到一處棲息地安放自己的靈魂。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只是還未能了悟,還始終看不透,道不明,我們念念不忘,我們苦苦追尋,到最後也只能留下一份瞭然於心,卻始終無法訴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國平做到了,他說了我們經歷過卻說不出的悟,他寫下了我們領悟到卻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們或許現在還無法感受到的禪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運的代言。

  周國平說:人生是場邊走邊唱的戲,有太多的歡喜和悲傷要我們用一生去品嘗,去守望,去記載。嬰兒眼中的世界是何等地壯觀、偉大!那雙永遠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找尋着多少的陌生,所以他們總是喜歡笑,笑得這個世界都在動搖。多麼可愛、多麼美麗的臉孔,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年輪的一點點可惡的侵害。守望 —— 我們一生的命運!

  或許,對於人生再怎麼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種淺悟罷了。感謝他文字讓我如此無窮盡地反思。

  篇三: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黃庭堅說:“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看看現在的自己,大概已經醜陋不堪了吧?幸而學校制訂了讀書計劃,並向我們推薦了些好書。於是,捧起了書,重新充實自己,提升自己。

  “ 守望的距離” 首先映入我眼帘。看這五個字就挺美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現實和夢想之間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錄,那一篇篇文章的標題就引人入勝。“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 生命的煩惱和創造的歡欣” 、“ 閑適:享受生命本身” .在很多言辭的背後閃爍着周國平一個哲學家的特有智慧和對人生的思考。

  特別是“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他在這一節中寫到“最高的嚴肅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古希臘人就已經明白這個道理。愛默生引用普魯塔克的話說:” 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別人嚴肅認真地做的事,這是最高的智慧。“ 正經不是嚴肅,就像教條不是真理一樣。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來增添它的權威。在那些一本正經的人中間,你幾乎找不到一個嚴肅思考過人生的人。不,他們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權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真正嚴肅思考過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寬容,願意用一個玩笑替受窘的對手解圍,給正經的論敵一個教訓。他以詼諧的口吻談說真理,彷彿故意要減弱他的發現的重要性,以便只讓它進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我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我的職責是讓我的學生幸福快樂的惝徉在知識的海洋里。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卻很難做到這一點,總會被孩子的一些小事給煩住。在孩子們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的時候便會嚴肅的教育他們,希望自己的教育在他們身上能立竿見影。殊不知,教育不能象麥當勞那樣快速方便,教育是潤物無聲的美麗緩慢的事業;從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心態。要想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快樂的學習可以是一句巧妙的過渡語、幽默的評價……一些小細節其實恰恰是抓住孩子的心的關鍵所在。就正如愛默生所說的“讚賞兒童身上那種不怕沒得飯吃、說話做事從不半點隨人的王公貴人派頭。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別人的觀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個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後,又會反璞歸真,重獲一顆自足的童心。他消化了社會的成規習見,把它們揚棄了。”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性,或帥真,或可愛,或淘氣。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同一種樣子,那樣就會磨滅了屬於他們原本的那份純真。教育需要心平氣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走向平和的境界,這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如何使自己心平氣和的對待孩子們呢?周志平在本節中又提到“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蘊藏着大自然賦予的創造力。把這個觀點運用到讀書上,愛默生提倡一種” 創造性的閱讀“ .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作註解;聽別人發言是為了使自己能說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他告訴我們讀書就是最好的途徑,它能培養我們的語感,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但我們要明確的是,讀書不應該是盲目的,必要為“教學”,保留一個特殊位置兼讀其他的書。以讀促教,讀便有了更大的動力,教也有了更深的底氣。將書本給予我們的驚喜與力量呈現在課堂上,那一節又一節的精彩教學就會脫穎而出。

  讀了本書後慶幸——我已在路上!

  篇四:讀《守望的距離》有感

  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弦,因為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嚮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周國平的散文不是時下流行的“休閑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別於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余秋雨散文。作為一個哲學家,他作的是那種探索人生之謎、追索生活價值和意義的哲理散文。他關懷的是當前人們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狀況。在這個日趨實利的時代,這種探索顯得有些“不識時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周國平是孤獨的。然而,他卻是博愛的,追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已經成為他難解難分的情侶,他在追索中體驗着並與讀者分享着人生的樂趣和心靈的欣慰。

  作者說他的孤獨“帶着如此濃烈的愛意,愛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其實,《守望的距離》這本書適合放在床頭,許多時候深夜醒來,信手翻翻,許多事情都豁然開朗。其實,人生際遇的大多喜怒哀樂都可以歸結為哲學問題。學哲學的,像作者一樣,看人生百態,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掙扎。

  作者將這本集子命名為“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

  篇五:《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要我看,《守望的距離》這本書是不應歸類於散文而是哲學篇,就像尼采等人寫的書,一大堆哲理話。

  我並未說哲學對於人生來講並不重要,周國平竟然可以將哲理寫得那麼厚一本,那就足以證明對於哲學,人生還是有話可說的,人生有時不能離開哲學這裡說有時是因為一些人在人生中沒有遇到思想錯誤的問題或是遇到了也是自己解決的,不必靠那些哲學書。

  哲學輔助了人生,正如計算機上的軟件一樣,單憑一個系統作不成什麼大事,只有再加上office軟件就可以成為辦公室里的助手,加上一些處理政務的軟件,就可以成為政治上的奇才,加上裝潢的軟件,就可以成為生意上的老手,因此,根據不同的人生要求,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哲學作為人生的根據,這便是人有各種各樣的性格的原因,因此哲學是一個輔助的工具,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成功。

  哲學豐富了人生,就如同水豐富了山川大地一樣,沒有水就沒有大好山河與生生不息的人類歷史,就沒有人類文明,地球就只是死氣沉沉的一個星球,等待未來物種的發現。哲學也是如此,儘管大多數人都不願看到那厚厚的哲學書,可是,那不是哲學的問題,而是編者的問題,或許因該編的再可愛一些或是演講,因此,不必看過多的哲學書或是不看哲學書,否則會引起你的厭煩,只要從生活中總結,正如補課一樣,反覆講學生會的東西是沒有做正功,只有講學生不會的東西才是省力槓桿,只有這樣,哲學才是豐富了人生,因此就有流傳千年的成語,格言,哲學家,世界史也因此多了一份生機,多了許多傳奇,也避免了許多錯誤。

  哲學鞏固了人生,就算是周國平也曾懷疑人生,正如莊子一樣,不知是夢是醒,他不知是他做夢夢到了夢中的他還是夢中的他做夢夢到了他,既然或者就不必追究什麼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管他呢!這便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哲理依據,人間有這麼多是是非非,若是擔心一切反而自己會傷神好在有一種洒脫的哲學態度讓我們來面對這一切,是既是,管他呢!因此,活着時不必追究什麼人生短暫的問題,內容才是最重要的,人生也因此不再懷疑,不再彷徨,不再猶豫,人生就因此鞏固,成為定局。

  哲學雖是如此的美妙,可也有其弊端,第一個就是哲學家的哲學話里也有容易使人誤入歧途的東西,一些東西是不能說得太絕對的,不能肯定了一切,也不能否定了一切,正如共產黨一樣也有犯左傾右傾錯誤的時候,如果人們將錯誤的當作對的來使用並長期用下去,那麼造成的影響要比將正確的當作正確的使用大多了。另外就是不能老是沉迷於哲學,哲學雖是非常高深的學科,而且待人去挖掘,可是哲學終究是人生的輔助,不能因此代替人生或超過人生,不能太過追求哲學而忽視了人生。有一個故事,一個哲學家過於探究哲學,一個女人向他求愛時他列舉了結婚的好處和壞處,最後發現一樣多,真正的做法應該去嘗試一下,就去求婚,可那女人結婚幾年了,孩子都有了,這便是誤認哲學,哲學與生活如同水和魚的關係,可終究不能互相代替。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