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秋水讀後感
《秋水》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至於北海……望洋向若嘆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尚書》曰:“滿招損,謙得益”人們無論身處何種狀態,面對人或事,都應該本着謙遜的態度。狂妄自大,驕傲自滿,是人性劣根的體現,不宜提倡。
文章開始,河伯驕傲自滿的情緒達到了極至。一個“盡”字充分體現了此時的河伯片面的、絕對的、主觀的看問題、看這繁複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時的河伯只是身處無數江河之一的黃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間里,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無論觀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觀的,發展的觀點。只站在個人主觀的、狹隘的立場上看問題,就會犯河伯那樣的錯誤。我們更不能驕傲自滿。為自己取得點滴成績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驕傲的人是難以有所作為的。
河伯至北海,面對無垠的大海,在現實面前慚愧自責。這種勇於糾正自己錯誤,謙虛的態度是可貴的。今天更應提倡。畫家齊白石,當看到明代徐渭的畫作時,佩服得五體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為青藤門下走狗”其虔誠、謙虛的態度令人敬仰。通過他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前無古人的一代國畫宗師。如果河伯沒有改變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類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既人類應該如何認識外部事物的認知行為是無限的。這也是莊子《秋水》留給後人的中心課題。我們應該懷着膜拜的心,謙虛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討發現真理。
我們只有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態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虛心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鞏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設好真正的和諧社會。
篇二:秋水讀後感
道家文化與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文化立足於世界的堅實基礎。而在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與哲學的歷史發展中,莊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脈,並且莊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絢麗多姿的特色而被視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奇葩。莊子的思想被輯錄成書,即為今天所見到的《莊子》。《莊子》一書其體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內篇、外篇和雜篇。而此三篇中惟外篇中的《秋水》最得莊子汪洋恣肆而行雲流水之妙。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
文章一開篇,直契入題,引眾人開始進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時值秋季,雨水連綿,乃逐漸成勢,由文本身而看,“川”當為支流,而“河”就是幹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漸漸彙集到幹流之中,互相增益,於是乎終於達到了“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的浩大場景,這就難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了。應該說河伯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試想,如果我們忽然間也擁有了一大筆財富,誰又不會象河伯一樣沾沾自喜呢?什麼叫“自滿“?這就叫自滿,自以為滿,可憐(也可以說幸運)河伯不知道後面將有一個多麼廣闊的世界展現在他面前!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見大海無邊無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興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
等到河伯順流而到達大海之後,見到了大海的遼闊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滿是多麼可笑——不過,河伯的可貴之處在於: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能夠及時自我反省,於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評的話“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意思大約是說:俗話說,自己知道一點東西就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唉,這難道不是在說我嗎?看來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於是就對海神說“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是廣大廣闊的大海,佛學有時也稱佛為大方廣佛,極言其廣大無邊也。海神你老人家千萬別和我計較,我看到你如此廣闊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了,可讓你老人家見笑了。海神聞聽之下,就順承着河伯的意思並啟發他逐步超越自己的局限“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三句話意思相近而強調的重點有別,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論海,那是受空間的限制;夏蟲之所以不可以語冰,那是受時間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語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見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還排斥最高的真理。總之,人因為受到各種限制或束縛而無法聽聞大道,乃至於即使有機會聽聞大道也加以排斥,豈不聞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之語?一個人如果自己的偏見太深,你和他講道理,白費口舌,甚至還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罵,所以就連聖人也只能“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唉,難啊,難啊。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評,還是被海神罵了個一無是處。不過海神絕對是個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滿嗎,那我先打打你的囂張氣焰,狠狠的貶你一頓,等到你自己貢高我慢的壞毛病消除了,再告訴你真理,於是,下面海神話鋒一轉,說道“今爾出於江河,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行,你能知錯就改,孺子可教。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承認自己的渺小正是開始超越局限,走向偉大的開始,看來我還是可以給你講一講大道理的。海神接下來講的什麼大道理呢?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止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萬水之源,之歸宿,雖然萬川歸之,並不見海水溢出,雖然尾閭不斷傾瀉,也不見海水乾涸,四季或旱澇的變化也對大海沒有影響,為什麼如此?很簡單,因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這裡也許要問:剛說了河伯自滿,海神怎麼又重蹈覆轍,在這裡自吹自擂?非也,因為這幾句話只是一個引子,後面緊跟着的一句話表明海神有對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認識“而吾未嘗以此自多也”,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有多麼了不起,因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似空之在大澤乎?中國之在四海,不似米之在大倉乎?”“空”,小酒杯那麼大一點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間簡直太渺小了。
河伯聽了這番道理,深覺言之有理,乃把自己的體會給海神說出來,以求得到海神的首肯“然則我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說,你看,我剛表揚了你,怎麼你又迷糊了呢?“否”,你這樣說那就不對嘍。大理我給你講了,但尚未與你語至理啊。“何以知毫末足以定至細之倪?何以知天地足以窮至大之域?”唉,剛才我真和你白說了,你剛從一個陷阱里跳出來又進入了另一個陷阱,什麼時候是個頭呢?須知天外有天,你得連天地的境界都超越過去,達到道的境界才行。什麼是道?道非大非小,非善非惡,非常非變,非正非奇,非外非內,超越一切,含攝一切,貫通一切,乃全,乃備,乃妙。領悟了如此妙道,方始明白:宇宙間一切事物皆本來完備具足大道一切真體妙用。偉大的天地固然美妙,難道世間的一草一木不是同樣美妙的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萬物皆備於我”,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實理具備,隨在各足。
可見,《莊子 秋水》沿着河→海→天地最後一直到達道的境界的思路將我們引入一個越來越廣闊、越來越美妙的境界之中。
篇三:秋水讀後感
《秋水》是《莊子》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全文從河伯與海神若之間的對話開始,以莊子和惠子游於濠樑上的故事結尾,中間又雜以孔子和公孫龍的故事,貌似沒有支點的和主題,延續了莊子一貫的風格。但是,看完全文後卻不會產生錯亂的感覺,因為莊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條隱秘而連綿的線索——那就是莊子希望告訴我們的處世態度。
近來,學業開始繁忙起來,難免由心底升起些許急躁,其實靜下心來,回頭看看卻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喪,於此就倍添了對於莊周的羨慕。在他看來,世間萬物或大或小,都因為命運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樣。人屬毫末,只需安於自然天“道”就好。譬如海神說“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又說“井|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澹觀於大海,乃知爾,爾將可與語大理矣。”有時人生的迷霧“只緣身在此山中”,參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遊歷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最後,莊子與惠施的故事放在這裡也就不顯得突兀了。對於莊周來說,河流比之滄海、人比之萬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對於天下的爭奪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對他們本身來說過於大的東西。如此,我也了解了我的繁忙與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窺度了而已,要適度,要控制膨脹的慾望才行啊。
但是,我還是不得不說,莊子所說容易讓人想起“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看來也只能是淺嘗輒止了……
秋水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