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84書評(一)
在《1Q84-BOOK3》中文簡體版的腰封上,有鮮明的“突破性終結”字樣,這讓不少讀者以為它就是大結局。讀罷書,讀者發現很多事情村上春樹並沒有給出解答,比如小小人是什麼東西?天吾的母親為什麼被殺、被誰所殺等等。
《大方》雜誌首刊獨家翻譯、全文刊載了日本雜誌《思考者》前總編輯松家仁之於2010年5月對村上春樹長達三天兩夜的深度專訪。其間,村上透露可能會續寫《1Q84》BOOK4、BOOK0,只是他目前已被前三部掏空了,不會馬上動筆。他說:“這些故事在我腦海里還很模糊,但是已經受孕了。如果繼續寫的話,那也不是進行解謎,而是作為故事展開必須上的台階。”村上認為,如果有提問、有解答,那就不是故事了,而變成了說明書。他說:“我自己寫小說的時候,也沒有明確的答案,換句話說,我是站在與讀者同一位置上寫小說。”
止庵認為,村上春樹寫《1Q84》採用的不是傳統作家的寫作路子。“傳統作家都是先有結論再寫東西,先設定終點,再從起點寫起,將讀者引向終點。村上春樹不是這樣,他是從起點寫起,沒有終點。從本質上來說,這不是寫作手法的問題,而是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問題。傳統作家認為自己明白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整個社會在自己掌控之中,但是現代作家卻認為,現實世界是無法認識的世界,明天會怎樣根本不知道。”止庵說,不存在“知道”這件事,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我們不知道,這一點已經成為現代作家的共識,村上春樹並不是先鋒。“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着名作家狄德羅(1713-1784),在小說《定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就這麼做了,小說一開篇就寫道,他們是誰,他們要到哪裡去。”
止庵直言,《1Q84》第三部中的牛河就是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反諷。“偵探小說中的偵探,從福爾摩斯到馬洛,幾乎沒有什麼案子破不了。但牛河不是這樣的,他調查青豆、天吾,認為自己會把一切搞清楚,最後卻被殺了。”
止庵說,沒有終點,沒有答案,這正是現代小說的魅力所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她為什麼笑,沒人知道,但充滿了魅力。作為讀者,也不能再以往常的閱讀方式讀《1Q84》,窮追謎底將徒勞無功。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副教授秦剛認為,《1Q84》的確有很多能夠吸引讀者的東西,它的特點就在於“能夠讓你不知疲倦地讀下去”,到處都是象徵、到處都是懸疑,但是一切都沒有答案,也根本找不到答案。“村上春樹是一個語言高手,語言技巧高超,而且設謎技巧也是一流的。所以,他能營造出一座煞有介事的語言迷宮,但其中沒有一個是能走出去的出口。”
1q84書評(二)
《1Q84》是我所接觸的第一部村上先生的作品,儘管看完已有一年時間,因近來看過《1984》,故又重新瀏覽一遍,並在此寫下讀後小記。
一般公論似乎都認為《1Q84》是村上春樹衝擊諾貝爾的野心之作,因為其有一個向《1984》致敬的書名,而且涉及新興宗教,致使很多人期待這將會是一部反烏托邦巨着。然而,就如一些書評所說,“但還是幾乎什麼都沒有說,作為隱喻的小小人和空氣蛹,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意味着什麼?教主的想法、意圖又是如何?他們的命運會邁向哪裡?很遺憾,在書里這並不是一個被解開的謎底。”
創作一部涵蓋宗教與時空觀念的小說,的確要觸碰到未知領域中的感悟。林少華在為自己無法第一時間翻譯《1Q84》的時候辯解說“村上還沒有想明白。”整部小說給我一種沒有明晰指向性的感覺,“還沒有想明白”也許是作者在自我設定的這條軌跡中不間斷的迷失以致產生出來的困惑。
小說抽取掉雜質留存的其實是個愛情故事。但作者獨具匠心的設計,把讀者更多的心思牽扯到謎底的尋覓中。這個非常規的愛情故事,關於時間、空間、身體。主人公在異樣的時空內無法交匯,在喪失了所有可以把握的東西之後找到了生命的平衡點。也許是現代主義所一貫倡導的人性回歸思想,使小說的結尾部分,天吾用弗洛依德式的自我剖析和父親達成了和解,這一幕讓人動容。村上兜了一個大圈子,用“平衡本身是善”這樣一個形而上學的理念完成了人生另一個階段的感悟。
主人公以“穿越”的方式映襯了現代人的感情底線。在一個對精神和肉體都麻木不仁的年代,青澀的愛戀回憶竟然可以成為最不能捨棄的東西。理想主義的愛情用一個色彩亮麗的外殼包裹起來,使愛情本身的意義變得彌足珍貴,這是另一種看待愛情的方法:絕對地、純粹地、毫無保留地。愛情就像一個空氣蛹,“進入這個世界的門是單向開放的。”
我走進了故事,卻走不出小說的迷霧,說不定還真有BOOK4呢?不過,有沒有都無所謂了,結果和事實並不重要,想象和追尋的過程才最耐人尋味。
1q84書評(三)
雖然沒怎麼看村上春樹的作品,我卻一向不怎麼喜歡這人;大概是他的讀者寫的書評或者引用他的文章時總是一副極其文藝、極其小清新的態度,讓我覺得這個人或許也是同樣類型。因此,我雖然用kindle下了《1Q84》的三本書,但卻毫無閱讀的慾望。甚至於,2、3個月之前我我終於翻開《1Q84》第一章時,卻因為覺得太無聊,看了3頁就睡著了。
然而,2周前我看到玥的微博,她引用了《1Q84》里的一句話:雖然孤身一人,我卻並不孤單。於是我再次對《1Q84》產生了興趣。當我讀完這本書的第一章時,我便已不能放下它。
作為一個很容易入戲的讀者,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村上想說什麼。《1Q84BOOK1》的結構很清楚,奇數章節講的是青豆(女主)的故事,偶數章節則講的是天吾(男主)的故事。在這一本結束的時候,我終於看出男主和女主一定有聯繫;而正是這種極其模糊的聯繫,吸引着讀者看下去。
這種帶有懸疑味道的情節設計當然很吸引人,但我不認為這是人們如此追捧這本書的原因。人們喜歡這本書,我想更重要的是因為兩位主人公,跟他們的生活。
女主青豆的生活是孤獨的。她只有一個好朋友環,幾年前環就自殺死了;《1Q84BOOK1》後面的章節里青豆認識了女警亞由美並與她產生了友誼(我多麼希望她倆能好好的生活下去),可顯然亞由美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青豆有一份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還能接收入不菲的私活;可是她的個人生活非常簡單,房間里沒有太多裝飾,沒有太多衣服,自己做飯,有錢也不怎麼亂花。她的一切都說明了她的孤獨。但有意思的是,她的私活是殺手,一個不被社會認同的職業。
男主天吾也是如此。他的生活極其穩定,過着幾乎一成不變的生活。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搞文學創作,什麼時候跟女朋友幽會:一切都已經確定好了。而且,他還很享受這種生活。但是,在這本書開始的時候,他成為了一個捉刀者,另一個不被社會認同的工作。
我認為,青豆和天吾的狀態,非常像現在很多在城市裡生活、有了幾年工作閱歷的年輕人的生存狀態:活着,卻不被認同。當然,這些青年多數是有時間讀書也愛讀書的文藝青年(此處無貶義)。在那些忙着結婚生子過日子的普通青年們眼中,這些人自然是213且極其孤單的;但是在這些人自己看來,他們正如青豆所說:
雖然孤身一人,我卻並不孤單。
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這本書在日本賣瘋了,因為它太能反映許多日本年輕人的情感和生活狀態,令他們感同身受。
如果一本書僅僅只是有懸念、主人公能引起讀者共鳴,那麼即使好看,也只能落入流行小說的俗套。但《1Q84BOOK1》有着更多。關於這個我要說的實在太多太多,這裡只能寫出目前我感受最強烈的部分:整本書給我的感受。我感覺,《1Q84BOOK1》里有着村上自己創造的兩個平行世界,他用書里數不清的各種小細節引導着讀者(比如青豆和天吾都能看到的兩個月亮,比如小小人和空氣蛹),就像是兩根平行線,慢慢的、不斷地相互接近,最終融合成一個。他那種悠長、細密、淡然的描寫,正是傳統的日本風格,讓我覺出一種緩緩的美好。
當然啦,書中還包含了村上自己想要放入的許多東西,有些是很私人的,比如他對交響樂的愛好,有些則是有寓意的,比如1984這個年份;當然更少不了那許多時不時出現的美好句子,都是我愛這本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