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閱讀出好孩子讀後感(一)
三(1)周晏如家長
早就聽聞童喜喜是一名全身心推廣閱讀的新教育專職義工,敬佩之情是油然而生。放寒假,孩子拿回一本書,要求家長認真閱讀,我一看是童喜喜所著《喜閱讀出好孩子》一書,驚喜之餘,頓時感覺到班主任王老師在推廣家校閱讀、親子共讀方面的良苦用心。
拿到這本書,我是愛不釋手,捨不得放下,每天是認真閱讀,細細品味,一直到今天,假期快要結束,才把它讀完。在讀的過程中,對照自我,總感覺作為十歲孩子的父母,有諸多遺憾。但我想在今後的歲月中,如能一直以此書為鏡,遺憾總可以彌補。
該書封面即是一幅親子共讀的照片,檯燈下,親子共讀,讓我感受到畫面的溫馨、美好,感受到親情與閱讀的力量。
“考試的分數重不重要?我的答案是:重要。當然重要。”
“只要選拔人才需要考試,考試就永遠重要。”
“親愛的,如果你和我一樣,只是無權無勢的普通老百姓,那麼,考試的分數就至關重要,重得簡直要命。”
開篇前言里的這幾句真實的文字讓我感受到一個真實的童喜喜。很多專家學者會告訴你分數不重要,人的品行、道德、幸福感最重要,不要太在意分數,對嗎?不無道理。但是這些道理恰恰以聲東擊西的方式遮掩了問題的實質,事實總是讓人懊惱與徘徊,“沒有分數,當下過不了關;沒有素質,未來過不了關”,家長憂慮卻又無法找到平衡點,怎麼辦?關注分數是必須的,只是通往分數的路徑可以不一樣,童喜喜在這本書里會告訴你怎樣讓孩子成績越來越好,並能得到高分的“額外的獎賞”,輕鬆愉快地考出一流成績。 “以閱讀贏得考試,以素質確保考試,走一條完整幸福的美好閱讀之路”,非常認同童喜喜的這個觀點。勿需置疑,這本書記錄了新教育實驗15年2000多所學校閱讀的經驗,書中真實的人,真實的事,真實的閱讀,真實的進步就是鐵證……我們要做的就是跟隨本書的閱讀踐行一條愉悅、溫和、昂揚、美好的閱讀之路,讓閱讀成為最基礎、最根本、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的教育。
本書正文部分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念是魔力的根源”板塊14個“為什麼”,每一個“為什麼”都在闡釋一種閱讀理念,注入一種魔力,讓你面對這些娓娓道來的敘述不住的點贊,沒有故弄玄虛的高端理論,每一句話都平實易懂,又深入吾心。其中的三個板塊讓我印象深刻。
“書是糧食不是葯”是閱讀最根本的理念,也是我非常認同的一個觀點,它的確比任何閱讀方法都重要,而“家裡買的書沒看完就不買新書”,正是把書當葯的最典型想法,但這麼熟悉的語言也經常出自我的口,我也在不經意間傳遞了錯誤的信息,把書當葯,竟然沒有意識到這樣會培養出一個精神上的“藥罐子”,多麼可怕。慶幸的是,遇見“書是糧食不是葯”這句話,懂得了書是糧食,所以閱讀不苦,見效不快,但不能偏食。
女兒喜歡閱讀科學漫畫系列的書,我告訴他“書是糧食,但不能偏食”,身體要健康成長,不能只吃一樣食物,要米飯饅頭各種菜水果等等都吃,營養才全面。精神的成長和吃飯是一樣的,讀各種門類、不同作者的書,才能汲取更多的養分。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方就這樣將問題解決了,簡單而有效。
“成人巧妙讀童書”板塊中幾則關於父親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在現實生活中,父親往往承擔著更大的生存壓力,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希望的藍圖若想最終成為美好的真實,需要父性之愛與母性之愛一經一緯的共同編織。母愛的寬容是:“無論你做了什麼,犯了什麼樣的錯誤,都不會失去我對你的愛,失去我對你的生命,你的歡樂的祝福。”父愛給予的責任是:“如果你做錯了,你就要勇於承擔責任和後果;最重要的是你要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給你的愛。”一句句樸素的語言讓我明白了父親為什麼更需要讀童書,更需要閱讀。
“閱讀贏在終點線”這句話讓我警醒,讓我徹底放棄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童喜喜指出的關鍵點引領我思考:什麼是贏?起跑后的終點是何處?起點固然重要,而終點更值得追尋。原來每個孩子的終點就是懂得在生活中捕捉平凡的小幸福,創造幸福,擁有幸福。讓每個孩子自食其力,懂得珍惜,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從而創造更多美好事物與人分享,這才是真正的贏在終點,而實現這一切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閱讀,一個覺得閱讀很幸福的大人,孩子又怎麼不迷戀閱讀的幸福呢?閱讀原來也很簡單。
中篇關於閱讀技巧的文章如親子半步進步法、環境熏陶誘人讀、巧做妙用展覽架、巧讀厚書少而透、讀寫之間有座橋等等總共15個篇章,讓我看到了高效閱讀的希望。
親子半步進步法,針對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如何閱讀都作了詳細的介紹,針對性很強。如嬰兒階段給孩子講故事,重要的是書的色彩、父母的聲音,而不是故事本身。學前階段給孩子講故事,必須挑選適合孩子興趣的低幼故事書。一年級,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可以耍耍賴,讓孩子看字慢慢讀,父母傾聽后鼓勵讚賞。給二年級的孩子講故事,要注意故事跌宕起伏,線索眾多,篇幅較長。同時鼓勵孩子自主閱讀。三年級及以上的親子共讀,孩子與父母可以自主閱讀同一本書,讀完之後,就書里的內容進行交流討論。
環境熏陶誘人讀篇章強調了閱讀環境的重要性,閱讀環境有兩大要素,一是藏書,“你願意用1萬元換取孩子多接受6.6年的教育嗎?我想沒有家長不願意吧!一句簡單的語句道出了家庭藏書的重要性,另外也提到了教室藏書的重要性,並給出了做好教室藏書的途徑、方法。家庭藏書,讓家庭成為孩子的精神家園;教室藏書,讓教室成為孩子的精神田園。二是時間,利用時間來“引誘”孩子閱讀,如通過“睡覺時間差”來鼓勵孩子自主閱讀。
讀寫之間有座橋篇章提到了口頭作文以及如何操作。口頭作文培養的是用書面語言來思考、表達的習慣和能力。朱永新指出“說,其實比寫還重要。”“我們的語文教育對孩子的說的工作遠遠重視不夠。”並且明確指出說的四大妙用——“以說促想、以說練聽、以說帶讀、以說助寫”。文中還提到了進行口頭作文的各種方法,如鼓勵孩子把閱讀中背誦過的精彩語段融入口頭作文中,鼓勵孩子盡量說得長一點,要求孩子盡量用規範的書面語言來說,盡量去除口頭禪,對孩子的口頭作文錄音,班級進行口頭作文比賽等等。
下篇深度是持久的能量,共提到6個方面,分別闡述了何為深度閱讀、讀後思考原則,激發思考的方法,童話劇表演的特點,輕鬆運用閱讀打造“情感小循環”,共讀的奧妙。共讀提到了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家校共讀、團隊共讀、網絡共讀、城鄉共讀、全民共讀、全球共讀,讓我看到了童喜喜作為一名“閱讀推廣人”對推廣閱讀作出的努力。
利用一個寒假的時間,終於仔細認真地閱讀完童喜喜的《喜閱讀出好孩子》這本書,寫了以上一點心得,其實收穫還很多。總的來說,我對閱讀有了一個明確的思路與前進的方向,有一個小小的遺憾,感覺拿到這本書有點遲了,如能再早幾年閱讀這本書,就會讓我更加欣喜,但看到該書是2014年6月第1版,不禁自我解嘲一下。
喜閱讀出好孩子讀後感(二)
對喜喜而言,我是陌生的,只是她千千萬萬讀者中的一員;對我來說,喜喜是熟悉的,屢屢在網上看到她的笑容,讀着她用心寫出的文字,彷彿她就在眼前。而當兩本同樣的書籍幾乎同時擺在我眼前時,心中的激動可想而知,更覺喜喜的可敬可愛!
兩本書,一本當然是喜喜的贈書,另一本卻是在不確定能否得到贈書時在網上購買的。不想竟同時到手!看着並不陌生的封面,聞着書中散發出的淡淡墨香,內心充盈着滿滿地感動!
其實,早在“教育在線論壇”中,就拜讀了喜喜的“關於閱讀·寫作問題”系列文章。如今,捧起新書,細細閱讀,“書是糧食不是葯”再次深深觸動了我:
書是糧食不是葯——閱讀必須常態化。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閱讀如吃飯,一日不讀神恍惚,如此,精神豈有萎靡之時!所以,閱讀需要的是細水長流,需要的是水滴石穿的堅持,成為習慣,方能受益終身。
書是糧食不是葯——閱讀不能激進化。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俗話說,一口吃不成大胖子。面對孩子,我們不會因為他吃了一頓豐盛的飯菜就會看到他胖了或長高了。同樣,短時間裡,少量或大量的閱讀也不會讓我們看到孩子的變化。可我,面對孩子們的閱讀,總是急切地想讓他們從中學到點什麼,總是迫不及待的想讓他們感受到故事中的美好、力量。讀着喜喜的話,豁然明白,自始至終我都把書當成了葯,想通過對症下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書是糧食不是葯——閱讀需要全面化。挑食的孩子容易營養不良,閱讀片面的孩子,精神世界易偏激。我們都知道人吃五穀雜糧身體壯,更要知曉心潤文史哲理神清爽!
書是糧食不是葯——閱讀還要及時消化。我們知識的儲備庫——大腦,在時時輸入儲備的同時,更需要定時的輸出消化。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消化,而溝通這一橋樑的最好途徑就是“說”。這也是我對這本書感興趣的第二個方面“口頭作文”。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不得不承認讀這本書的功利心——讓孩子們讀好書,寫好文。而作為一名再次步入三年級教學的我,“口頭作文”和“寫信代感”讓我如獲至寶,就如這乾旱季節里的一場及時雨。
葉聖陶、朱永新等很多教育家都認為“說,比寫還重要。”我們很多人都知道,葉聖陶一代大教育家,對自己孩子從不教作文,只是讓他們把每天的所讀所感說給他聽;薛瑞萍老師也是每天讓孩子們讀兒歌故事,讓孩子們講給其他同學聽,再鼓勵他們寫出來自己的所感。不難發現,他們都是孩子們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通過複述、轉述、談見聞感受等一系列的說的練習后才進行了書面創作。這不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口頭作文”其實就是解決了孩子們“胸中無話下筆難”的難題!
再來說說給我驚喜的“寫信代感”吧。讀後感,對孩子們來說真的是一個難題,看看他們所寫的內容,完全變成了“讀後無感”。孩子、老師都頭疼。但喜喜的歪招(“寫信吧!給書里某個自己感興趣的人物寫封信。無論這個人是好是壞、戲份是重還是輕,只要自己感興趣,就給他寫。也可以給這本書的作者寫。告訴他自己是否喜歡這本書,為什麼?是否有些更妙的想法告訴作者,讓作者向自己學習,今後文章寫得更好點?”)卻起到了偷梁換柱的效果,讓他們眼前一亮,一條大道豁然出現眼前。
《喜閱讀出好孩子》,一本不厚的書籍,卻如大海般廣博而深沉,寶藏無數,一遍淺淺的閱讀怎能撿拾完閃閃的珍珠?
喜閱讀出好孩子讀後感(三)
我會沉耽於這樣一幅畫面:一群孩子,興緻盎然地沉浸在自主閱讀之中,沉浸在他們的童話王國,他們懂得汲取,懂得玩味,他們從書本中獲得知識的力量,滋養他們的心靈,成熟他們的情感,這樣的孩子必然是優秀的、快樂的、求進的,就象枝繁葉茂的大樹,它們把根扎得更深、更廣。
當然,我也更希望我的孩子是這群快樂孩子中的一員,如果這時,我不會打擾他們的世界。
我一直篤信書是孩子成長必需的生長素,而僅非教科書,童喜喜的《喜閱讀出好孩子》一書則從為什麼閱讀怎樣閱讀如何內化閱讀等方面對這一積極的涉獵活動作以詳盡的闡述,可謂說是進深閱讀的指導性讀本。
如果我們作以統計,在有計劃的閱讀下,如果每天閱讀一小時,一個孩子僅在小學的閱讀量就會是驚人的,而他們在閱讀中會有多少的發現?
一個孩子的成長,抑賴於他所處的環境,他所接觸的人,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其它一些信息渠道。成功的學校教育能夠給孩子提供足夠多的教育機會,而不成功的學校教育更多的只是把完成教學任務作為一個硬性指標。
在學校,任何一項活動的組織費神費力,甚而流於形式,活動組織過多則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疏於功課。我覺得,沒有一種活動比閱讀更簡單易行,百分百的參與面,人手一本書,大家靜靜閱讀,小聲交流,共讀更能營造讀書的氛圍,而閱讀則一定是裨益於學生思維發展,裨益於教學活動的。
家庭教育也是一樣,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不一樣,但每個家庭寄予孩子的期望是一樣的,甚至是苛嚴拔高的,我們怎樣給予孩子更多的成長機會?讓孩子參與各種輔導班只能讓孩子習得單一的某項技能,在某一方面有過人之處,這當然無可非議。除了父母自身的言教身教學校教育各類輔導班,我們還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呢?那就把他們引領到書籍的海洋中去吧!那裡有更多的智者,更多的聖哲,更多更精彩的世界,更多超於父母、老師能力之外的東西。
僅僅如此嗎?以下資料會更加顛覆你對閱讀的認識。一位美國著名的閱讀生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兒童在閱讀時要比成人使用更多的大腦區域,左右腦都在閱讀,而成人只用一個腦閱讀。研究還發現,兒童5歲前,父母經常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一起閱讀,決定着他們今後閱讀習慣的形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方面,童年的閱讀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但更重要得是,這一切都將影響孩子建立起使自己內心世界不斷完善的健康模式。
那還等什麼?
童喜喜,謝謝你給予我的解答,給予我們的解答,寄予的這個世界更多的期望:閱讀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