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秀散文>遺落的徽州甲酒

遺落的徽州甲酒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如果不是清朝才子李汝珍(1763-1830)的《鏡花緣》,我想,世人大概不會知道在徽州居然還有與貴州茅台齊名的徽州甲酒,——只是不知道在許多年前,徽州甲酒居然如流星一樣隕落了。

  許多徽州人都愛吃糯米做的甜米酒。這一嗜好,仍舊記在我的腦海中。古徽州,十三四歲起,男人們背着行囊出門,沿新安江而下外出經商,家人便用糯米做上一缸米酒,上面用黃泥封口,待男人外出經商回來時開缸,為他洗塵。由於封存時間長,開缸時香溢數里,是典型的“家”酒,因“家”與“甲”諧音,且酒質上乘,故為“甲酒”。

  徽州甲酒寄託了對親人的思念和期望,因此,徽商們也恪守着“一杯也千年”的傳統。這種土釀甲酒技術越來越純熟,名氣也越來越響,一度成為徽州人喜慶節日向客人炫耀的特產。然而,隨着徽州的富庶和人文品位的提高,徽州甲酒卻因鄉土氣息而難登大雅之堂,漸漸被人們忘卻。遠行歸來的徽商,學會了攀龍附鳳,把茅台、女兒紅帶入了徽州,使產量不多的甲酒,在流金歲月中慢慢消失。

  我雖不好酒,徽州甲酒卻與我有緣。幾年前,我陪朋友走徽杭古道時,在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品嘗了這種古老的徽州甲酒。主人好客,抱出一罐用黃泥封口的酒,拆開封口,一縷清香在空氣中瀰漫開來。“好酒”,朋友叫了起來,如同發現了新大陸一般,於是,主人向我們介紹這酒的釀造過程,同時,我們也了解到徽州甲酒遺落的原因。

  從考證的意義上說,徽州甲酒的釀製應早於唐宋,迄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種制酒的工藝,應是移住徽州的中原人帶來的,先精選糯米若干,用蒸籠蒸七八成熟,然後放入酒麴均勻摻和,裝入酒罈封口。100斤糯米出酒80-100斤,酒色微黃清澈,香氣誘人,入口微甜,燙熱后飲更覺釅濃。該酒存放時間愈久愈醇。一般釀酒一斤米能釀一斤酒(用水勾兌),而徽州甲酒則用米三斤才釀一斤酒(不用水),可見品質的精緻。也正是這樣,書生李汝珍才念念不忘。

  李汝珍生活的年代是清朝,那時正是徽商鼎盛之時。徽州甲酒的揚名可能與行賈天下的徽商的思鄉情結有關。《鏡花緣》中人物談酒時,列舉全國各地名酒五十餘種,其中“徽州甲酒”名列酒店粉牌第七。由此可見,當時徽州甲酒的名氣之大。可徽商們不知道的是,明才子李汝珍在徽州一次漫遊時偶爾喝了甲酒,便讚不絕口,以至後來在他的《鏡花緣》第九十六回中把徽州甲酒,當作慶功酒。當然,李汝珍也不知道,唐大詩人李白曾數次去徽州,是留戀徽州的山水,更是對徽州甲酒的青睞。

  徽州甲酒,也稱“夾酒”。清人《新安竹枝詞》亦有“結伴攜錢沽夾酒”的句子。隨着中原戰亂引發的南遷移民聚增,徽州落得了真正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所產的糧食勉強自給,遇荒年,要從外地大量購糧,再加上路道艱險。因此,徽州甲酒從一開始發展就很難,或許再過些年,我們再也見不到這種古老的甲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