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走路,是做人的伊始。初學走路時,需要親人的攙扶,走的趔趄,走着走着,慢慢找到了身體的平衡點,就學會走路了。學會走路是免不了要摔跤的,學會了走路也少不了磕磕絆絆。有人說:“小時候摔跤了,總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哇哇大哭生怕別人不知道,沒有就爬起來;長大后摔跤了,也要看看周圍有沒有人,有就爬起來尷尬的笑笑,沒有就會想哭出來。”小時候,甭管摔跤的時候周圍有人與否,我總會第一時間想去告訴媽媽,讓母親來撫平疼痛的傷疤;長大了,卻很少這樣,不是怕母親嘮叨,是怕她擔心,想太多而睡不着覺。
同是走路,走的慢,就可能叫散步了;走的快,機會就叫跑步了。習慣於快走的人慢下來時,更能體會到閑庭散步的悠柔;習慣於慢走的人跑起來時,更能體會到隨風奔跑的飄逸!同是走路,有些人習慣於低頭走路,有些人卻習慣於抬頭走路。低頭者,自卑者居多,為生活所迫,為世俗壓迫,失意自嘲卑微的彎躬屈膝走着,活着,或許有一天喜歡上了日月,也可以抬頭挺胸,大步朝前,走自己的路,向著心中的日月,堅信走着,此岸花開,彼岸花開;抬頭者,自信者居多,也有會在意別人的流言蜚語、在乎世間的名利物慾之時,但仍堅持自我,自信而不自大,執着而不固執,堅信信念,抬頭走着,如若低頭走着,心必定是向著日月的。無論抬頭低頭,無論慢走快走,能帶着心走,跟着心走,也就真正學會走路了。
走路的方式可謂千姿百態:有直走的就有橫着走的,有蹦蹦跳跳走的就有安安靜靜走的,有搔首弄姿走的就有一本正經走的,有閑庭散步走的就有隨風奔跑走的……千迴百轉的走姿數不勝數。走的路也是形形色色:有大路就有小路,有前路就有後路,有正路就有邪路,有平坦之路就有陡峭之路,有筆直之路就有彎曲之路,有高速公路就有十字路口……縱橫交錯的道路各有千秋。走路一般是有目的性的,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有走向成功的就有走向失敗的,走向愛的就有走向恨的,有走向理想的就有走向失望的,有走向死亡的就有走向新生的,有走向敵人的就有走向自己的……沒有絕對,只有相對,而我更喜歡沒有目的的走路,隨心而走,隨意而行。
走路顧名思義,先走才有路,正如魯迅所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從第一個學會直立走路的人開始,路越走越多,越走越寬,也越走越遠。前人是腳踏實地的走出了一條又一條路,有時走出了一條路來不僅僅是付出汗水付出鮮血更有甚者為之獻出了生命。後人一出生,還未學會走路,擺在面前的路就已經四通八達了,走在前人走出來的路上,用心走路是可以感悟到什麼叫做志同道合,感悟到什麼叫做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感悟到什麼叫做無為而治知行合一歷史……感悟到前人留下的腳印、熱血以及精神。最後,能走出自己的路!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