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優秀散文>觀於海者難為水

觀於海者難為水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觀於海者難為水

  文/觀鵝會意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意為:孔聖人登上了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他又登上泰山後,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觀看過大海之人,便難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普通人的言論所吸引,感覺他們的言論就孤陋寡聞了。

  行文到此,想起了莊周之《秋水篇》,作者以廣博的知識,精闢的見解和恢詭奇神之筆,通過河伯與海神的對話,闡述了事物的相對性和人所認識的有限性。

  河伯在什麼情況下沾沾自喜呢?

  他是在沒有看到北海之前,看着自己河道因秋水的充瀛,自認為天下壯美盡在於他的河道了。

  河伯看到北海后,又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呢?

  因為他看到北海一望無際,馬上改變了自滿自得的面目,迷惘地對海神感嘆道:“ 俗話說:‘聞知許多道理后,自認為沒能及得上自己’的人,說的就是我這種人啊。”

  河伯為什麼認為自己“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呢?

  因為他曾經聽說有人小看孔子的學問,輕視伯夷之義。當他站在浩瀚無邊的大海前感觸頗深,覺的自己如果不是及時來到大海就危險了,他的孤陋寡聞將長久被見多識廣知書達理之人貽笑。

  世上能橫渡大海者易,而能渡過人生之海者難。蘇軾和王安石在南宋並稱為文學家還同朝為官,但蘇軾因與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政見不和而屢遭貶謫。但是他沒有因官場失意而沉淪,反而在多年的宦海風浪里,他甄別清了人生的榮辱觀。被貶黃州是他生活最困窘的時候,艱難到自己種地的地步,就這樣他也沒有因為迫害而改變自己豁達的人生態度,決不會低首屈服搖尾乞憐,而是在逆境中豐富了他的經歷、增長了他的見識、歷練了他的意志,王安石几次在皇帝目前讒言自己的同窗好友,真可謂是嫉賢妒才之小人也。蘇軾在黃州為兒子滿月時作了一首《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詩意說:人們養兒育女都期盼着聰明,我卻被自己的聰明誤了一生,只希望我兒魯鈍笨拙,本來聰明的人應該得到重用,而愚魯的人該無所作為,但卻現在能“無災無難到公卿”,其實是作者用反諷的筆鋒,發出“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的不平之鳴。

  他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的哲理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從描繪廬山山嶺連綿峰巒起伏的形態,擁有橫側、遠近、高低等不同風格和觀察角度,呈現出了廬山不同的風姿,在山形的描寫中蘊涵著發人深思的哲理。他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世認識人生哲學的一個哲理:詩人假託廬山發表出自己的認識論,即局外人有時會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質,因為局外人他所處的地位和角度不同,看問題的結果就會不同。所以說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存在着片面性,要認識到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就必須超越你視覺和思想上狹隘的範圍,這樣就可擺脫主觀認識的片面性。整首詩深入淺出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有人把人生喻作為苦海不無道理,因為人生確實充滿了酸甜苦辣咸。在這個人世間的苦海里,到處充滿了奸詐自私、冷漠無情、名利紛爭之險惡的漩渦,而蘇軾他做到了儒、釋、道兼修的境界,寵辱兼忘,波瀾不驚。他在一首詩中塑造了一個站在天山上的“已外浮名更外身”的高人形象:“已外浮名更外身,區區雷電若為神?山頭只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一個將名利置之度外更將生命置之度外之人,小小的雷霆和閃電在他看來怎麼能稱之為神呢?只要沒有貪求名利富貴、苟且偷生之雜念,聽那“山下的雷鳴”,只不過就像嬰兒的哭聲那樣的微弱,用不着整日提心弔膽擔驚受怕 。只有害怕丟失名利的“失箸人”,他們才聽到雷鳴心驚肉跳失魂落魄。能做到跳出苦海超然物外,任它乾坤顛倒,風雲變幻。置身度外之人,才能藐視人世間之一切,何懼它人生遇到什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