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以“貪生怕死”來形容意志脆弱的人面對生死存亡關頭的怯懦與畏縮,說明死亡的恐懼對常人而言都是本能的。死亡意味着對繽紛世界的撒手永別,而在別了之後魂靈是否依然活着,似乎是當今的人類文明尚不能透視的秘密。因為沒有一個真正死去的人能將親切體驗召示於民眾,而活生生的人又只能目睹死去的軀體迅速地污穢變化和塵間親友的別離痛苦,更加生動地詳釋死亡是一個失去一切和充滿醜陋的名字。
臨危不懼的死之偉大和苟且偷安的生之卑劣人類褒抑了五千年,在生與死的決擇之間確有一面映射人格的鏡子,這是就尤為特殊的情況而言。在沒有萬般必要作出這一痛苦選擇時,“好死不如賴活着”,活他個地老天荒實在是了不起的勝利。當然,活着最沉痛的代價首先是做人,做龐大社會中的一分子,為著一個目標而吃苦受累,再為一個更大的目標吃較多的苦受太多的累。做人並非易事,尤其是做個好人,需要謹慎地行事和有隨遇而安的豁達,且不為蠅營狗苟的勢利摧眉折腰,尚且還要活在眾人的歡悅之中,難免會有很多超越自身安樂的沉痛付出。做庸人則更不易,每日少不了糾纏於短斤少兩的紛爭,盤金算銀,祈盼着自己猛然於眾人間耀眼起來,以理想同現實之間根本不可能的不折不扣為思痛之源。然而,無論寵辱興衰,人世間最終面臨死亡的陰影尚還不能抹去,對待生存的信念也就在每個人的意志上劃分了尺度。
時下不乏有人常愛以死亡作為調侃,這種自嘲可謂低級趣味甚至庸俗至極。老年人口裡嘮叨着死的字眼,對待生的慾望卻大多同壽辰成正比;青年人以不想活為借口只不過認定自己尚有活下去的體格保障。有人輕生是受了逃避的愚弄,逃避生存僅是一念之間,自古未聞逃避死亡曾有獲得成功的先例。對於寂寂後世而言,生存的空間實在太小了,所以有人挺直胸口說了一句:“死都不怕了,還怕活嗎?”這是多麼撼天裂地的自尊啊!
活着與死去本質上的區別就是主體與客體,而改變命運的鎖鑰僅攥在每一個活着的人手中。近日偶聞某人歷經數十年消魂苦難后最終求得一線生機,始知珍惜蒼桑對我們生命的賜與,遠比簡單地繁衍和死亡更為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