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女兒(七)說家教收藏到手機 轉發 評論 今日10:37 所謂家教,是不同家庭的教育模式,彼此差異會頗大。說某人有家教則必善良真誠,做事嚴謹負責,尊老愛幼心胸大;反之則待人刻薄,做事懶散不負責任,輕慢無禮小肚雞腸。家長的素質修養人生理念通過言談舉止潛移默化給子女,產生的作用力根深蒂固,特別是幼兒性格型成期幾乎是決定性因素。通過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會有所矯正,但影響甚微,所以老話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教養與貧富有關係宜無關係,窮人因生活窘況是常常會疏於兒女教育,富者才有能力讓孩子接受最佳教育;但父母有修養再窮也會讓孩子養成自律自強勤奮嚴謹的性格,而父母沒修養再富也會傳習給兒女強勢霸道自私貪婪的人生觀。前者會認為縱容孩子的劣行是在害孩子,嚴格要求才是子女安身立命的資本;而後者則認為老實是懦弱的行為,示弱是做人的恥辱,禮讓是無能。有的父母堅信讓兒女吃些苦懂得友善是人生必修課,而有的父母卻認為不使孩子隨心所欲是做家長的罪過。其實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就等於開啟了他們人生幸福之門,使孩子好逸務勞一味索取不亞於推開了災難之窗。
文革中越是有知識有修養有財富的家庭被衝擊的越歷害,其父母或自殺或被囚禁,政治上精神上被打入另冊,經濟上財富被剝奪殆盡,在其兒女眼中最受仰慕的人統統成了罪人。其的子女們也難逃“狗仔子”的命運,或流浪或下鄉,而所謂造反派們的“打砸搶燒”卻成了革命行動,社會倫理道德觀完全被顛倒。那些大字不識的工人農民不上學的青年人似乎更熱衷“造反奪權”成了人上人的感覺,所有的人性理念道德約束瞬間變的一文不值。僅管文革以過去三十多年,許多欠缺文化修養的人群對文革惡習仍情有獨衷,這自然會影響他們家庭教育理念,跟貧富沒什麼關係。
當下商品社會競爭慘烈,許多青年人步履唯艱一籌莫展,富裕家庭的尚可“啃老”以維護臉面,窮人的孩子捉襟見肘甚至賣不起房娶不起媳。這固然有政府分配不公社會保障不到位的因素,可那些為人父母的誰會承認始作蛹者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呢?一個人有良好的待人接物習慣,有認真堅韌的工作態度,有學無止境的毅力是成就事業或被重用的基本條件,欠缺的越多被淘汰的概率越大,所以人們才說“性格決定命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倘我們自己就孤陋寡聞,又怎能期望孩子深邃而睿智。父母沒有理由去責怪兒女的過失,因為他們人生或悲或喜的結果大多緣於我們不經意中播下的種子。
也正因為此,在七七,七八年恢復高考前,文革中飽受磨難的知識分子群體甚至地富反壞右們,以敏銳的政治嗅覺出社會要有大變化,紛紛將子女從天南海北急令回城,許多家長強迫孩子複習準備高考,從而登上了改變命運的“幸運之船”。當下各行個業的精英人物大多是那撥人,就是沒參加高考或落榜的,也在父輩的“點化”下開始了商品社會的“搶灘”博弈,懂音律的操琴,善書畫者弄墨,商者言商文者閱“春秋”,很多人輕爾易舉的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或在某一特定領域“先入行者為王”。而那些在文革中曾叱剎風雲威風八面的“工農兵領導階級”們尚生活在的夢幻里,甚至到了八.九十年代還大都以為知識是萬禍之源,無知是光榮!直到私有經濟幾乎完全衝垮國有企業,數千萬國企職工失業,經濟上捉襟見肘政治上淪為賤民兒女們都成為了“貧二代”才痛感回天無力。文革似乎給工人農民開了個天大的笑話:商品經濟必然金錢至上,窮人談什麼尊嚴權力?就像當下的教育醫療與大眾媒體,統統以經濟效益做考量,奢談什麼是非善惡公正公平?富有不是罪過,可政府若只關注富裕人群的述求而忽略了貧困者的權益就是罪過。
當下隨着商品經濟的日漸繁榮,再有道德修養的家庭也可能為疾病和子女教育步入貧困,而村野武夫也可能因入職某壟斷行業一夜暴富。表現在社會上,許多人清貧卻潔身自愛,而富有者也不乏寡廉鮮恥之人;前者仍會教誨孩子與人為善,後者卻不會在子女面前改變強勢功利的本能。因此有的家庭淡薄名利安貧樂善知足者長樂,而有的家庭貪婪富奢張楊虛榮勾心鬥角甚至戰火連連;有的父妻和諧兒女孝順其樂融融,有的劍拔弩張父子難容姐妹相殘苦不堪言。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收豆,父母不不敬上兒女安知孝道?父母強勢為人孩子怎懂文雅賢淑?父母尖酸刻薄小肚雞腸孩子又怎能虛懷若古大度包容?父妻教育理念差異大的孩子多隨劣方,因為往往越欠修養的固執偏執的程度越大,而另一方為免爭吵的任何妥協都會被誤讀成理虧詞窮。
人常說家庭模式會在兒女婚姻中會複製, 唯一能糾正這種惡性循環的只有教育,但秉性是溶進血液中鐫刻在骨頭裡的。象馬雲俞敏洪柳傳志等行業精英,我相信很難是車夫販卒布衣之後,而那些書畫大家音樂天才又有幾人出自目不識丁的家庭?舊中國那些家財萬貫的商人巨賈的家庭教育自然有一套自成體系的理念與宗旨,才會使其富有與尊貴得以延續。我讀《傅雷家書》,其字裡行間的至真至善至誠感人肺腑,僅管尚掩飾了那個年代的荒唐,但彼時知識分子的凄慘境況可見一斑,常不知覺中淚濕眼眶。由此想到謝冰心林徽因宋美齡等大家豪門之後,正因為傳承了其父輩正直堅韌的優良特質,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為富不仁為商必奸常常是窮人的自我安慰,其實許多富人成功人士的優秀品德恰恰是窮者落魄人身上缺失的。身處窘境的往往慨嘆命運不公,幸福和幸運為什麼總垂青它人,卻不知自身的短視偏見常使機遇和好運與我們失之交臂。某種程度上窮人投機取巧見利忘義甚或飲鴆止渴的意識更多些,而富人大多有敢做敢為不惜置之絕境再求生的信念。
兒女婚姻美滿事業順暢,父母也自然愉快終年;孩子婚姻坎坷經濟落魄,老人又有何快樂之言?社會有公序良俗,教育講尊卑善惡,做人有道德底線,家教才是基石。而科學家的嚴謹求證,書畫者的一絲不苟,音樂家的持著探索,商人的精明決策,政治家的敏感果斷,其實都有賴於一種自幼養成的良好特質,才能在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歷練下充分發揮潛能。人生有時就象一幅畫,初始時過於隨意就再難精彩。
2013年 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