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西沉的黃昏
夕陽慢慢地隱退了,黃昏下的人情味也漸漸地與夕陽一起西沉了。雖然說黃昏里還有些許溫存,可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語,人情味早沒了曾經那份淡淡的純真。
人情味仿若我們人與人之間交往而體現出來的一種東西,我們也許都常聽人說“嗨,你這人好無一點兒人情味”,“你這人,一點人情味都不講”等等諸多言語。也許,人情味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感覺吧。我只怕我貧弱的筆力,寫不好漸漸西沉的人情味;我也怕柔弱的思維,會偏離了人情味的方向。
雖已到了初春時節,可仍有一種微冷微冷的感覺。提起了手中的筆,再看看黃昏下的人情味,只恐輕描淡寫的筆力,詮釋不了人情味西下的真實內涵。
回想那些年,記得當初還小,什麼都不懂,也不知道什麼叫作人情的恩怨與是非,只記得相鄰之間和睦相處、親朋好友齊聚一堂、走東串西成了家常便飯,鄰里之間並沒有什麼快意恩仇。如今十來個春秋這樣瀟瀟洒灑地就過去了,俯首沉思,還有一種再親切不過的感覺蕩漾心頭。
從鄉里蹣跚而來,帶着一顆懵懂的心和一份鄉村的任性與無知、就這樣乘着轟隆隆的列車來了。頓時間眼花繚亂,猶如劉姥姥進入大觀園般的驚奇與無知,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終於知道了原來這就稱作“都市”,與鄉村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來到了都市,身上還依附着農村的影子,在城裡人眼中談吐之間還留藏着一份名叫無知的“俗氣”。慢慢走向城市化的邊緣,再也體味不出相鄰間“大伯”、“姨媽”、“嬸嬸”等稱呼的親切意蘊所在了,全換成了“叔叔”、“阿姨”的稱謂了。雖說也倒叫的親切,可再也感覺不到自己家鄉人情味的靈性了。
那些年相鄰之間互相幫助,到鄰居家吃吃飯、做做客,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可如今高樓大廈、紙醉金迷的都市,早已過度着繁華的氣息,人們的生活與自身的利益緊鎖在一起。真可謂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算同在一幢樓上住,可能也未知樓下住何人?不知道是樓層太高,而隔離了他們的關係,還是經濟利益遏制了人情味的方向,抑或是都市的生活太過於艱苦使得他們奔波忙碌而無暇顧及?
在都市裡的“問候聲”,不知怎麼的,聽起來也有種難言的壓抑。更有甚者,簡單的“問候聲”也變得日益蕭條。都市裡的生活,以一種快節奏的步伐向前行駛。同層樓間的人們,即便吃飯時看到住在旁邊的人,也不願打聲招呼並邀他/她吃飯。每每看到這些場景,心裡頭就有一種慢了節拍的凄涼。不知道是怕耽誤了他的時間,還是怕衝撞了他的空間?
若單單是文字,那麼難免有種敷衍的感覺,可它就實實在在的在我們的身邊遊走,人情味也並非文字能夠左右得了的。霓虹燈閃爍着淺薄和浮躁,混凝土慢慢吞噬着人情冷暖,卡拉OK還在無所謂的在街中央嘶吼。金錢的光線越發的明亮,利益的網絡越發地層層相扣,人情味則慢慢地飄到了城市化的邊緣。
燈紅酒綠下的推杯助盞,越發地走在了社會的前列,人際利益關係日益重要。是經濟發展的太快,而架空了人情味里的黃昏,還是人性的潛移默化而變通了人情味的真實內涵?
看着西垂的夕陽,有種莫名的凄涼,宛若看到了漸漸西沉的人情味,慢慢地把那份純真的“餘溫”散盡在黃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