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屏山縣城沿着屏沐公路北行約30公里,就來到了川南小有名氣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龍華。龍華地處屏山縣北部,與沐川縣永福鎮、宜賓縣商州鎮相鄰,在屏山縣是一個經濟較富裕的鄉鎮。初來龍華,給人第一感受是這裡有着豐富的慈竹資源和小溪小溝隨處可見。龍華有大、小龍溪河從境內穿行而過,兩條河均源於最高海拔達2008米有“川南屋脊”之稱的老君山,自上而下相約龍華匯流成龍溪河經宜賓、沐川兩縣數鄉鎮后流入岷江。小鎮現仍留存有清代時期的木結構房屋、石板街道、還有遠近聞名的八仙山大佛、奇特的丹霞地貌,最能代表古鎮風情是一座別緻的侗鄉風雨橋,與之朝夕相伴是十餘顆古老蒼勁高大的榕樹緊依河堤,其上濃密的枝冠遮蔽着幾間瓦舍屋頂,一同見證着小鎮的變遷。因工作駐留龍華近一個月時間,親歷當地的生活節律、風土人情,便有着幾番印象與感懷。
一半是“古典”一半是現代
初來龍華的人,信步古鎮小道,你會發現龍華鎮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大街小巷成排的木屋瓦舍與裝修時髦的水泥建築房物共存,儼然一半是“現代”,一半是“古典”。
漫步古鎮,龍華的“古典”特色撲面而來:古橋、古街、古巷、古風濃郁。一座風雨橋——龍華涼橋讓人眼前一亮。它下建橋墩,上架梁木,橫鋪橋板,橋面為亭閣與長廊相結合的木瓦結構,屬侗族式建築。多少年來,它安然地橫跨在小龍溪河上,為來去匆匆的人們遮陽避雨。走近涼橋,橋兩邊一對雌雄石獅鎮守橋頭,獅身旁立有一座1996年捐資重建涼橋的功德碑。當地人介紹,涼橋未重建前,是全木製造,因過於陳舊出現危情,政府倡議新修,用水泥、鋼筋、木料復古成原樣。行走在橋上,但見大小龍溪河兩岸古樹成排,枝葉垂溪,岸上民居錯落有致,河邊婦女濯洗悠然,河中石墩橋人來人往,恰似江南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市井風情畫。橋上每根橋柱上都掛有楹聯,枋梁醒目處懸挂有牌匾,內容則多是讚譽龍華山美、水美的如“龍華千山秀、大佛十里香”、“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佳句。橋下是淺淺的小龍溪河水潺潺聲響,時時輕撞着路人的耳朵,涼風習習泛起河面粼粼波光,如一串串如泣如訴的音符,彷彿講述古橋悠遠滄桑的故事,更似在歡歌時代奮進的旋律。
過了涼橋,進入古寨門,小鎮的“古典”韻味漸濃,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三條街:順河街、新街、長街,都是用青石板鋪路,下是一條暗溝用於排污引流。原本厚重的石板,已被世代居住的人們用腳步磨損成道道凹印或斷痕。古街左右寬不過三四米,兩旁為清一色的木串架結構房屋,一樓一底,高低錯落,首尾相連,隨地勢自然彎曲,向鎮中心延伸。順河街沿溪而建,錯落有致,三官樓臨溪而立;新街實為老街,無一不是清代民居建築;長街其實不長,只是東轉西彎,給人以找不着北的錯覺。讓人遺憾的是位於正街上的龍華寺,因年代久遠和文革中“破四舊”的毀損,僅存遺址柱礎和部分殘破建築,倒是不遠處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禹王宮保存較好,印象深刻的是主殿台基兩側有七幅石刻畫,好奇地問當地一長者,才知其表現內容有“趙匡胤洗馬救駕”、“三英戰呂布”、“長板坡”等膾炙人口、經久傳承的戲劇故事,這些用深浮雕手法刻畫的人物立體感強、面部表情活靈活現,再用深浮雕花格圖案將這些圖畫連接起來,顯得自然合理,頗富裝飾美,不由得嘆服古時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幾條古街兩邊的鋪面大都光線暗淡,店鋪主人們各顯其能,張羅着自家的小買賣:有飲食、竹編、鐵匠鋪、茶館、藥店等,平時這條街道通行還算順暢,要是逢上趕場天,四處前來趕集的人們涌到這裡,一時間古老小鎮喧鬧起來。
古鎮的另一半則是山區鄉鎮充滿時代氣息的氛圍:家電門市、通迅專賣店、髮廊、時裝屋,促銷廣告,更有小商小販不遺餘力的叫賣聲此起彼伏,油然感受到小鎮緊跟時代的節奏。
一條細沙溪一路竹相伴離開場鎮,順着龍溪河下行約兩公里,轉彎沿着到沐川方向的公路前行,就進入了龍華的第二個風景靚點——細沙溪。初聞其名,頗有幾分詩意,讓人感受到它的柔美與浪漫。走近才知細沙溪是一條平均寬不足十米的小河溝,溪溝里水流很淺,溝里的泥沙、石粒清晰可見、伸手可觸。細沙溪兩岸是海拔800多米的紅砂岩山體,其上生長着茂盛慈竹和許多不知名的灌草,據當地人說,細沙溪兩岸原是成片的農耕地,從1995年起,在宜賓一造紙廠和政府大力號召與支持下,村民們都紛紛大量栽種慈竹,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很適宜慈竹生長,如今昔日的荒坡耕地,已被先後栽種的慈竹層層疊疊覆蓋,處處蒼翠欲滴、滿目生機盎然。倘若雨霧天行走其間,兩岸山體上部多是濃霧縈繞,好似一幅幽深空曠、仙氣漫漫山水畫。佇立聆聽溪流水聲淺唱、感受風拂竹搖雨滴落身、清靈潮濕的空氣撲鼻,無不給人一種自然生態美。最讓人興奮的是在細沙溪的中部,還散生着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樹。細瞧它們頭頂數枝輕柔的羽毛狀葉片,呈放射狀排開撐起方寸綠蔭,真是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極具風韻。想象它們與恐龍相伴的時代,桫欏樹一定漫山遍野、何其壯觀!如今時過境遷,它卻是現代人保護的“國寶”級珍稀物種。
龍華豐富的慈竹資源,已初具“竹海”的風采,成為當地引以為榮的支柱產業。每年大量採伐的竹材,被不少農家用自家的半機械化造紙設備,通過削片、浸泡、粉碎成槳等工序製成粗厚黃黃的草紙外銷。近年來,還有一趣事是這裡竹子發筍季節,一種專門鑽食筍心的竹象幼蟲(竹蜂)也異常活躍起來,當地村民把挖捉來的竹蜂做成一道營養價值極高的昆蟲食品,很受人們青睞。在老百姓心中,竹林是自家的綠色“小銀行”,竹山是他們的聚寶盆。
一座大佛秀一方茶飄香
從龍華場鎮到八仙山大佛,是一條人工修砌的石梯路,步道起初順着山勢較為平緩,大約上行有二百餘步后,梯步慚慚轉陡,沿途已有多年生竹叢和少量的楠木、榿木等喬木,密密生長的枝冠遮蓋着上山的路,幾番折轉經過一破舊斑駁的石山門后,就來到八仙山。遠遠望去,矗立的八仙山大佛頗有幾分威嚴氣勢,讓前來朝拜的人們多生崇敬。資料介紹,八仙山大佛為全國十大石佛之一,在阿富汗巴米揚53米和35米高的兩尊立佛被炮火摧毀之後,八仙山大佛現已成為世界第一立佛。大佛依山崖石壁雕鑿而成,背南面北,站立式,通體紅砂色,高32米,肩寬10米,頭長8米,耳長3.2米,髮式為螺髻,着通肩大衫,袒胸束腰,神情肅穆而慈祥。大佛東側還有建於清代的丹霞洞石窟寺,系供奉道教神像之所,計13窟,內有眾多石刻,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前人留下的人文景觀,屏山縣已作為重要的旅遊資源,正日益得到開發和利用。
龍華的茶葉同大佛一樣,在川南小有名氣,這裡林木植被豐富,又緊臨方圓數萬畝老君山原始林區,形成常年多雨多霧的小氣候,很適宜茶葉生長。川南人喜飲的“龍湖翠、屏山炒青”系列春茶部分就產自這裡。眾多客商每到早春時節紛至踏來,收購鮮葉、粗加工產品,使當地百姓足不出戶得到實惠、嘗到種植名茶的甜頭,成為他們致富又一綠色源泉。
時間真快,我們在龍華的外業設計工作結束了,當地幹部群眾對我們的“天保工程”相當支持,在彼此的接觸中,大家相互理解,信心更足。有不少老鄉還囑咐我們再到龍華時,一定有長勢喜人的慈竹和茶葉讓你們造林人高興呢!離開龍華時,正值村民春耕忙碌時節,遠山層林初展新綠,成群的山雀歡飛林間、鳴唱跳躍於村落小院,彼此和諧地享受着大自然春意盎然的情趣。龍華一個至今民風純樸、處處綠意醉人、充滿希望的千年古鎮,期待着更多的人們走近與熟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