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散文欣賞>十五的月亮十五圓

十五的月亮十五圓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在我們魯西南鄉下,八月十五就是八月十五,很少有人稱之為中秋節。原因很簡單,就是習慣了,叫着順口,叫着親切,叫着自然,就像八月十五吃月餅一樣,從老祖宗那裡傳下來,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讓祖祖輩輩老老少少打心裡記下這個像月亮一樣團圓、像月餅一樣香甜的日子。

  在我們鄉下人眼裡,八月十五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一年當中,過完八月十五,大家咂巴着月餅的香甜,就開始念叨春節了,而過完春節,隔着許多小日子,又開始張望這個像月亮一樣團圓、像月餅一樣香甜的日子了。

  在我們鄉下人心裡,八月十五雖然不如春節隆重,也不如春節複雜,甚至簡單得像碧空里的那輪圓月,但是從頭到尾、從裡到外的那種特有的味道,一百年、一千年都不會改變,讓人在天南海北都忘不了這個像月亮一樣團圓、像月餅一樣香甜的日子。

  八月十五天生就不是一個孤單的日子,一來就是一串,就像金秋曠野里燎熟的黃豆,金燦燦,香噴噴,隨便捻一粒扔進嘴巴,咯嘣嘣脆響,漫天遍野便會瀰漫起那種濃得散不開的香味。農曆七月,即便是到了月底,也看不出一點八月節的跡象,而一旦進了八月,縱然是一夜之隔,那八月十五便像突然冒出的一棵桂樹,了無拘束的開起如雲的花朵,無聲無息的香透了鄉村的家家戶戶。就在這八月初一的早上,大人們睜開眼掐指一算,噢!八月了,八月十五就要到了!於是就開始盤算這節日怎麼個過法,譬如要走幾家親戚,需要稱幾斤月餅,包括先去誰家後去誰家,這些都得考慮得順條順壟,只怕一不小心冷了哪家親友。這時候,孩子們也開始掰着指頭計算,看看什麼時候能走完親戚,什麼時候能打開那誘人的月餅盒子,滿腦子都是月餅的金黃和濃香,而口水也會咕咚咕咚的咽個不停。

  八月十五走親訪友,不管是時間安排還是禮品搭配,多多少少都有個講究。在時間上,老輩上有個初一、十五不走親戚、不看病人的習俗,據說大初一走親訪友,小孩容易生賴;大十五串門,去的那家一準要打碎碗的。特別是家有老人的,忌諱更多。所以說,一般沒有誰選這兩個日子登門討個不快。從初二到十四,雖然差別不大,但是去的越早越顯得親戚要緊,那被看重的親戚自然也十分感動。剛定過親的男孩子,一般都要選在初二、初四前去拜見岳父岳母大人,給老人家送去滿心的喜悅。新媳婦回娘家,一般安排在初十以前,當然是越早越好,這樣娘家人也覺着光彩。其他老親少眷,也大體分個主次,依次串完了事。禮品搭配的道道雖然也不少,但月餅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團團圓圓的本意,甜甜蜜蜜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以往,咱鄉下老太太見了面,第一句話就問:閨女給送月餅來了嗎?儘管這問的是明知故問,回答的也是心知肚明,但就在這一問一答中,喜悅之情早已上了眉梢。月餅的數量,要根據各自的家庭條件和要走的親戚來定,少的可以二斤、四斤、六斤、八斤,多的可以十斤、二十斤、四十斤、六十斤,但不管多少,都必須是個雙數,按照好事成雙的說法和團團圓圓的願望,就是圖個吉利,圖個喜慶。其他的禮品,不管花樣和數量多少,都只是個搭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般人家過一個八月節就是稱十斤八斤月餅,走完親戚剩個三斤二斤再讓孩子們解解饞。有條件差買不起月餅的,少則一家兩家,多則三家五家、十家八家,不知經哪位心靈手巧又熱心的婦人一攛掇,大家一呼百應,紛紛拿出自家產的紅棗、芝麻、花生等,再對些麵粉、紅糖、冰糖和食用油,然後再借個月餅模子,扯一些紅包裝紙,開開心心做起月餅來。這樣做成的月餅名聲雖然不怎麼好,但是味道遠比買的月餅純正,等月餅出鍋,敬完天地神靈,大人和圍觀的孩子們每人品嘗一小塊,連笑聲里都滴着香甜啊!有條件好的或者要面子的,除了月餅之外,走親戚還要帶上兩瓶酒,或者抓兩隻自家餵養的紅公雞,來來往往自然多了幾分體面。時至今日,走個親戚串個門,已經不再是幾塊錢就能辦了的事,這東西那東西,大包小箱,林林總總,但月餅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就像人們對團圓的執着守望。

  八月十五走親戚,留禮也是門小學問。主人留禮的時候,不管客人拉拉扯扯多麼誠懇,都不能讓人空手而歸,即使是難親難友好不容易置辦的兩盒月餅也是這樣,不留的話是看不起人,留也只能留一盒,關係很要好的,留是要留的,但在送客的時候總忘不了裝一些自家的月餅。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母親用一輛地排車拉着我和弟弟妹妹去外祖母家,車上除了我們兄妹幾個,就是一個破提包裝着的兩封月餅。這時候和春節一樣,是我們兄妹最最高興的時候,也是我們大飽口福的時候,慈祥的外祖母不僅要為我們做一些好吃的飯菜,還要執意破開那饞人的月餅盒子,讓我們提前嘗到了八月十五的味道。等我們要回的時候,外祖母也總要留下一斤月餅,然後就拿來這樣那樣的月餅,把我們的破提包塞得滿滿的,讓我們滿載而歸。回家的路上,我和弟弟不知哪來的勁頭,硬是讓母親和妹妹坐在車上,一前一後拉着地排車飛奔,把成片成片泛着金黃的秋莊稼拋在身後,而妹妹抱着裝滿月餅的提包咯咯咯的笑個不停。那年月,親來親往拎着兩盒月餅的十分常見,大家約定成俗似的,留一盒回一盒,而留下的這一盒又往往捨不得享用,又作為禮品送到另一家親戚。常常的,一盒月餅走東家串西家,還不到八月十五,就破損得沒了樣子,有時候自家買的月餅最後又轉到自己家裡來,說起來十分可笑,也十分心酸。

  十幾天過後,八月十五終於露出了整個面孔,因為月兒圓了。

  有人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我卻不以為然,因為到了十六,畢竟曲終人散,一切已成過往煙雲,與十五又有何干?說十五的月亮十五圓倒是正合人意,就像一輪香甜的月餅,讓人嚮往不斷、回味無窮,豈不更美?這八月十五還真像一部大戲,只不過序幕太長,而正戲又太短太短,短到只有區區一日。然而,就是這來去匆匆的一日,卻掩蓋了之前馬拉松似的序幕,引“天涯共此時”,讓“千里共嬋娟”,讓心與心交匯成一曲曲千古絕唱。“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下李白太過凄苦;“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異鄉王維太過孤獨。“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同在異鄉月下的李朴,卻一語道破了李白、王維的思念之苦。八月十五就像一架巨大的鋼琴,而那善解人意的明月就是一位大師,把天下遊走的心靈全都收攏起來,合成一支動聽的曲子,這曲子是思念,更叫團圓。就像今日,融融的月光徐徐落下,落在頭頂的棗樹上,又從枝葉間滑下,落在擺滿月餅的小桌上,落在圍桌而坐的老人和孩子們身上……在這月香混着棗香、桂香的夢境里,李白、王維還有李朴,該會吟出怎樣的佳句?

  說白了,八月十五就是為團圓量身定做的一座舞台,家人也好,親友也好,都會不由自主的圍攏在一起共話短長,即使回不了家的,也會就着月光打個電話,發個信息,把拳拳之心送給老人,送給愛人,送給孩子,送給每一位朋友,讓人間愛的大樹永遠枝繁葉茂,永遠繁花似錦,永遠碩果累累。

  十五的月亮十五圓,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以後也不會改變。



十五的月亮十五圓 標籤:月亮和六便士 萬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