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散文欣賞>有多少故事可以相信

有多少故事可以相信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看《特別關注》的一篇摘自《中國青年》2011年第7期的文章《黃豆撒到河裡變成金》,全文如下:

  一個農民推着200斤豆子到城裡去賣,車是獨輪手推車,過獨木橋的時候突然一陳風刮過來,農民身子一

  歪,一車豆子都翻到河裡。農民急壞了,豆子漂得到處都是,他一個人撈到猴年馬月也撈不完。

  這時河岸上有許多人在看熱鬧。農民眼睛一輪,計上心來,衝著河岸上的人高喊:“快到河裡撈我的豆子呀,誰撈了來我給豆腐,一斤換一兩。”當時豆腐算是很奢侈的食品了,撈他的豆子換他的豆腐,人們當然願意。於是人們紛紛跑到河裡去撈他的豆子,一時間不長,就把河裡的豆子都撈了上來。

  同時這個農民也把一個到城裡賣豆腐的人攔住了,談好1斤豆子換2斤豆腐,把80斤豆腐全包下來。農民開始用豆腐跟撈豆子的人換豆子,用18斤豆腐換了180斤豆子,幾乎把能撈上來的豆子都換回來了。農民給了賣豆腐的人40斤豆子,推着140斤豆子和62斤豆腐進了城。

  到了城裡,農民在一家飯館用1斤豆腐換1斤豆子,換回62斤豆子。接着他又把202斤豆子推到糧行,用202斤豆子換了400斤玉米,接下來他到酒行,用400斤玉米換了300斤米酒,最後他把300斤米酒賣給酒家,得了三千錢。

  當時,一斤豆子的價格是五個銅錢,如果農民的豆子沒掉到河裡,他把豆子直接賣給城裡的豆腐房,也就能得一千錢。而豆子掉到河裡以後,農民雖然損失了少許豆子,卻看到了以物換物的利潤,到城裡沒有直接把豆子賣掉,而是在接連幾次的以物換物中,將豆子的價值提高了。最後,他換得了價值較高的米酒,獲得了更多的利潤。

  冷靜對待已經發生的禍患,用最理智,最高明的辦法去解決,禍患就成了我們改變命運的動機。

  看了這篇文章我笑了,這是不是《中國青年》雜誌的文章呢,我無從知曉。可是這篇文章卻是漏洞百出呵。

  一:獨輪車過獨木橋,是玩雜技么?想想那個鏡頭,很滑稽呵。到底有多大風,可以吹歪人的身子,那獨輪車在獨木橋上能不掉下去,農民真是現代達人?黃豆掉到河裡,應該是不能漂着的,水流淌急的話可能會,河一定不窄了。記憶里的獨木橋,一般是架在小河上的。

  二:如果河床不是水泥而是泥漿的話,“人們紛紛跑到河裡撈豆子”,恐怕踩到稀泥里的豆子不會比撈上來的少。“既然當時豆腐算是很奢侈的食品了”,卻只是跟豆子的等價交換由農民口中“一斤換一輛”,“談好一斤豆子換兩斤豆腐”,“到了城裡,農民在一家飯館用1斤豆腐換1斤豆子”,這就是奢侈品的等價交換?

  三:最後“就把河裡的豆子都撈了上來”,全換了回來就只有“共180斤豆子”了,幾經交換卻是202斤豆子,而他用“202斤豆子換400斤玉米”。我想農民如果一開始也可以用200斤豆子(未掉進河裡的豆子應該更好吧)換400斤玉米的。還有,那個賣豆腐的農民未免太不會做生意了,當時“豆腐算是很奢侈的食品了”,他卻用2斤豆腐換1斤豆子,而那些撈豆子的農民多傻呀,居然不知道“談好1斤豆子換2斤豆腐”。推獨輪車的農民的豆子的價格比撈豆子的農民的豆子價格高出20倍。

  最後作者對文章的總結很有教育意義,可惜空洞無物。

  於是想起了《雜文月刊》2010年10月上半期由李群芳寫的一篇文章《有多少光環需要褪去》,大意是這樣的:作者近來在《特別文摘》2010年第2期上讀到一篇題為《教科書有假故事》的文章,真的點像被人無端騙去百萬元的感覺。19歲流學生何易,現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念大二,他清楚地記得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30課《愛迪生救媽媽》,他在大學課間討論時,美國同學竟然目瞪口呆,表示聞所未聞。他去圖書館查閱《愛迪生傳》,仍無救媽媽記錄。我於是想起另外的故事《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窯》,《曹沖稱象》等等故事也是我們小學課本里學的。還有列寧打碎花瓶認錯,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故事還能相信么,我從小十分篤信的故事。

  我無語。

  鬱悶之餘想起了猶太人的“豆子”論,說是做生意做豆子生意最好了,豆腐花賣不完可以做成豆腐,豆腐賣不完可以做腐乳,腐乳保質期長,不愁賣不出去。豆芽菜賣不完可以栽種盆景,不栽種盆景也可以栽種結豆子,橫豎也不會浪費的。聽似調侃,實則地道,我倒是願意相信這樣的豆子生意經。



有多少故事可以相信 標籤:你不知道將來有多好 百事可樂 鹿和狼的故事 勵志故事 100個品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