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捻下一抹鎖記
文\上官語柔
時光的飛箭,一晃竟是穿過的80個春秋。1931年,20多歲的艾偉德宣教士隻身來到了中國。幾番周折與努力,頑強、不屈的她不僅學會了陽城的方言,還被當時的政府委以“禁纏足督導員”,抗戰當頭,她沒有袖手旁觀,而是以真誠、以愛心收養和救助中國的孤兒,“六福客棧”是他們日常生活的起食居所,“六福客棧”演繹的真人真事是歐美人心中的一種特殊的記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中國卻是一抹被封鎖的記憶。
——————題記
我的名字叫格拉蒂絲·艾偉德,出生於1902年倫敦北郊的一個郵差家庭,自小我的家境就貧寒,父母無力供我讀大學,而我多麼渴望着能像貴族的孩子一樣上大學,可以每天背着書包幸福的放學、上學,但我卻是連高中都沒讀過,甚至連英文也說不好,更別提我所嚮往的中文了。如果我能從神學院畢業,那麼,至少我可以有資格加入倫敦中國傳教會到中國去做傳教士,可我只是個給富貴人家做苦力來維持生計的女傭,我自是因資格問題被拒絕入團。命運,我不願屈服,我嚮往那驕陽般溫暖的中國,我的心不知不覺地飛向了中國!
1931年,一抹深長的歲月在胸腔里繚繞,萌孕起夢想的羽翼,帶着我滿腔的熱忱,歷經艱險,隻身踏着來到中國的路。隨後,在天津傳教會的介紹下,我來到了山西陽城,做了“六福客棧”勞森太太的助手,在這裡,我邂逅了前來巡視陽城的國軍情報官林南上尉,在勞森太太意外身亡后,林南勸我回英國,我堅持的說不,我想要留在溫馨的“六福客棧”。
說來,山西陽城是一個偏僻的小城,古老的小鎮,狹窄的小巷,古樸的小橋,幾條逶迤的小街,石板鋪成的街面,兩旁雕花石欄小屋,重重疊疊的飛檐斗拱和粉牆青瓦。“六福客棧”則是一個有着北方四合小院風格的淳樸民居,木牌子上清秀的攜刻着“教堂福地”字樣,房屋是二層小樓,樓梯和樓上欄杆皆屬木質材料的。
剛到這個陌生的城時,人們對於我這個外來的金髮女郎,投以輕蔑、不屑的目光地叫着我“洋鬼子”,他們都認為外國來的都不是好人,他們畏懼我、討厭我甚至不敢接近我,我害怕和受傷,我希望他們能接納我、不排斥我,我想要融入這個集體,想要為他們做一些事。幾番努力之後,我不僅學會了陽城的方言,還被縣長委以“禁纏足督導員”,幫助政府讓婦女改變纏足的陋習,監督並禁止他們纏足,后,我又幫助政府平息監獄報亂,逐漸的贏得了全陽城百姓的愛戴和尊敬,也得到以縣長為首的官員信賴和讚賞,他們給我起了一個可愛的名字“簡愛”。
萍水相逢就是那別樣的美麗,因為那時的萍水相逢,才有了今天的交往甚深。“六福客棧”之別,我萍水相逢了那裡的許多人,孩子們、鄉里鄉親們,還有,他,林南。如今的林南,已官升上校,久別的新怦怦然跳動,叩響着愛情之門。而此時的中國,危難重重,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已踏向中國山河,滿地腥膻。林南幾次勸我回英國,可我不能…,不能扔下“六福客棧”的孩子們,還有陽城的鄉親……。為了顧全大局,為了保所收養的百多名無家可歸的孤兒生命的周全,我和林南再次分別,我毅然決定率近百餘名的孩子們前往西安避難。途中,我有幸遇到了當地的一位青年的幫助,一路上,爬山涉水、忍受饑寒、歷經千難萬險之後成功的抵達了西安城,做到了世人覺得不可能的創舉。
1940年,因為病情加劇,我不得不在醫院裡呆了一年。我心裡一直放不下的是那些孩子們,他們就如我親生的孩子,與我血肉相連。當知道孩子們已被安置到了扶風,我懸着的一顆心也安靜了下。出院后,我立刻又到了郿縣難民營工作,那裡是距離扶風和西安比較近的地方,而我就可以時常去探望晉東南的孩子們。
1944年之後的一年裡,我分別去了蘭州和成都,幫扶貧困的人們和麻風病人。而這一年,身體的紅燈也再次亮起了,幾次倒下去,幾次徘徊在生死邊緣,是依靠着新到的特效藥磺胺辟定,讓我脫離了險境。
1948年冬,殘敗的身體已無法再支撐起病魔的突襲,在司陶衛醫生極力的勸說下,我答應了去上海申請簽證回國。到了上海,我幸運的當了一回“祖母”,原來我找到當年收養的第一個孩子—美恩,而今的美恩也已結婚生子了,46歲的我享受了子孫繞膝的幸福和滿足,這也是上天給我最好的一件送別之禮!
心弦漫過,不舍催我而來,十八年了,我終是要離開我親愛的你—中國!
1949年,我回到闊別已久的英國,我欣慰的是享受到了父母、兄姐團聚的喜悅,但我的心,卻留在了中國,一刻也不離開,我牽挂着飽經憂患、千磨百折的中國子民,憂心着此刻他們風僝雨僽的苦難。
十八年的歲月流雲,中國沖洗着我身上乃至心上的塵埃,我相逢着“六福客棧”,相逢着那群孩子,相逢着那裡的鄉親,以及,那無緣再見的林南。緣分讓我們相逢,讓我們同聚在“六福客棧”,讓我們相親且相愛!兩鬢霜染,垂暮昭年,我始終無法抑制汩汩涌動地思念,我用血淚,用心聲的呼喚寫下了《我的心在中國》,祝福着遠方的你—中國,一切安好!
跋記:
作家艾倫·伯斯奇為格拉蒂絲寫了英文版的傳記小說《小婦人》,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影片《六福客棧》為她而作。可以說,格拉蒂絲的事迹在美國是家喻戶曉的,她的事迹震撼了歐美的基督教世界,感召了無數的美國青年志願者來華參加抗日戰爭,包括著名飛虎隊諸多的飛行員。她,影響着美國人民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持態度。她,沒有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候袖手旁觀,而是奉獻全身心的愛,幫助孤兒,救扶災民,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正義感,激勵着我們奮起反抗邪惡勢力,同一切反勢力作鬥爭的勇氣,讓我們銘記了歷史,懂得了感恩!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