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散文欣賞>一家私營的伏特加博物館(旅俄散記之十八)

一家私營的伏特加博物館(旅俄散記之十八)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本人好酒(去俄羅斯,在上飛機的行李中夾帶家鄉土造60度白酒6市斤),一到俄羅斯,也就好關心俄羅斯的伏特加,好關心俄羅斯的伏特加博物館。特別是在書上讀到曾經排列出“化學元素周期表”的世界大化學家門捷列夫竟然參與伏特加的配比、命名等一連串故事後,到俄羅斯能看到專門介紹伏特加製造和發展歷史的博物館,更是讓我興趣倍增,興緻勃發。

  俄羅斯的伏特加博物館有三家,位於風景如畫的北方之都聖彼得堡的伏特加博物館是三家博物館中最新開張的一家,也是三家博物館中接待參觀人數最多的一家。

  緩步走在聖彼得堡伏特加博物館的長廊上——伏特加的發展歷史、伏特加的蒸餾製造過程、以及那些曾經跟伏特加密切相關的傳說——彷彿在我眼前徐徐拉開一幅悠長的俄羅斯風俗民情“長卷”。

  “長卷”裡間或嵌有餐廳、小酒館、禮品店,我們也不時地進去親口品嘗品嘗各式特製的伏特加,也隨心買下一二瓶包裝精美的禮品伏特加……

  古色古香的大廳,琳琅滿目的展品,令人目不暇接,也令人慨嘆不已,想不到內容如此豐富多彩,布置如此獨具匠心,規模又如此宏大的博物館竟然是由一位教師、一位醫生、一位工程師三個人聯手創辦的一家民間私營博物館。

  這原是三個從事不同行業素不相識的陌路人,他們相遇在一次飛機的旅途中,因為三個人一直對伏特加的“酒文化”情有獨鍾。也真是有緣,三年前,三個人在一架飛機上聚到了一塊,一塊兒閑聊,一塊兒品味伏特加。就在三個人意猶未盡中感慨大發:實在令人遺憾,同蘇格蘭的威士忌博物館和法國的香檳博物館相比,俄羅斯卻沒有一家高水準的伏特加博物館!於是乎,三人決意共同創辦一家象模象樣一定要具有俄羅斯特色的伏特加博物館。就在此後的一年中,三個人利用他們各自的業餘時間,為籌建他們理想中的這一座伏特加博物館四處奔波。正是天助,在他們的無數次不厭其煩的苦口遊說下,居然說動了好幾家伏特加酒的廠商,他們同意在資金方面提供幫助,原本最令人頭痛的資金一下子就到了位!而且,三人在不辭勞苦的四處奔波中還聯絡到一些很有名望的歷史學家,得到了由他們提供的大量有關伏特加酒的珍貴史料,而且他們還主動為博物館收集到的展品免費鑒定了真偽……

  就這樣,創意誕生后只花得一年時間,聖彼得堡伏特加博物館就“隆重”開張了。在博物館里,那些足以彰顯俄羅斯各個時期伏特加風格的玻璃和瓷制的伏特加酒瓶,五花八門千姿百態無奇不有,就連一隻只瓶蓋和瓶塞都盡善盡美,其它輔助性的飲酒器具也精巧絕倫,陳列的每一件展品堪稱真正的藝術品。所以,這家私營的伏特加博物館一開館其聲望就很快超過了另外兩家老資格的國營博物館。

  這家由三人創辦的民間私營博物館,還有一個重要特色,是館藏資料的完整齊全——館內集中展出了伏特加發展史上的各種歷史文檔,其中有關伏特加的起源的史料,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伏特加的起源,至今普遍被人們接受的傳說,是伊凡三世在1478年確定俄羅斯人愛喝的這種白酒的國家壟斷權時正式出現的。接着,1553年,伊凡雷帝在莫斯科又創造性地開了第一家伏特加酒館,獲得了高額利潤;到19世紀,伏特加牢固地佔領了國際市場。對俄羅斯人來說,伏特加是一種很獨特的飲料,它與一個人歡樂或是悲傷時刻的心靈密切相關,是一種可以被用於任何目的都不可替代的飲料;伏特加是歷代俄羅斯小說、詩歌、歌曲和傳說反覆探討的對象。

  聖彼得堡伏特加博物館的館藏揭示:伏特加起碼已經有五百年歷史。伏特加這五百年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伏特加的被壟斷與反壟斷的歷史,就是五伏特加的被控制與反控制的歷史,就是伏特加的被禁與反禁的歷史。聖彼得堡伏特加博物館的館藏揭示:俄國政府對伏特加的壟斷、控制、禁止從來沒有中斷過,而每一次壟斷、控制和禁止,到後來都只能使酒民對伏特加更深的依賴。

  聖彼得堡伏特加博物館的館藏昭示:1648年,一場暴動在莫斯科的一家酒館里爆發,隨後蔓延到了其他市鎮,危急的情勢讓當局看到了伏特加泛濫帶來的後果:全國三分之一的男人都欠着酒館的酒錢,而農民們又因為沉溺酒肆而累年荒蕪耕種。於是,俄國政府收回並壟斷了伏特加的銷售權,這樣導致釀酒商的利潤越來越少。從那時起,伏特加的釀製由公開轉入地下,開始出現不少家庭作坊。

  聖彼得堡伏特加博物館的館藏昭示:在俄羅斯,對伏特加的壟斷權曾六次被撤(最近一次是1992年被葉利欽政府所撤銷),接着又六次被恢復(最近一次恢復則是在1993年葉利欽痛感造酒業罪案頻頻時),但每次反覆最終都只能進一步讓人們為伏特加“愛”得愈加的瘋狂。

  這家博物館告訴我們:

  ——1894年,維特推出了一項旨在提高伏特加質量、又鞏固政府壟斷酒業地位的計劃,俄國化學大師門捷列夫就擔任了這一計劃的負責人,發現了調製伏特加的最佳比例(即酒精比例為40%)。在此之前,伏特加的釀製過程非常簡單:“一份酒精加一份水”,再調入少量其他添加劑以去其辛辣(如斯托利奇那亞牌伏特加里的添加劑是糖)。門捷列夫不僅僅貢獻了伏特加的標準配方,甚至還起了“伏特加”的名字。在他之前的數個世紀里,官方文件在提到伏特加時皆稱為“谷酒”。伏特加的別稱、諢名很多,如“開水”、“壟斷波爾卡”、“泡泡”、“機軸”、“苦玩意”、“白玩意”,最經典的是蘇聯時期的“半升”、“1/4瓶”和“女娃”。從詞源上講,“vodka”來源於“voda”,後者在俄語中意為“水”。伏特加最初的消費者是底層民眾,這隻能怪當初用木精釀製的伏特加質量太次,聞起來極像機油。在19世紀晚期以前,伏特加一直都是散裝,惟一的計量標準是“vedro”(即桶,一桶伏特加約有12公斤),酒館文化粗俗。有點象中國大眾化的二鍋頭酒,但俄羅斯人對伏特加卻是情有獨鍾。儘管門捷列夫給伏特加發現了配比,起下了名字,但支持飲酒的知識分子最愛提的名字卻不是他,而是俄國生理學家沃洛維奇,因為沃洛維奇研究出:“每天飲用50克伏特加有強心活血之功”。

  ——蘇聯的伏特加酒廠一致認為,蘇聯之所以能打贏納粹,靠兩樣:一是伏特加,一是喀秋莎火箭炮。因為蘇德戰爭打響后,蘇聯國防部就頒布了一條規定:前線士兵每天每人配給100克伏特加。不是嗎,就在民間禁酒組織陸續出現於全國各地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政府再次宣布禁酒。一戰結束后,十月革命爆發,但禁酒令仍未解除,趁着全國一片混亂,紅軍和白軍四處免費“光顧”伏特加酒館,濫飲一氣。有人幽默地指出,紅軍最終贏得了勝利,原因之一便是他們更好地守住了酒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列寧就是因廢止了禁酒令才贏得了民心,而且列寧下令生產“里科夫加”(以當時的蘇聯財長阿列克謝·里科夫加命名)以替代“伏特加”,“里科夫加”因酒精度稍低(35%)而較伏特加更為溫和。但列寧一逝世,40度的伏特加又重返人們的生活,且以其強勁的銷售額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5年5月,戈爾巴喬夫成為蘇共總書記剛兩個月,便頒布了《關於消除酗酒的措施》。但是,戈氏沒想到的是,蘇聯國內一下子出現了食糖短缺。人們搶購、儲藏食糖,就是為了在家裡釀酒。更令戈氏想不到的是,竟然還有人因此開始飲用各種有毒的致醉品,比如制動液(俗稱剎車油)。最終,這些可怕的事情還是令戈爾巴喬夫放棄了他的禁酒令。在電視上,他笑着給支持禁酒令的人講了一個笑話:“人們排起長隊買伏加特,有一個人實在忍受不了了,便說:‘我要去克里姆林宮殺了戈爾巴喬夫。’一個小時后,他回來了。仍在排着長隊的人們問他:‘你殺他了?’他回答說:‘殺他?那邊排的隊比這兒還要長呢!’”

  ——到了1990年代初,隨着蘇聯的解體,國家控制酒類生產的時代也宣告結束,整個伏特加釀製業於是亂作一片。在俄羅斯,被稱為“一代新富”的“新俄羅斯人”也正是靠着走私伏特加發起來的。

  這家伏特加博物館還告訴我們:伏特加酒每年為俄羅斯帶來4。7億美元收入的同時,也使3。3萬俄羅斯人因伏特加酒精中毒而亡。所以,除了弘揚伏特加酒文化外,勸戒國人不要飲用過度也是這家博物館的又一個宣傳主題。



一家私營的伏特加博物館(旅俄散記之十八) 標籤:十八大 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