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猿猴文化”
陳宣章
人有三欲:食、性、求知。前者用以維持個體生命;次者用以維持種系繁衍;後者是人類特有,用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兒童常常問:“我是哪裡來的?”人也研究:“人類是哪裡來的?”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是哺乳綱靈長目,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靈長目與其它哺乳類動物相比,身手格外靈活,智力極其發達,故被以“靈長”來命名,具有“萬物之靈,眾生之長”的意思。原猴亞目是低等靈長類,包括:近猴、狐猴、眼鏡猴類。高等靈長類包括:南美的闊鼻猴類(新大陸猴)和舊大陸的狹鼻猴類(即猴類、猿類和人類。本文只研究此類)。舊大陸猴有11科約51屬180種,主要分佈於亞洲、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林區。人類是從類人猿進化而來。
猴類中,國人普遍了解和最為熟悉的是獼猴,其分佈最廣、數量最多,又稱恆河猴、廣西猴、沐猴、黃猴等。《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是獼猴。按照陰陽五行學說,申屬於金。因此,自古以來猴常常被譽為“金猴”。毛澤東詩句:“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猴文化最早是《詩經·小雅·角弓》詩句:“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譯成現代漢語即:“不要教猴子爬樹,像用泥來塗附。君子有美德,小人要來依附。”由此並派生出成語“教猱升木”。魏武帝曹操《薤露行》詩句:“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魏文帝曹丕《善哉行·上山採薇》句:“野雉群雊,猴猿相追。”古人並不刻意區分猴與猿,還可見唐·韓愈詩句“陽山窮邑惟猿猴”(《劉生詩》)、唐·盧仝詩句“家僮若失釣魚竿,定是猿猴把將去”(《出山作》)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國人提到猴時,通常都會把它與猿並稱“猿猴”。曹丕等就是如此。猿和猴在形貌、習性等方面有較大差異,屬不同的動物。遠在先秦時期的《爾雅》中,已經對同種而相異的十餘種猿與猴如狒狒、蒙頌、猱等分別命名以示區分。
現代動物學中,猿指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狹鼻下目人型總科除人科外其他成員的統稱;猴指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狹鼻下目猴總科及闊鼻下目新大陸猴的統稱。現代類人猿屬於高級靈長類,主要是:長臂猿、褐猿(也叫猩猩)、黑猿(也叫黑猩猩)和大猿(也叫大猩猩)。但是,類人猿不是一個物種,類人猿即像人的猿,也即向人類進化中的猿。
其中,長臂猿跟人類的區別較大,是較低級的類型,腦量很小,平均只有100-120立方厘米。猩猩的智力相當發達,它們的腦比狗腦大得多,平均腦量是410立方厘米。從小捕來飼養的猩猩,人們能訓練它模擬人的動作,叫它幫助人做些事。它們一般不大合群。雄猩猩總喜歡獨自生活,到了生殖季節,才跟雌的生活在一起。黑猩猩喜歡群居,智力很發達,善於模仿。人們可以教它們做許多種技藝。動物園裡養的類人猿多半是它們。大猩猩常由3-10隻合成一群,過着彷彿是家族的生活,群體內包含着若干個家庭小群體,但這種群體是臨時性的:由老的、壯大的大猩猩擔任家長;雌的和年幼的大猩猩多半生活在樹上;成年的雄大猩猩多半生活在樹下。大猩猩基本屬素食性,外表顯得很兇猛,實際上性情較為溫和。但是很難活捉成年大猩猩來飼養,只有幼小的才能養活。大猩猩智力很高,腦量達500-600立方厘米,腦的結構跟人腦很相似。黑猩猩和大猩猩跟人類最相近。
猿、猴類中的特殊類:1。東北山地大猩猩也是素食性,但性情凶暴,粗暴野蠻,攻擊性很強,喜歡佔山為王。2。華南黑猩猩,體形偏小,是猿猴類中智商最高也是最殘忍的族群,性格狡猾兇殘,上至動物下至昆蟲沒有它們不吃的,有時連同族都被吃掉而遇到強敵喜歡賣乖討好,屬雜食性。3。華東阿拉伯狒狒(猴類)體形偏小,是最小心眼記仇的族群,性格暴躁易怒,遇到比之強大生物時喜歡成群結隊叫囂恐嚇(以嚇走對方為主),屬雜食性。4。非洲狒狒,體形中等,性格兇猛,喜歡成群結隊地外出獵食,會主動攻擊比自己強大的對手,常搶奪其它族群的食物,不勞而獲。因數量眾多,一般其它族群遇見它們只能退讓,屬雜食性。
國人的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對應,猴對應申。有人說:“申時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時辰,猴子喜歡在此時伸臂跳躍。”此說不妥,因為先有十二生肖排列,後有十二地支對應。十二地支對應不是根據動物習性先進行排列。否則,雞在“寅”啼叫應該排第三。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這與猴沒有關係,更不是因為上海人性格“猴精、猴精”而致。上海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先屬越后屬楚。楚孝王封楚相黃歇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黃歇命人疏通過境大江,這條江就被叫作黃浦江(又名春申江),而上海則被稱為“申”。舊上海的“申報”由此起名。現在上海老人還把廢舊報紙稱為“申報紙”。
唐·李公佐所著傳奇《謝小娥傳》:謝小娥的公公與丈夫外出經商時被人殺害,都託夢給小娥,以謎語形式說出殺害自己的兇手姓名。公公說“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小娥不解其意,四處打聽,后遇李公佐解謎:“車中猴者,申也;門東草者,蘭也……殺汝父者,申蘭……”“蘭”的繁體字是門中東,上是草字頭。
猴與猿的形態區別:1。猴有尾巴,猿沒有;2。猴的下肢比上肢長,猿相反;3。猴走路時前腳掌着地,猿則是以指節着地(猩猩)或雙手高舉(長臂猿)。4。猴小臂的毛是往手掌方向順着長的,而猿則是向外橫着長的。5。猴有頰囊(口腔兩側頰部各有一囊,吃進口腔的食物,如果一時來不及細嚼,就暫時貯藏在頰囊里,留待空閑時再細嚼咽下),猿沒有頰囊。6。猴屁股上有臀疣(胼胝),而猿中只有長臂猿有臀疣。7。猿體形比猴大。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有尾的是猴,無尾的是猿。”這是猴與猿的鑒別點。
猴與猿在行為和生活方式上也有很多不同。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之“鳥獸”三卷中說,猴“性躁動,好殘毀物器,好像人所為”,猿則“狀如獼猴而差大,臂腳長捷,好攀援樹木,其聲哀。”猿屬於安靜型動物,除非必要,很少發出聲音或向同伴打招呼。它們習慣獨居,不具個人領域,通常是數只人猿共同在雨林的某一地區活動,但不會互相干擾。
唐·柳宗元《憎王孫文》第一段的譯文:猿和猢猻群居在不同的山上,彼此德行不同,雙方不能相容。猿的德行文靜穩重,能仁愛謙讓、孝順慈善。它們群居時互相愛護,吃東西互相推讓,行走時排成行列,飲水時遵守秩序。如果有的猿不幸失散離群,它就發出哀傷的鳴叫。假如遇到災難,就把弱小的幼猿保護起來。它們不踐踏莊稼蔬菜。樹上的果子未成熟時,大家共同小心看護;果子成熟后,便呼叫同伴聚齊,才一同進食,顯得一派和氣歡樂的樣子。它們遇到山上的小草幼樹,一定繞道行走,使其能順利生長。所以猿群居住的山頭,常是草木茂盛、鬱鬱蔥蔥。猢猻的德行暴躁而又吵鬧,整天爭吵嚎叫、喧鬧不休。雖然群居卻彼此不和,吃東西時互相撕咬,行走時爭先恐後,飲水時亂成一團。有的猴離群走散了也不思念群體。遇到災難時,便推出弱小者而使自己脫身。它們喜歡糟蹋莊稼蔬菜,所過之處一片狼藉。樹上的果子還未成熟,就被他們亂咬亂扔。偷了食物,只知塞滿自己的腮囊。遇到山上的小草幼樹,一定要摧殘攀折,直到毀壞乾淨才肯罷休。所以,猢猻居住的山頭常是草木枯萎,一片荒涼。因此,猿群眾多時就把猢猻趕跑,猢猻眾多時也咬猿。猿就索性離去,始終不同猢猻爭鬥。動物中再沒有比猢猻更可惡的了。我被貶到山區很久了,看到猢猻這樣的行為,就寫了這篇《憎王孫文》。(文中“王孫”即猢猻。)
《憎王孫文》通過對猿和猴不同的品德影喻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和以宦官、藩鎮為主體的守舊頑固勢力之間勢不兩立的矛盾鬥爭,作者讚頌革新集團的美好品德,鞭撻頑固守舊勢力排斥異己、禍國殃民的種種罪行,還對妍媸不分,縱惡為非的最高統治者提出嚴正的責問,表現了一個失敗的改革者難得的信心和勇氣。
其實,長臂猿也是一種非常喜歡喧嘩吵鬧的動物。猴也並非可惡。猴的形象不佳,“尖嘴猴腮”,許多笑話把丑小孩比作猴。其實,猴很有用,除了國人的耍猴,世界各地對猴的使用五花八門:訓練猴上山採茶;讓猴當嚮導;猴作警衛守門押車;猴充當護士看護、服侍病人或病獸;猴出任鐵路扳道工等等。尼日利亞的貝喀薩,用猴子作郵遞員來解決通信不便的問題:當地有種猴,母猴和子猴間感情特別深厚,彼此寸步不離。人們利用這一特點,把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不同地方,然後放出小猴去尋找母猴。次數多了,小猴就認識了找媽媽的路徑。只要把信放進竹筒,並把竹筒綁在小猴身上,讓它去找媽媽,就達到了送信目的。從接觸而言,猴比猿更加與人類關係密切。
像柳宗元這樣用猿、猴比喻人性,我倒另有所感。人脫離了動物界,卻常常“返祖”出現猿性、猴性。1。有的人像長臂猿:手伸得特別長,他的腦量可能很小,屬於較低級的類型,與人類差距很大。這樣的人常常像猿、猴一樣享受鐵窗風雲。2。有的人像猩猩:不大合群,總喜歡獨自生活。隱居也好,“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也好,總有點像猩猩。3。有的人像黑猩猩:喜歡群居,智力很發達,善於模仿。4。有的人像大猩猩:過着家族的生活,喜歡一長制,唯我獨尊。5。有的人像東北山地大猩猩:性情凶暴,粗暴野蠻,攻擊性很強,喜歡佔山為王。6。有的人像華東阿拉伯狒狒:最小心眼、記仇,性格暴躁易怒,遇到比之強大生物時喜歡成群結隊叫囂恐嚇。7。有的人像華南黑猩猩:智商最高也是最殘忍,性格狡猾兇殘,有時連同族都被吃掉而遇到強敵喜歡賣乖討好。8。有的人像非洲狒狒,性格兇猛,喜歡成群結隊外出獵食,會主動攻擊比自己強大的對手,常搶奪其它族群的食物,不勞而獲。
當然,有的人像猴。《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指獼猴。猴子戴帽子,比喻外表裝得像個人物,卻是人面獸心。沐猴而冠也常用以譏諷依附權貴竊取名位之人。有的人喜歡上躥下跳;有的人朝三暮四;有的人喜歡結黨營私,到頭來“樹倒猢猻散”;有的人猴頭猴腦,像猴子那樣好動,行動浮躁等等。
從文學角度,詩、賦、小說中“猿”多“猴”少。《全唐詩》詩題中含“猿”者55首、出現“猴”與“猱”者各一首;詩句中含“猿”者1338項,含“猴”者55項,含“猱”者48項。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杜牧、李商隱等著名詩人均有詠猿猴的詩篇或詩句。其中,杜甫的《猿》,杜牧的《猿》、《傷猿》,周朴的《詠猿》等都是名副其實,通篇詠猴的詩作。《全宋詩》詩題中含“猿”者100首,含“猴”者12首,含“猱”者無;詩句中含“猿”者2596項,含“猴”者200項,含“猱”者174項。例如:南宋·楊萬里的“療飢摘山果,擊磬煩嶺猿”(《清遠峽四首》其四),“入山無路出無門,鳥語猿聲更斷魂”(《過五里逕三首》其三),“嶽麓猿聲里,湘流雁影邊”(《送丁子章將漕湖南三首》其一);元·陳孚的“野猿忽躍去,滴下露千點”(《飛來峰》);明·安磬的“峭壁斷崖無鳥過,古藤昏樹有猨哀”(《峽中》),皇甫涍的“猨鳴鶴以怨,歲暮何遠為?”(《秋夜憶山中》);清·曹申吉的“偶向瀟湘聽斷猿,斑斑千載泣龍孫”(《楚南》),王汝驤的“哀猿數聲叫,客子雙袖血”(《黃牛峽》)等等。
西晉·傅玄的賦《猿猴賦》描繪猴子表演節目時的情景,繪形繪色,使之躍然紙上,但說的卻是逗人喜愛,技藝高超的猴子。西晉·張華《博物志》中,猴子成了“盜賊”、好色之徒。南朝·宋·劉義慶筆記體小說《世說新語》中講述一則斷腸猿的故事,母猿成為愛子如命的慈母,其悲慘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明·吳承恩長篇小說《西遊記》的孫悟空更是家喻戶曉,美猴王孫悟空是個英雄。
中國猴文化中,對猴很少褒揚而多詆毀。除了《西遊記》對神猴孫悟空大加讚譽,西晉·劉琨詩句“麋鹿游我前,猨猴戲我側”以及劉義慶的斷腸猿故事,詩、賦、小說、成語、俗語、歇後語里,不是說猴的醜態,就是說其惡行。為什麼會出現現象呢?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善人與惡人之別。於是,人們在寫猴時,往往想到小人的不良行為;而在寫人時,則又會聯想猴的不良行為。因為猴與人的關係過於密切,人與猴外形相似而內心迥異。而猿則與人的接觸關係很遠。
成語中,“猴子搏矢”形容喜歡賣弄小聰明的人容易上當;“猴子救月”形容沒事找事,結果自己反而受到傷害;“棘刺母猴”形容欺騙的勾當或艱難的事業;“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醜陋粗俗;“沐猴冠冕”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弄鬼掉猴”比喻調皮搗蛋;“殺雞儆猴”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土龍沐猴”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五馬六猴”形容不守規矩、不受管束的人;“軒鶴冠猴”比喻濫廁祿位、虛有其表的人;“猿猴取月”比喻愚昧無知或白費力氣;“獼猴騎土牛”比喻職位提升很慢;“驚猿脫兔”形容受驚嚇迅速奔跑等等。
歇後語中,猴子爬樹梢——到頂了;猴子的屁股——坐不住;猴屁股——自來紅;猴屁股扎蒺藜——坐立不安;猴子拿棒槌——胡掄;猴王鬧天宮——大打出手;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腳;猴子撿姜——吃也不是,丟也不是;猴子唱大戲——胡鬧台;猴子偷黃連——自找苦吃;猴子不上樹——多打幾遍鑼;猴子撈月亮——空歡喜一場;猴子吃核桃——全砸了;猴子拉弓——不是樣子;猴子耍拳——小架式;猴子抱西瓜——顧此失彼;猴子爬上櫻桃樹——粗人吃細糧;猴子戴眼睛——假斯文;猴子騎老虎——下來完;猴子穿袈裟——冒充善人;猴子銜金冠——裝相;猴子爬上旗杆頂——高高在上;猴子倒立——尾巴翹起來了;猴子拉梨——頂牛;猴子吃辣椒——抓耳撓腮;猴子偷南瓜——連滾帶爬;猴子坐火箭——遠走高飛;猴子看果園——歡天喜地;猴子爬竹竿——上躥下跳;猴子耍大刀——胡砍;猴子照鏡子——得意忘形等等。正因為猿猴的形象不佳,在中國繪畫史上,以猿猴畫名世者卻不多。嚴格說來,古代僅北宋·易元吉一人而已,有著名的《聚猿圖卷》。南宋·法常可稱作古代畫猿第二,因為他“善畫龍虎猿鶴”,並不專長於猿。南宋·無名氏《猿鷺圖》更是傳世之作:圖中古松纏藤,一長臂猿正攫一白鷺,另一猿在樹上作焦急狀,畫面神形兼備,表現出畫家非凡的功力。此後的元、明、清三代未見記載專畫猿猴者。再往後數,偶畫猿猴者不少,真正擅畫猿猴且具一定數量者,惟有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徐培晨先生。徐先生喜畫花卉走獸,尤其擅長猿猴。近30年來,他幾乎日日畫猿,天天塗猴,從不間斷。
與猴有關的體育項目就是“猴拳”。三國時名醫華佗首創“五禽戲”,第四個“戲”(運動)就是“猴”。人學猴之動作鍛煉,以強身健體。後人在此基礎上完善成“猴拳”。
1980年猴年T。46庚申年8分郵票,2010年價格已達8500元。據說澳大利亞向全球發行了2004年猴年生肖彩色紀念金銀幣,搶先在中國內地上市。金幣售價10600元;銀幣售價4600元。重達1公斤的紀念幣還是目前全世界發行的紀念幣中最重的。
把猴與政治、官職聯繫起來,除了柳宗元的《憎王孫文》,民間因為“猴”與“侯”同音,就搞出了“馬上封侯”(漢代出土的文物玉雕、年畫、傳統寓意紋樣等等):猴騎馬上(有時候還有蜂,象徵“封”)。如果畫一個小猴騎在大猴子背上,就表示“輩輩封侯”。“侯”是中國古代五等貴族爵位的第二等級,也泛指達官權貴。毛澤東有詞句“糞土當年萬戶侯”(《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說:“我少年時曾經說過: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可見神氣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總覺得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我就變成這樣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義,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主,也有些猴氣,是為次。”這是對猴的褒獎,難得。毛澤東又說:“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準備跌得粉碎的。那也沒有什麼要緊,物質不滅,不過粉碎吧了。全世界一百多個黨,大多數的黨不信馬、列主義了,馬克思、列寧也被人們打得粉碎了,何況我們呢?”
1949年到1976年,絕大部分時間在西方封鎖和禁運條件下,中國GDP年平均遞增10%以上。這個增長內涵實在,質量確保,沒有泡沫,是自力更生取得的。這是毛澤東的虎氣與猴氣結合的結果。中國的猴文化,這就是最高境界。
閑話“猿猴文化” 標籤: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