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現代散文>閑話“上頭有人”

閑話“上頭有人”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閑話“上頭有人”

  陳宣章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其實,只說對一半。古今往來,朝中權貴不僅用人唯親、拉幫結夥,還要妒賢嫉能、排除異己。問題是這個人與朝中權貴是何種關係?

  “上頭有人”歷來是社會上某些人的炫耀資本。曾經有一句話很牛:“我爸是李剛!”並迅速成為網絡最火的流行語。《人民網》2011年09月10日報道:“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國產四大名爹:李剛、王軍、盧俊卿、李雙江,總有一款你傷不起,拼不起。”

  其實,“上頭有人”關鍵也是何種關係?有些人迷信“背靠大樹好乘涼”,卻不知道“樹倒猢猻散”。“上頭有人”,這個人如果是個死對頭,結果恰恰相反:你再有才能,也沒有好下場。唐朝宰相令狐綯就是典型。在他的手裡,三個大詩人倒了霉。

  李商隱,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擅長詩歌寫作,駢體文價值也很高,和(堂兄)杜牧合稱“小杜李”,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李商隱自稱與唐朝皇族同宗,經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因沒有官方的屬籍文件證明此事,可見這種血緣關係已經相當遙遠。李商隱渴望早日作官,以光宗耀祖,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唐代,缺乏門第背景的知識分子希望仕途有所發展,有兩個主要入口:科舉和幕府。前者取得進入官場的資格,是官方對其行政能力的認可;後者是官僚勢力培養政治團隊(黨派)的途徑,表現出色者可通過官僚的舉薦成為朝廷正式官員。李商隱16歲時寫出兩篇優秀文章《才論》、《聖論》(今已不存),獲得士大夫們的讚賞,其中有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生涯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非常欣賞李商隱的才華,不僅教授他駢體文的寫作技巧,還資助他家庭生活,鼓勵他與自己的子弟交遊。這一時期,李商隱在詩《謝書》中表達了對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躊躇滿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夜半傳書後,不羨王祥有佩刀。”

  早在太和四年(830年),曾經與他一起遊學的令狐綯(令狐楚之子)就考中進士,顯然並不是令狐綯的學識才華比李商隱優秀,而是令狐楚的影響力。這在唐代科舉中很普遍。許多缺乏靠山的考生會在考試前刻意結交關係,或想出種種辦法引起考官及名流的注意。據李商隱自述,自己在這方面比較低調(《與陶進士書》)。太和七年(833年)《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中,李商隱將沒有錄取他的考官比喻成阻撓他成功的小人:“鸞皇期一舉,燕雀不相饒。”而從開成元年李商隱致令狐綯的信中“爾來足下仕益達,仆固不動”,可看出他的情緒相當煩躁。次年(837年)李商隱考取進士,也正是令狐父子對當值考官施加影響的結果。李商隱考取進士這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參與料理令狐楚喪事後不久,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聘請作幕僚。王茂元非常欣賞李商隱的才華,將女兒嫁給他。這樁婚姻將李商隱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王茂元(當時既非朝廷要員,也無明顯黨派傾向)與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而令狐楚父子屬於“牛黨”。李商隱成為王茂元女婿,被解讀為對剛剛去世的老師和恩主的背叛。838年春天,李商隱參加授官考試,在複審中被除名。842年,宰相李德裕獲得武宗充分信任,幾乎被授予全權處理朝政。李商隱積極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張,躊躇滿志,期待受到重用。但是,恰巧母親去世,李商隱遵循慣例,離職回家守孝三年。不久,武宗去世,宣宗李忱即位極力反對武宗政策,尤其厭惡李德裕,“李黨”驟然失勢,牛黨得勢。會昌三年(843年),岳父王茂元在討伐藩鎮叛亂時病故,李商隱處境更艱難。

  宣宗大中四年到十三年(850-859年)宣宗去世,令狐綯任宰相十年。李商隱幻想令狐綯因“故交”提拔自己,結果茫然。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令狐楚去世后多年的某個重陽節,李商隱拜訪令狐綯,恰好令狐綯不在家。此前,李商隱曾經多次向令狐綯陳訴舊情,希望得到提攜,都遭冷遇。感慨之餘,李商隱題詩一首貼在令狐綯家的廳里:“曾共山公把酒時,霜天白菊繞階墀。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不學漢臣栽苜蓿,空教楚客詠江蘺。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再得窺。”令狐綯回家見詩,惱羞成怒,很想剷除題詩的牆壁,但因詩里有父親的名字(“楚”),無法毀掉詩作,就只好鎖上門不看。結果更加嫉恨李商隱,將其貶官。

  與李商隱合稱“溫李”的溫庭筠,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唐代詩人、詞人,極富才能,文思敏捷,詩詞賦兼工,精通音律,每入試押官韻(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溫八吟”之稱。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被稱為“花間鼻祖”,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

  令狐綯之子令狐滈驕縱不法,受賄賣官,人稱“白衣宰相”。溫庭筠與令狐滈友好,經常出入相府,待遇甚優。當時,宣宗喜曲詞《菩薩蠻》,令狐綯假溫庭筠新撰進之(另一說法是:溫庭筠代令狐綯作《菩薩蠻》二十首),戒令勿泄,而溫庭筠遽言於人,令狐綯大為不滿。唐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溫庭筠以玉條脫對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綯不知“玉條脫”之說,問溫庭筠,答:“出自《南華經》。”又說:“非僻書,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覽古。”溫庭筠又對人言:“中書省內坐將軍”,譏刺令狐綯無學。結果,令狐綯上奏,溫庭筠有才無行,不宜重用,貶官外地。故溫庭筠詩句:“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南華》即《莊子》,不是冷僻之書。溫庭筠後悔:如果自己沒有讀過《莊子》,那該多好啊!

  羅隱,原名橫,字昭諫,也是大名鼎鼎唐代詩人,才學出眾。但是羅隱名氣之大,竟然成了他及第的大障礙,六次沒有考中,於是改名羅隱;繼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羅隱的諷刺散文成就很高,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讒書》里的諷刺小品都是他的“憤懣不平之言,不遇於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真正在整個唐五代文學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的大圈子裡發現羅隱的,是魯迅和毛澤東。魯迅發現了羅隱的小品文,毛澤東發現了羅隱的詩歌和人格。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對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闢的見解:“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

  羅隱在唐末五代詩名籍甚,許多精警通俗的詩句廣泛流傳,成為經典名言,例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家財不為子孫謀”、“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無情也動人”等等。

  當時有人將羅隱與前輩詩人溫庭筠、李商隱合稱“三才子”,說他們三人先後受知於宰相令狐綯。令狐綯之子令狐滈登進士第,羅隱以詩賀之,令狐綯對兒子說:“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羅公一篇耳。”(《唐詩紀事》卷六十九)可見令狐綯對羅隱詩名的崇拜程度更甚於“溫李”。羅隱繼“溫李”之後獨步唐末文壇近半個世紀,其詩文創作成就均達時代之巔。

  令狐綯多次當面跟羅隱說,你好好乾,有機會我一定提拔你。然而,乾打雷不下雨。羅隱傻呵呵地等了好多年,依然是白丁一個。一個宰相,想提拔一個人還不容易?但是,大家都看出來了,他就是怕有一天羅隱超過他。最後羅隱寫詩哭贈宰相:“深恩無以報,底事是柴荊!”

  “朝中有人好做官。”那要看你是誰?是奴才,行!是巨才,則“朝中有人難做官。”雖然有本事的人一個沒得到提拔,但令狐綯依然振振有辭。他兒子令狐滈被朝臣彈劾,他對皇帝說,我兒子是被冤枉的。我在朝廷幹了好幾屆了,凡是得到我恩惠的,都說我好,沒得到我恩惠的,就說我差勁。我又不是美酒鮮肉,豈能人人都咬上一口?

  毛澤東熟諳中國歷史文化典籍,酷愛唐詩。經毛澤東圈畫、批註過的唐詩目錄中,有:李白80首,杜甫69首,李賀82首,白居易37首,劉禹錫17首,李商隱32首,羅隱91首。毛澤東對羅隱詩尤其熱愛。毛澤東曾斷斷續續地將自己特喜歡的古代詩詞曲200多首手書(書法)成帖,其中唐詩共130首,他手書最多的有6位詩人的詩:李白17首、杜甫12首、杜牧11首、劉禹錫8首、羅隱8首、李商隱7首。其中羅隱的《自遣》、《蜂》、《憶九華故居》、《籌筆驛》等4篇都書寫兩幅,另將《籌筆驛》中名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單獨書一濃墨巨幅。這是毛澤東最喜愛的兩句詩。詩人、政治家、歷史學家、哲學家、軍事家和革命家合一的曠世偉人毛澤東,徹底衝破儒家溫柔敦厚詩教和雅正觀,以特有的睿智和慧眼,不僅在整個唐詩中發現了羅隱詩,更是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發現了冤沉千載的羅隱的價值。

  封建時代中,“上頭有人”只是歪門邪道,真正的賢人才子必然受到排擠,其人不勝枚舉。像李商隱、溫庭筠、羅隱這樣的遭遇司空見慣。反過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所以,坎坷生涯也為賢人才子提供抒發才能的契機。毛澤東說:“司馬遷‘身殘處穢,動而見尤’卻‘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所不辭’,是因為他內心的積鬱還沒有來得及宣洩,苦衷還沒有昭之於世人,滿腹文采還沒有來得及表露,他希望自己正在寫着的著作能‘藏之名山,傳之後人,通邑大都’。誠如是,則雖九死而心不悔,這願望確實是達到了。”

  反之,歷代御用文人,甚至皇帝老兒,有幾個在文學史上留名?《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乾隆皇帝一生就作詩41863首,但是其質量實在不敢恭維。原因就是:朝中權貴,除了順風吹捧、拍馬溜須、結黨營私、妒賢嫉能,思維不可能廣泛、深刻,何來哲理?作品不可能生動、感人,何來文采?僅從這一點而言,李商隱、溫庭筠、羅隱應該“感謝”令狐綯,沒有仕途,成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