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抒情散文>印痕深處的魯迅

印痕深處的魯迅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有關魯迅先生的回憶文章,我已經寫過兩篇,但還有些絲絲縷縷的情懷縈繞心頭,始終揮之不去。我時時在想,生活在曲園的四年平平淡淡的歲月中,為什麼那個清瘦而穩健的身影竟會對我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那時我的性情中憂鬱的成分頗多,與人交往相對少一些,這樣,空餘下來的大塊時間就全部用在讀書上了。每天,幾乎,只要上完課,我就去讀書。讀的書多而龐雜,經、史、子、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等,無所不包。現代文學方面的居多,基本的排列就像現代作家的排名:魯、郭、茅、巴、老、曹。大概是因為魯迅先生排在最前列,一開始就產生了一種朦朦朧朧的研修興趣。

  我的研讀其實是從作品開始的,先是小說,再是散文,然後是雜文;而對於魯迅生平事迹,則讀過與之相關的諸多傳記。讀着想着,好多奇怪的念頭就產生出來。讀《彷徨》中的小說《傷逝》時,居然有了段小小的插曲,這件事至今鮮為人知。其實,對於《傷逝》的主題有很多說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另闢蹊徑,獨出心裁,發現出小說中的主人公涓生與子君,其實就是魯迅與周作人兄弟的縮影,那些小說中恩恩怨怨的糾葛,折射出兄弟兩人間的悲歡離合。為此,我用了整整三個晚上寫了篇兩千多字的論文,悄悄寄給了《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過了段時間,編輯老師寄來回信,大概是說觀點新穎,但有些實例還需要補充,加工后可再寄來之類的話。我着實激動了一陣子,又查閱了大量資料,只可惜後來忙於畢業論文,這件事只好放下,再也沒能重新拾起,遂成一段憾事。

  閱讀魯迅的書,有種厚重立體的感覺,也可能我的骨子裡正需要一種像魯迅所具有的硬漢子精神。憂鬱的性情中,時時帶點孤獨寡歡的情愫。我在曲園圖書館讀書,永遠是旁若無人的那種樣子,一個上午或下午能讀好多東西,記錄下來的筆記漸漸多起來,卡片最終也有了厚厚一大堆。當初冬的陽光暖融融地斜射在萃花園中的石椅上時,我靜靜地享受着書帶來的那種美妙的感受。我與魯迅同喜同悲,生命幾乎融入在一起,沒有人能打擾我讀書的雅趣。即使是在春日,春風拂面中,那些對愛情如痴如狂的男男女女攜手並肩,徜徉在春山中,看春水蕩漾,綠意盎然。我卻躲在花園的闃寂無人的一角,恬靜地浸潤在書籍所散發出的淡淡墨香裡面。

  讀書是件樂事,特別是讀哪些具有陽剛之氣的書。那時不太喜歡郁達夫的文章,主要因為看過《沉淪》之後造成的惡劣影響。愛憎分明,有稜有角,像魯迅這種品格的,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鳳毛麟角。郭沫若的詩寫得大氣,有氣吞山河之勢,曾經激蕩過我的靈魂,只可惜文采略顯不足。茅盾的《子夜》把我引進了新的生活,感覺非常新鮮,大概是因為寫的是城市生活,工業化時代,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領域。也正因為對這種生活陌生的緣由,看得快忘得也快,瞬間成了過眼雲煙。林語堂與周作人的小品文讀過十幾篇,當時尚年輕,閱歷少,品不出生活中酸甜苦辣諸多況味,哪裡能讀得下去。沈從文把湘西的生活呈現到我的面前,秀麗的風光,淳美樸實的人生,令我心曠神怡。那種純凈無比的淡美生活在小說中產生的種種遺憾,讓我認識到生活的缺憾。一聲嘆息后,我合卷而去,悄然離開湘西那片一塵不染的世外桃園。不過,沈從文先生小說中的那一口湘西話的確讓我生出過許多隔膜。至於巴金,看《家》時熱血沸騰,再讀《春》《秋》,心情就漸漸淡了許多。巴金先生是位不可多得的作家,敢於講真話,敢於向世人解剖自己人性弱點,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讀魯迅先生的書多了,說話寫文章都有一些印痕在裡面,甚至書信也是如此。有位同學挖苦我一番,說我怎麼說話“那個味兒”,當然,“那個味兒”他是不知我從何處得來。不過,再給他寫信,就略微收斂了些。有些心曲,口頭無法表達,避免諸多尷尬在裡面。在曲園時,就曾有過那麼一段時間,常常每周向一位朋友寫信傾訴過各種煩惱及讀書心得,用的大概就是魯迅的口吻,只有去信,並無回復,但我並不在意。後來,友情一場,天高雲淡,逝去了蹤影,只有空懷挂念。( : )

  在一篇文章中,我提到過曲園出售舊書一事,那時搜集的有關魯迅的書籍,至今尚在。時時翻閱,回味些許溫馨氣息,常常在夜闌人靜之時感到無比欣慰。臨近畢業,曲阜書店又購進一批魯迅的書籍。大家爭相去看,我也不例外。《魯迅全集》,二十五卷本的(大概如此),價格一百二十五元。有兩位同學樂陶陶買下,站在一旁的我生出許多艷羨,心裡竟然想着,將來如若有錢,非要買上一套如此厚重的書不可。那種慷慨悲壯的感覺,恐怕不是現在的年輕人所能品味出的。任意抽出一冊,拿在手中,沉甸甸厚實實,散發著淡淡的香味,更何況那是我心儀已久的魯迅的書!

  那些過往的事情,恐怕不會再來。歲月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痛苦的磨礪。激情漸漸淡遠,稜角逐步夷平,所擁有的大概只剩下酸澀的苦憂。可那些美好的嚮往和純潔的情愫,還不時在沉沉的酣夢中抬起頭來,令人黯然神傷。魯迅,竟然成了我生命中再也無法磨滅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