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抒情散文>斷臂的維納斯

斷臂的維納斯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美學淺談

  希臘女神維納斯出土時被發現遺失了一條手臂,這引起了學術界的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增添了殘缺之美,還是丟失了原雕像的藝術之魂?最終普遍的結果是,正是因為維納斯所缺失的那一手臂,才使維納斯更添銷魂之美,才成就了現今對美超乎想象的嚮往與探索。

  是的,這讓我對美學差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想去探究美學的相關知識及其美學思索。

  美學問題是哲學領域中最撲朔迷離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可以從認識論的角度來探討,也可以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從認識論的角度,我們要問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我們要問美是由什麼決定的。而無論從什麼角度,這個問題都似乎至今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什麼是美?尼採的曾經這樣理解,除“外觀的幻覺”說和“生命力的豐盈在對象上的投射”說之外,還有以下幾點什得注意的提法:如,美是強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認為,自康德以來,一切美學理論都被“無利害關係”這個概念敗壞了。他厭惡所謂“無欲的靜觀”,而主張:“美在哪裡?在我須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尼采還提到,美是因為事物對人類產生了一種奇妙的美感。研究審美,首當其衝應該研究的,就是人類在這種特殊的精神活動中獲得的各種各樣的心理感受,人們將這種感受稱之為“美感”。聯想說,美的判斷“賦予那個少許發它的對象以一種魔力,這種魔力是以各個美的判斷之間的聯想為條件的,卻與那個對象的本質完全無關。”因此,把一個對象感受為美的,是因為這個對象激活了主體無意識中對以往種種美好體驗的回憶,所有這些體驗相互少激勵,集結在這個對象周圍了。所以,美感是以無意識聯想為基礎的一種錯覺。每個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獨特的個人特徵,而且同一個人的心理感受,也總是處於不間斷的變化過程之中。更何況人們在審美活動中所用以判斷對象的價值標準不同,面對同一對象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個問題放到更廣闊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將它放到整個審美髮展史中加以考察,我們就會發現,不同個體的審美體驗的差異,甚至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所持的價值標準的不同。我們在觀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風景時產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悅固然總是被美學家們稱之為“美感”,然而我們在劇院里觀賞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時心靈有可能經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稱之為“美感”嗎?還有,我們在閱讀南美作家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時經歷的怪誕無比的複雜心情,應該不應該也稱之為“美感”呢?

  從上面得知,美既是一種外觀的表現,也是心靈的感應。這種感應就是美感。有美學家說過,美產生於美感,產生以後,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擴大和豐富了美感,(我在說明這一點的時候,是按順序來說的,實際上,這過程不包含時間的因素在內,或者,它只包含着最小限度的時間因素。)由此可見,美與美感雖然體現在人物雙方,但是絕不可能把它們割裂開來。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要想超美感地去研究美,事實上完全不可能。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任何想要給美以一種客觀性的企圖都是與科學相違背的。

  有人把美看做也和色彩同樣是物的屬性,這是唯心主義的或者二元論的看法,因為這種看法承認有一種觀念,和物質一樣絕對,一樣永恆。

  我們說“牽牛花是美的”,這是人的意識在發表意見,是感覺在表示自己,而不是對牽牛花的本體論的說明。生物學家在研究牽牛花的時候,決不會在它的化學成分中分析出“美”這二元素來的。

  色彩的和諧與鮮明可以引起美感。但是色彩自身只是光的吸拒作用,它不依賴人而獨立存在,也無所謂美不美。按照作用於視網膜的功能量,當光波的長度是零點七——零點六時,我們便名之曰紅,假如我們不名之曰紅,這種情形依舊存在,我們創造了紅這一個名詞,就是為了代表這種情形,甲蟲也看見山茶花的顏色,只是它們不能名之曰紅罷了,既然我們名之曰紅,那麼“紅”這個詞及概念所代表的那種物質事實,就是一種客觀存在,這存在不論是否被人感覺到都是不變的。

  因此,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什麼是美學 簡單地說,美學是研究人與現實審美關係的學問。它既不同於一般的藝術,也不單純日常的美化活動。而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創造及美育規律的一門科學。它對我們人類社會精神領域的發展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