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親情友情散文>故鄉的嘉應觀

故鄉的嘉應觀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炎黃子孫的夢中奔流,中原大地是她的傑作。萬里黃河,“銅頭,鐵尾,豆腐腰”。我的故鄉正處在黃河“豆腐腰”的北岸,嘉應觀就坐落在這裡。去年秋天回老家,我順便重遊了一回嘉應觀。

  清朝康熙末年,這一段黃河三年四決口。雍正元年,黃河口又決,滔滔黃水,沖田舍,沒禾稼,逼北京,淹天津。雍正不僅派河道總督率兵築壩堵口,而且親臨一線,督戰指揮,搬石填土。經過艱苦奮戰,堵口成功,堤壩修成。因為此壩由雍正皇帝親自督師所修,故稱“御壩”。為了祭祀龍王、封賞功臣、保證黃河永久安瀾,雍正特頒詔旨,敕建嘉應觀。命令河臣齊蘇勒,仿紫禁城,調集豫、魯、晉、陝、皖五省民工,費時四年,耗銀二百八十八萬兩建成。嘉應觀規模宏大,集觀、廟、衙為一體,人稱“萬里黃河第一龍王廟”。

  在午後的濛濛細雨里,紅牆碧瓦的嘉應觀沉靜而肅穆。站在高大的山門前,抬頭望,上面是雍正皇帝御書“赦建嘉應赦觀”。進到院里,大概因為下雨,故只有三五遊人來去。古樹蒼翠,花木蔥蘢,空氣中瀰漫著細細的芬芳。沿中軸線,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北行,到達御碑亭。御碑亭六角重檐,上如傘狀,覆明黃色琉璃瓦,形似大清皇帝的皇冠。因為“河漲河落維繫皇冠頂戴,民心泰否關乎大清江山”,所以雍正把他的皇冠放在這裡,以保黃河歲歲安瀾。御碑亭里,獨角獸馱着一通銅碑。獨角獸,名“蛟”,龍頭、牛身、獅尾、鷹爪,二目圓睜,吞雲吐霧,勢欲翻江倒海,所以把它壓到碑下,以絕其害。銅碑,確切說是“鐵膽銅面”,天下獨一。雍正親筆撰文書丹,述說建觀祭龍王、保黃河安瀾、固江山社稷的大旨。上雕龍二十四條,象徵二十四節氣,也代表全國二十四個區劃內各江河水系的大小龍王。御制碑,“治河豐碑,文物瑰寶”;嘉應觀,全國江河龍王的總廟。

  御碑亭北邊是中大殿,也叫金龍殿。天花板上繪龍鳳圖六十五幅。故宮龍鳳圖為滿漢合璧,而此殿所繪純為滿族風格,天下無二。中大殿是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縮小版。殿里供奉的是一位清朝皇帝裝束的人。乍一看,應該就是雍正了。再一看,不對了,正中立的金牌,上書“御賜毓潤”。毓潤是何許人?原來毓潤就是順治皇帝之子、雍正的皇叔、嘉應觀首任道長牛鈕。牛鈕官左副都御使,督率軍民在黃河堵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毓潤是雍正為表彰他的功績所賜的封號。至於牛鈕為什麼當道士、塑像為什麼可以作皇帝裝扮,這是一個謎,其中緣由也許只有雍正知道。更奇特的是此殿的天花板,從不見蛛網、不沾灰塵、鳥雀不進,鄉親們稱為“無塵殿”,其中原因,也是一個謎。

  御碑亭和中大殿東西兩側為功臣殿,裡邊供奉的是歷代治河名臣。東大殿里供奉的是西漢賈讓,東漢王景,元朝賈魯,明朝潘季馴、“白大王”白英;西大殿里供奉的是明朝宋禮、劉天和,清朝齊蘇勒、稽曾筠、林則徐。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失敗后被清廷革去兩廣總督、發配新疆,中途逢黃河決口,又受命堵口。諸臣功大,被尊為龍王,享受御祭,供人瞻仰。清朝另一大臣陳鵬年累死在工地,朝廷特為他建“陳公祠”。陳鵬年死後,家徒四壁,只有八十歲的老母親在。雍正大為感動,特封老人家為“一品誥命夫人”,由官家奉養送終。今祠已不存,但陳龍王的故事仍在鄉親們口中流傳。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的功臣們,人民永遠感念他們、敬仰他們,他們將流芳百世!

  中大殿向北,是禹王閣,雕欄畫棟,華貴典雅。禹王閣里供奉的自然是治水聖人大禹王了。禹王閣東西兩側神殿供奉風神雨師。大禹,恩澤萬代,中華民族永遠的光榮!

  東西跨院原為清朝河台、道台衙署所在地。新中國建立后,水利部部長傅作義、中國頂級的水利專家和前蘇聯專家的治黃指揮部就設在西跨院。東跨院現為黃河博物館,在這裡可盡覽黃河的變遷和治黃史。

  不知什麼時候,雨停了,斜陽靜靜地照在嘉應觀的紅牆碧瓦上。出山門,抬頭望,西南方是雍正親自督建的“御壩”;正南方是一九五二年十月,毛澤東主席親手開閘放水的人民勝利渠渠首。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你在上古時是那樣的清澈,你的名字叫做“河”。後來,隨着人們砍光了你兩岸茂密的森林、割盡了豐草,黃泥濁流涌如你的河道,你的名字被改作“黃河”。黃河,千百年來你蒙受了太多的冤屈!那些都不是你的錯,是你那不肖的子孫造的孽。黃河,你是親愛的母親,我敬你、愛你!“征服黃河”,是不孝子孫的無知妄語。還是毛澤東主席說得好:什麼都可以藐視,就是不能藐視黃河,“要把黃河的事請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