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
於其玉
人們一提及母親就心生暖意,把她當作愛的化身,並詩情畫意地把祖國比喻為母親,願意把更多的讚美之詞奉獻給母親。的確,母親延續了生命,是最值得讚美的。但是,我要說,父親同樣是值得稱道的。他充滿了力量和智慧,他用火熱的激情創造着美好的未來,他承載着文明進步的使命。就在多數人謳歌母親的時候,我卻將飽含激情的筆移向了父親,把我的父親來讚美。不光我的父親,每一個人的父親都是值得讚美的。
我的父親出生在解放前的一個農村家庭,高小畢業,按現今的說法就是小學畢業,和現在滿地都是的大學生相比,真的算是一個小學生了。父親上學時,就開始使用毛筆寫字,毛筆始終沒有離開過他的手,那時的教育方式競使他與毛筆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父親古樸、黝黑的臉顯現着仁慈和憨厚,也帶着一種執著。長大后,在天津工作,記不清是六幾年了,父親響應國家的號召,從城裡返鄉在村子的生產隊里當了一名會計。父親練習書法特別鍾愛楷書,窮其一生都捉摸着楷書的筆法特徵,他喜歡楷書的一筆一劃,字正端莊,堅實的筆力刻透了他一生的歲月。他用凝重的筆墨記下的每一筆帳目,都能經受住歲月的考驗。在上世紀六0年之後,國家連續遭受三年自然災害,人們生活窮困潦倒,整天和飢餓打交到,現在享受在優裕生活里的孩子們是體會不到整日挨餓是一種什麼滋味的。為了多吃一頓飽飯,父親和生產隊的幾個負責人開會商量,經過慎重研究后,決定將隊里多打的糧食分給全體社員,為的是多把一個即將被飢餓奪走生命的人從死亡中挽救回來。這樣的決定,使每一個面黃肌瘦的群眾臉上有了生命的潤澤,避免了多少個家庭走上顛沛流離的征途;但是,這樣的決定,在那個瘋狂的年代,也充滿着巨大的風險。果不其然,六四年“四清”時被扣上了瞞產私分的帽子,成為批鬥的對象,家庭也蒙受了牽連。由於白紙黑字,用毛筆寫下的帳目一清二楚,再者是節餘的糧食,沒有貪污,分得糧食的社員得到了實慧,雖遭受不白之怨,但得到了大多數好人的保護,也沒怎麼受到難為,沒過幾年就被平反昭雪了。但頭戴那樣的帽子,畢竟是人生中一段酸處的記憶。不知道父親的筆該如何記載這沉重的回憶。
要過年了,人們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里。這一段時間,父親最繁忙。那時的百姓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過年家家戶戶貼在門上的春聯,都是免費請人去寫,父親的毛筆這時有了用武之地。他忙完了隊里的事情,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給鄰居們寫春聯。父親寫春聯從來是不怕麻煩的,可以說不管張家還是李家有求必應。為了把最時尚和最吉祥的話寫在春天裡,他總是自己掏腰包到集市上選購有關春聯書籍,並把歷年來的佳聯作品認真記在本子上,鄰居們來了,根據一家一戶的要求,把他們最滿意的春聯寫在紅紙上,如果沒有要求,他就根據每戶人家的不同情況去寫。我依稀記得,大部分春聯中有傳統的,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有貼在水缸上的,有貼在柜子和其它物品上的,像“黃金萬兩,連年有餘,五穀豐登,肥豬滿圈,抬頭見喜。”隨着時代的向前,春聯的用語也緊跟形勢的發展,給節日增添了喜氣,像“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恭喜發財的吉利話也多了起來。那時的教育水平相當落後,人們識字的很少,寫完春聯后,父親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將春聯貼錯了地方,就是這樣,還是鬧出了笑話。有一家樸實的農戶由於不識得幾個字,錯把肥豬滿圈的橫批貼在了屋裡,前去拜年的村民看見了,弄得滿堂大笑,四處相告,村民們都爭相到他家去拜年,一時競成了笑話,在那個缺少故事的年代,他家成了村裡的一大新聞,幾年過後,人們仍津津樂道。為了避免笑話的發生,父親對孤寡老人和不識字的人家,都是寫好后親自送去,幫助貼完再回家。父親寫春聯從來是不佔人家便宜的,鄰居拿去的紙總是細心剪裁,有的人家拿去的紙不夠,就自己買紙給湊上,誠信和靈秀的書法贏得了鄰居的讚譽。那時候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忙得不可開交,尤其是母親們最忙。我母親是一位幹活十分麻利的農家婦女,過年了,他要掃屋子辭舊迎新,忙着做年糕,撒絲糕,蒸饅頭,晚上還要給子女們做新鞋,父親一天到晚寫春聯,有時晚上十多點鐘了還有人上門。一到這時,母親就要發一頓牢騷,父親只是憨厚地笑笑,又忙自己的事了。
九十年代後期,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多數人都到集市上購買印製的春聯,到家寫春聯的鄰居少了,父親的筆也閑遐起來。情緣未了,到了晚年,父親的時間更寬裕了,他依然像一個求學似渴的小學生,潛心研習書法,汲取眾家之長,書法藝術多少也彰顯着自己的特色。他工於楷書,但以行書見長,頗得宋代書法家趙孟頫的精髓,字體娟秀,相互靈動,既不失楷書的風骨,又兼有草書的流暢,筆筆都有一定的章法,就其水平來說,稱得上農民書法家了。近年來,父親的書法作品得到過霸州市文聯主席、宣傳部的領導、農工部的領導和霸州市一些書法愛好者的稱讚和好評,書法技藝又上了一個台階。
提及父親的書法作品,裡面還有一段不同情趣的佳話呢。2003年,霸州市實驗中學招聘了兩位來自澳大利亞的外籍教師到學校任教,機緣巧得很,老外夫婦二人正好和我們在一個樓里居住,他們與我的夫人在一起教學,在校又是我兒子的英語老師,一來二去,我家和老外成了好朋友。農曆臘月二十三,也是中國傳統的小年,我家為老外舉辦家庭酒宴,為即將回國的夫婦二人餞行,席間我將父親的書法作品贈送給他們,作品是抄錄的一首宋代文豪蘇軾的詩句,題目是《題西林壁》,我用兩種不同的聲調,一高一低,聲情並茂地朗誦了這首詩文,老外聽得如痴如醉,連稱ok,老外的兒子從外面吸煙回到席位上,夫婦倆又鼓動我讀給他們的兒子聽,大家在一片笑語聲中品讀這濃濃的年味,老外鄭重地把父親的作品收藏起來,伴隨他們一起回到了澳大利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成了中外友誼的紐帶,父親的書法作品也飄揚過海,名揚海外了。過後,我將這一佳話告訴了父親,父親憨厚的臉上象今年的春節,也多了一份牛氣。
翰海耕耘五十載,年滿古稀情更痴。芳心一片寫千古,亦學前賢染墨池。願父親像一隻辛勤的蜜蜂,在枝繁葉茂的祖國書法藝術奇葩上,擷取豐富的營養,書寫不老的春秋,陶冶情操,繾綣着童貞的戀情,享受那份美好和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