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也稱端五、端陽,還有甚多的別稱,在此我也說不出更多名稱。
兒時也不知端午為何節日,只知道是節日我們便比平常興奮的多,有比平時好吃食物,玩耍的好氣氛。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楊柳,大人小孩都在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六月六的那天丟在山上或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這一年大人、小孩都會平平安安。大人們警告我們,我們便很是慎重,生怕弄斷弄丟,時常注意着,直到六月六這天。那時屬於好奇,便問長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楊柳為何?他們也不是很清楚,也不願去和一個小孩糾纏,只是順口繞過。懂事之後,才從老的父輩得知,那是個民間傳說,而年輕的一輩很少知道。相傳在古時候,窮苦的人連飯都沒得吃,而有錢的財主糧食卻多得吃不完,便把一些穀子丟在河裡。土地神看到河裡的穀子,就告訴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知道后很是憤怒,於是欽差查出原因。欽差來到人間,發現路上有很多窮人在討飯,覺得很奇怪。既然可以把穀子丟在河裡,為什麼還有要討飯,他很是不能夠理解,於是他便轉身變作窮人也去討飯。他和窮人交談后,才知道河裡的穀子原來是財主丟的。欽差想懲罰那些自私的財主們。在這天他便叫窮苦人家在門上掛楊柳,這晚不知從哪裡燃起熊熊烈火,把財主的家燒個精光,而掛上楊柳的窮人家,全都平安無事。以後,人們為了防火避災,紀念那善良的神靈,每年的清明節,都在門上掛些青青的楊柳。後來,我便把掛楊柳當作了這天的大事,這天便早早起床,把砍來流淚的嫩楊柳枝掛在每個門前,擔心遲了,害怕欽差放火誤燒我家。傳說總歸是傳說但善良的傳說總是美麗動人的。
進了學堂之後,隨着知識閱歷的增長,得知了端午節的由來。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奸臣讒言免職,被逐出都城,流放在外。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離騷》,為世人所稱讚。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摧毀,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來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軀體。他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菜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吃食屈原的身體。還有一位老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灌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飯糰發展演變成了棕子,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還有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此後,我也對端午的由來也科學的依據,再也不盲目的做些祭祀。這科學歷史的記載都在為這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做深遠的紀念,紀念他的愛國赤忱之心,同國而亡的氣魄。
如今端午已經是節日的一個代名詞,沒有多少人去考慮它的意義。這只是一個節日,去慶祝,去吃那包的精緻而不趕下咽的粽子,品嘗它的好與壞,店家的特色。而我們知道似乎又忘記了那個愛國詩人屈原,也許人們知道是在紀念他,只是這樣就可以了。
現在端午也被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而這一消息傳出,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很是好,端午的真正意義已在我國體現出,我們在沒有必要和他人計較。了解的人都清楚韓國“江陵端午祭”的來歷,而我們的端午和他們的節日有着本質的區別,我們有着偉大的愛國詩人在作紀念,有着比他長遠的歷史,明眼人都知道的。我們在也不要一動,就讓愛國詩人屈原活過來他會如何?
又到端午,我們又吃着粽子,請放慢蠕動着的紅唇,想想那位愛國詩人抱石一投,給你的下一代講講那段歷史和那位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