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心得體會>讀後感>屈原讀後感

屈原讀後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篇一:屈原讀後感

  讀完屈原我心中更多的是憤怒與惋惜。憤怒的是那些在楚國佔有龐大權力,但為了個人暫時的利益而私通秦國,背地裡說屈原壞話的佞臣小人。惋惜的是屈原這個政治人才一生的政治道路都被“親小人,遠賢臣”的楚懷王這樣白白的斷送了。

  屈原出生在當時楚王朝一個佔據着重要地位的貴族家庭,他出生的日子更是被古代人稱為幾百年也難得出現的良辰吉日。因此,屈原的父親從小就對屈原寄以很大的希望。因為出生在一個有這顯赫地位的家庭,他從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屈原十歲那年,父親伯庸戰死疆場,母親也因此改嫁。從此以後,屈原便於姐姐女料嘁牢命,在屈原父親生前為他聘請的一個老師的教育下,二十歲那年,屈原便告別親人和老師因在家鄉抗擊秦兵的卓越表現被太子熊招入蘭台宮,任文學待讀。他在這個薈萃人才之所,以自己輔佐皇上統一天下的氣魄終於折服了太子,成為日後楚懷王的重要輔佐大臣。

  在屈原任左徒之職的時候,他進行了改革與變法。但會對貪官造成打擊,那些貪污大臣便背地裡說屈原壞話。使屈原降職為三閭大夫。一次,秦國國相對楚懷王實施了政治欺騙,事候屈原直言批評懷王,懷王不應輕信了小人的讒言僅不聽還將屈原流放到了漢北。在漢北有一條河,河對岸就是韓國了。一天屈原從茅屋裡走出來,只見一個人用斗笠遮住臉,從河那頭乘小舟過來了。那人恭敬的對屈原說道;"尊敬的三閭大夫,您既然在出國毫無用武之地,那您就到我們韓國來吧,這可是我們韓國國君誠摯的邀請。"說完,指着身後的一輛馬車,“上車吧!”屈原聽了,擺擺手;"楚國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可不能做像‘蘇秦、張儀’那樣的叛國賊。”那人聽了說:“我也是楚國人,你看我現在多好啊!天天要吃又吃,要喝有喝,衣食無憂,何必要留在一個對自己毫無意義的地方呢?”屈原聽完,直言拒絕。韓國使者只好搖頭回去了。韓國邀請屈原失敗后,其他五國連秦國這個楚國最大的敵人都以高官俸祿去請屈原,屈原都無動於衷。

  後來,楚王因不中用屈原而導致勢力越來越小使秦國仗勢請楚王去秦國武關會盟。屈原聽說了,不顧王法規定,擅自連夜趕回都城跪着勸楚王不要去上了圈套。楚王仍然不聽屈原勸告去武關會盟。結果應此命喪秦國。此後,頃襄王繼位,更加重用貪官污吏。還將屈原放逐到了沅湘。不久,由於頃襄王任意重用貪官,楚國國都被秦軍攻下了。屈原聽到了這個消息,悲痛萬分,在一個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的清晨投江自殺了。屈原就這樣結束了他那悲劇的一生。

  篇二:屈原讀後感

  從離騷中我看到了屈原的浪漫於自愛。屈原屬於楚國公族先世三代在朝,官至左徙曾經深得楚懷王得信任,入則與王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以對諸侯。屈原作為一名外交家與軍事家,對內他主張統一楚國,對外實行聯齊抗秦得策略。正如屈原所認為得他兼具有着內美與外才,是有資格象愛香草美人那樣愛惜自己得。

  離騷中反覆出現了江離,辟芷,秋蘭,杜衡,菌桂,胡繩等種種的香草再加上秋菊,芙蓉,香草(花)的形象深入人心。離騷中又寫了屈原上下求索的迅女的過程,此中屈原還以美人自比與出懷王的關係。為什麼這樣寫呢?咋一看還真是狂妄!誠然花草是天地間自然造化的產物,屈原以此自比,就是在說屈原就像這花草一樣預審據來就有着天然的芳香與美麗。而寫自己能上天入地則是以此表示自己的非凡人生經歷。日本的孩子都相信自己是天國送給人間的禮物。原本生命是一種很偶然的誕生,但人來總是樂此不彼地給賦予它神秘而美麗地色彩。屈原也是這樣。屈原願與荷葉為衣,芙蓉為裳,在淡淡的清晨收集蘭花的朝露,在夕陽的黃暈中採摘初開的菊花。因為他相信自己是非凡的,所以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自己聯繫在一起。但現實不可能這樣美好。儘管想象中的事物這樣美好但這隻能是一種非現實的浪漫。

  非現實的浪漫也是浪漫。在屈原理想的世界里是容不下半點的污穢的,應該在一片濃郁的花和同樣濃郁的花香里縱橫允吸着天地神明賜予的空氣,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要做地事。擁有這樣芳香濃郁的莊園,心裡期盼着美人的相伴。屈原愛自己,因此對美人的要求也很高,以至於天上人間上下求索竟不能得。屈原愛自己至此。

  屈原得自愛又是和浪漫聯繫在一起得。愛惜自己本身就是人類最原始的美好情結,屈原是個浪漫到極至的人,其浪漫情懷也是巍然獨立的。屈原之前沒有出現過象離騷這樣的長篇抒情詩,屈原的獨樹一幟就是浪漫。凡是人有兩種境遇,生活事業得意或者失意。得意的人心裡開的是明朗的花,失意的人心裡開的失幽怨的花。自愛而又不得意的人雖然開的是幽怨的花,但卻依然可以美麗着傲視群芳。屈原是這樣的,雖不得志,但卻可以孤芳自賞。屈原對江而嘆:時間象流水一樣追趕不上,年歲匆匆不再等待我,內心的憂思滾滾也如江水。屈原在離騷中表現了他願意效法前人彭鹹的意願,屈原後來也的確這樣做了。為非現實的浪漫付出的代價同樣是詩意般的浪漫死亡。

  篇三:屈原讀後感

  如余秋雨所說,世上所多者為小人,且令人防不勝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從你對他極微小的利益衝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絕不會起“留人一條生路”之想。何況屈原比較出眾,槍打出頭鳥的規律不會改。

  打倒小人的辦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變成小人,看誰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這辦法在屈原身上沒用,“寧溘死以流亡”也“不忍為此態”,這就只有一條死路了。

  再不然,設法不和小人起利益衝突,退出廟堂隱居山野。問題是屈原就算去國離家,也會“忽觀睨夫舊鄉”,捨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會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性格。這種性格多以悲劇收尾,至少擁有這種性格的人多不快樂,一片污濁他就偏作蓮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隱居山野時會想“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選上當官了又說“忙日苦多閑日少”,流放了他馬上恨“雲橫秦嶺家何在”,離家在外還得“望極天涯不見家”,就算什麼都圓滿他還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頭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車回家喝大碗茶不識半個字的好。)他們清高、孤獨、敏感,像寄居蟹。他們可以選擇壯烈地死去,卻不能承受艱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種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夢化詩化的,而後者才是民族生存強大的基礎。試想作為一國最上層最優秀最具希望的知識分子,遇到打擊就縮回去“梅妻鶴子”,要不就“士可殺而不可辱”,這叫什麼事兒呢?從社會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現。

  所以屈原又不該死。

  對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確的。當然,在今天,有傳統文人既剛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經很少,但誰能在歌頌傳統文化的同時,向我們指明傳統文人的人格弱點?誰能在教授學生的同時,說明性格孤傲自閉的壞處?誰能在鄙薄輕視中國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國文化的兩極之間,找到一個中間點,認識它、理解它、愛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種精神,更是一個錯誤。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澤雜糅時,昭質未虧。“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

  字裡行間,手指撫弄那時飛揚的冠帶明滅的燈火豎排的書卷清朗的陳詞和浩然的長嘆,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後的黑暗,想最後笑一笑的時候已經淚下。



屈原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