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勵忠的人生歷程,是艱難曲折的。他在鎮上開過第一家家電商店,在鎮上開過第一家知名的服裝店,也辦過廠經過商,但無論怎麼折騰,命運之神卻將一步一步拉向藝術之路。說“命中注定”有些宿命,但冥冥之中卻印證了一句話,那句話經常掛在陳勵忠的口頭,叫“人間正道是滄桑”。其實那些所謂認識陳勵忠的人,只不過了解他人生的表面,這個表面里恰恰隱去了陳勵忠專心致志從事藝術工作的三十年。所以,當陳勵忠以畫家的身份在媒體亮相,當陳勵忠重回故鄉令人刮目相看之時,那些認識陳勵忠的人都覺得詫異了:他怎麼搖身一變成了大畫家?
三十年,如一段時光隧道。但人們只看見隧道的那頭和這頭,卻沒有看見陳勵忠在這長達三十年的時光隧道里的“秘密”行動。然而,正是這三十年,為陳勵忠成為藝術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這三十年裡,陳勵忠到底在幹什麼呢?陳勵忠說,他在“偷偷摸摸”地臨摹與仿古。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陳勵忠陰差陽錯地走上了與書畫搭界的道路。這條道路,既圓了他的書畫之夢,又解了他的養家糊口之需。頭腦聰明的陳勵忠選擇了一個冷門——古董生意。就是從那時起,陳勵忠着手臨摹歷代書畫名家的字畫,研究如何甄別古字畫的真假,不練就這套硬本領,就只有在古董市場栽跟斗的份。正是無意插柳柳成蔭,憑着陳勵忠特有的超級天賦,加之大量的反覆實踐,陳勵忠的臨摹水準完全達到了“意到筆隨、爐火純青、涉筆成趣”的境地。他臨摹的作品,不但能巧妙做到“形、神、意”三者完美結合,而且在作品的微小畫面處,都能處理得自然天成,鬼斧神工。凡與陳勵忠接觸過的行內人,對他的評價差不多就是這樣一句話:“陳勵忠有驚人的摹仿能力,簡直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隨之,陳勵忠的名氣越來越大。
正因如此,陳勵忠被全國各地的收藏老闆看好,爭着來邀請他去幫助臨摹一些字畫。當時收藏界內部有一句話:“想要一張臨摹得好的畫,就得去找陳勵忠。”陳勵忠為了養家糊口,保住這隻苦練出來的飯碗,便在國內四處行走,秘密行動,因為他答應老闆們一定做到守口如瓶。
生意果然興隆,然而困惑和擔心也隨之在陳勵忠腦子裡產生。陳勵忠想:這些老闆們會不會拿自己臨摹的作品去騙人?做舊仿古雖然在某種角度上講也是一門藝術,但被人利用,那就說不準了。雖然自己沒有直接騙人,但人家拿着自己的臨摹作品去騙人,最後追究起來,自己還是脫不了干係,這就是一個法律的問題了。陳勵忠反覆思考,臨摹是每個書畫愛好者的必然途徑,哪個書畫家不是從臨摹開始的,但不管你是臨摹也好,仿古也好,只要在這些字畫的落款上寫清楚自己的名字,那是絕對不會有事的。
堅信了這一點之後,陳勵忠又着手思考並研究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圖畫做舊”。圖畫做舊是一門“學科”,這是陳勵忠受雇於人時經常聽到老闆們提及的一件事。為此,陳勵忠曾多次跑到江西、河南等地,把這些所謂的先進的做舊仿古技術學來了。但是,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單是為逃避同位數和碳14的檢測就有十道工序:1。把老廢紙打漿做成紙。2。採用老的墨和老的顏料以及老的硃砂。3。在老紙上開始繪圖(水平當然要一流的人)。4。陰乾,不能暴晒。5。用稻草水浸泡,或煙熏,再用漂白粉清洗還原。6。出水后,繼續陰乾。7。干后卷好,放在竹筒里。8。抓幾顆小蛀蟲,放進竹筒里。9。竹筒在陰處存放兩個月。10。到時取出,噴洒水霧,自然平正。十道工序全部結束完成,一張仿古的畫出來,實足需八個月的時間。
但陳勵忠在大量反覆的實踐與應用中,覺得這套“工序”並不實用,存在問題有:一、工程浩大,時間長。二、只宜群體,不適用於個人操作,保密性不強。三、要完全逃避同位數和碳14的檢測,還不能做到100%的可靠性。
人們不禁要問:陳勵忠在不斷研究和實驗這個所謂的仿古工作,目的是不是在搞騙人坑人的把戲呢?什麼保密性不強呀,如何逃避同位數和碳14的檢測呀等等。但是如果你這樣想,那麼我們將十分嚴肅地告訴你,同志你錯了,你這樣猜測和臆想,是對陳勵忠天大的誤會。不信?聽聽陳勵忠是怎麼說的。陳勵忠說:“不珍惜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的畫家,不懂得怎樣仿古修復的畫家,都不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好畫家!如果完全能100%逃避同位數和碳14的檢測,那對於殘缺不全的老古畫修復工作將是一項重大的突破。”至於保密性問題,陳勵忠說:“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研究成果不保密,隨便泄露出去,結果反被壞人利用,那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保密工作務必要注意。”2011年,陳勵忠曾受北京、蘇州兩地私人收藏大家的邀請,快速完美地修復了一批古代字畫,這件事情,足可印證陳勵忠的人品、人格和修復技術的最高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陳勵忠現在的仿古修復技術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例如一張破損非常大的古字畫,要想完美復原,人家雖然也能,但與陳勵忠的修復時間相差甚大,人家得用半年時間,陳勵忠卻只需兩天,最慢也決不會超過三天。但是你要問陳勵忠是如何做到的,他卻不會輕易地透露給我們。這不僅僅是泄密與否的問題,因為對於這件事的研究和探索,與陳勵忠書畫臨摹的時間一樣長,差不多也化了他整整三十年“地下研究”的心血,這已成為陳勵忠的“知識產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