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七月情
提起香山多數人會先想到紅葉,而我卻對七月的香山很是鍾愛。
記憶中,真正登香山只有三次。
第一次是上小學,學校組織秋遊。那是八十年代初,我在農村長大很少坐汽車,所以一上車就開始暈,那時的公路也不向現如今這樣四通八達,從家到香山最少需要兩個半小時。一路上我昏昏沉沉,剛走一半就覺得翻江倒海,強忍着到下車一陣狂嘔,接着就虛脫了,兩條腿軟綿綿的一步都不想挪,最後哪兒也沒去成,只在地上撿了幾片紅葉算是紀念。最有意思的事,回來后寫作文我居然寫得最好,全年級六個班都拿我的作文去念呢,即便如此,對於十月的香山我到底沒有多少美好的回憶。
。第二次登香山是在十三年以前,九三年的暑假。那時我剛工作一年,思想激進,總感覺壯志難酬,與長我四歲的表哥很是投緣。那年他澳抗陽性,疑似乙肝,請了半年假“研究”乙肝,還經常去香山捉螞蟻配中藥,就在那個暑假我陪他爬了一次香山。遠看青山綿延,雲霧繚繞,近觀蒼松翠柏,古剎涼亭,溪澗潺潺,真想擺一架古箏,彈一曲《高山流水》,覓一位曠世知音。恰逢表哥很健談,又是哲學專業出身,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令我眼界大開,多少次忘了此行的目的。拾級而上,空氣越發潮濕,不覺中竟下起雨來,在涼亭中避了一會子,等雨停了,螞蟻就更稀少了,結果捉了十餘只就收兵了。那次登山是在七月,雖沒有秋高氣爽,沒有滿山紅葉,但有好友相伴,滿目蒼翠也讓我銘記在心,至今難忘。
第三次便是這一次了,2006年的暑假,農曆七月,我又一次登上了香山。此次同行的是我先生和四個小朋友。
香山的山勢比較平緩,放眼四望,找不到半分雄奇。就彷彿一位鄰家女孩,溫婉而端莊,恬淡而淳美,你每天路過與她淺淺一笑,包你這一整天都心平氣和。所以這裡的這個季節的遊客多是常客,有的每天都來,有的每周必來,有的有空就來……據說六點以前香山是免票的,是她念及“遠親不如近鄰”吧?
碧雲寺是這次香山之行的意外收穫。以前游香山從南門進出真沒發現這個古迹,要不,照我的性格累死也不會放過這樣的好去處的。
寺院香火不很旺盛,遊客不多,燒香跪拜的更是少得可憐。穿過菩薩殿才搞清個中緣由,原來孫中山曾在這裡居住,去世后他的靈柩還在這裡安放了四年。有偉人坐鎮誰還去拜什麼神怪呢?
孫中山紀念堂不大,但裡面陳列的照片和一些手跡足以讓我們了解偉人的革命歷程。懷着萬分崇敬的心情我們參觀了紀念堂後面的孫中山衣冠冢。衣冠冢全部用漢白玉石頭砌成,裡面供奉着偉人的靈位。冢上面是一個平台,上面有五座巍峨的金剛寶座塔。塔呈四稜錐形,全部由漢白玉雕成,每一層的每個角上都有一隻石獅子,其精美壯觀極為少見。站在平台上向遠處眺望,只見天高雲淡,峰巒起伏,蒼松翠柏,古木參天。身處此番境界,不禁在心中默默祈禱:偉人的在天之靈,安息吧!請保佑我們新中國更加富強!
臧克家有一首詩叫《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多少古代帝后,在活着的時候就修陵造墓,內藏機關,而他們的墓穴又有幾個沒被掘開?孫先生為革命鞠躬盡瘁,雖死猶生!他是被人民記住的,為人民所敬仰的。據我知道的就有北京的中山公園,南京的中山陵……
在衣冠冢的右前方是水泉院。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寺中寺”,只不過裡邊的佛像是住窯洞的。裡面環境十分清凈,小橋流水、怪石嶙峋、松柏參天、翠竹掩映,水中魚兒也彷彿受了晨鐘暮鼓的熏染,神仙佛祖的點化,不食人間煙火了,你看,撒在水中的魚食,它們連碰也不碰。而只有一殿之隔的魚兒們可是俗得可愛,一塊麵包扔下去,便有無數條紅線游來,遇到一起,你爭我搶,不時躍出水面。池水霎時呈現一片紅色。趕上那邊扔麵包,紅色會忽地飄到那邊,引起一片喝彩。對於孩子們,能在這樣幽靜的地方尋到如此情趣也甚為難得了。而我則更喜歡那種遠離塵世喧囂的寧靜與安逸。
這就是我眼中的碧雲寺,這就是我眼中的香山,他們是一個整體。只有七月來,才能享受這份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