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鬼老者”李發模

“鬼老者”李發模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知道發模先生,是在30年前,通過他的長篇敘事詩《呼聲》而知其名。詩人想人之所想,發人之未發,作品在社會上激起廣泛的共鳴。在保守氛圍濃厚的中國詩壇引發了一次強烈的震撼。一時間,報刊上的文字,廣播里的聲音,把聲討“血統論”的呼聲傳遍大江南北,激烈的情感,悲傖的故事,感動着從思想文化專制囹圄中剛出來的人們。聽說,有中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飽含真情地朗誦《呼聲》,整個課堂哭成一片。

  詩人,本身就是情感動物,他們感動自己,然後感動社會。

  初見發模先生,在26年前,當時,名氣竄紅的他發起組織“遵義詩會”,邀顧城、北島、王小妮、孫靜軒等十餘位著名詩人前來講課。黔北小城,一下子聚集起這麼多的詩壇大腕,在當地歷史上恐怕尚屬首次,這無疑是發模先生的文化功德。寫不了幾句詩的我,也懷着濃厚的興趣前去聽講,時間雖短,卻受益匪淺。

  這次見面,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但是,詩會上,他那農民般的熱情、坦率、質樸和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直言不諱地宣稱:“我是個農民”,一個從鄉間,從泥土,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農民。

  真正的見面,是在幾天以前,通過他夫人王曉露安排,在他的辦公室見了面,彼此交談一番,隨後共進晚餐,然後品茶閑聊,直至夜半時分。談話隨心所欲,談文學,談詩歌,談社會,談人生。有正談,但不是故作正經;有奇談,也絕非歪理怪論。談話間,他不止一次表白:我是個農民。他以此自豪,以此驕傲,也因此淡然,因此超脫。農民,成了他最樂於使用的名片。

  中國人最看重面子和名分。作為著名詩人,省作協副主席,市文聯主席的他,早已名噪全國,面子和名氣都夠大的,有人稱他李老師,有人稱李主席,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什麼尊貴的稱呼;但他卻對學生背地送給他的雅號“鬼老者”非常感興趣,他興奮且得意地對我說:“他們不敢當著我的面叫,可還是被我知道了,有一次我問他們,他們起初有點尷尬,但是馬上就嬉皮笑臉地跟我解釋起來。”我說,這是學生們對你別樣的愛稱和尊稱啊,他聽后哈哈大笑,笑得很開心。

  發模先生今年60歲,花甲年紀,稱之為老者也未嘗不可,但是他不老,一是心不老,二是身不老,完全可以用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來形容。朋友說,他的心態很好,尤其是與聰敏賢惠的詩人妻子王曉露相知相愛后,滄桑的神情變得煥發,晦暗的面容漸顯紅潤;近幾年竟眉峰飛揚,長出了長壽眉。但是,說他“鬼”,倒是不假。短暫的接觸,我發現,在好幾個方面,他確實“鬼”得可以。

  發模先生有一特長,就是邊聊天邊作詩。他往往在與別人聊天時受到啟發,靈感突來,於是拿出紙筆,邊聊邊寫,聊天作詩兩不誤,在這種有意無意,一心兩用的狀態下,還常常產生佳作。這樣的功夫不說常人,即便是文學界也鮮有其人,可算是鬼神之功了,你說這個“老者”鬼不鬼?

  發模先生的另一愛好是解字,即對漢字的造字結構進行解釋。他不談六書,不說許慎,對許多漢字他有自己的解釋。以儒、佛、道三字為例,請看其獨到的分析與詮釋:

  儒: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儒家講入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是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關係,即社會道德倫理,所以,人之需要即為儒。

  佛: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人不要一切,放下一切,無我無物,四大皆空,覺悟至此,豈不成佛?

  道:首字上邊有兩點,這兩點,在天象徵日月,於人象徵雙目;兩點之下的一橫為大地,即天地為道,道法自然;其下的“自”字即人自己,天人合一,為道家之根本;左邊的走之偏旁,為走字,即得道需修行,需實踐,。

  在對字的結構及象徵意義進行解釋時,他往往會幾分得意地補充一句,這是書上沒有的。我知道,他很看重獨創的東西,不喜歡搬弄書本上別人的玩藝,用別人的東西來裝點自己的思想不是詩人的性格。

  當然,他的這種解釋,語言文字學家是否接受另當別論,詩人不可能用學院派的邏輯來解釋他所面對的漢字,所面對的世界。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其內涵遠較拼音文字複雜。古代和現代的語言學家們在漢字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發現了不少規律;但是,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文化流變中,漢字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構造會隨文化發生怎樣的變化,這個問題,恐怕不是某一種思路和邏輯可以完整解釋的,所以,應該允許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漢字的造字進行探索,發模先生的解釋極富創意且自成邏輯,不能不說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他戲言:“我的這些東西,如果在外邊講,即便只講一、二十分鐘,也要收兩千塊喲!”,我故作驚愕:“那麼,今天這個講課費應該是天文數字了吧。”他哈哈一笑,又繼續講下去。我問他,是否想過將這種漢字造字法分類整理,編寫成冊,公諸於世,他頓了一下,笑笑,說沒想過。

  許慎的六書對漢字的造字解釋僅僅在文字的層面,發模先生的解釋則深入到了文化的層面,這從一個側面充分體現着這個“老者”的豐富想象和文化思考的鬼神之才。

  文學即人學,談文學難免涉及人生,發模先生在漫漫人生路上生存、生活、探索、寫作,閱人無數,歷事頗多,他以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理念和自己的悟性去思考人生,總結人生,一句不經意的言談,往往凸現禪理玄機,他在故鄉的私家博物館“博雅苑”大廳題寫的人生感悟,語言質樸,哲理深邃,可謂神來之筆,鬼神之悟:

  今天來的是你,

  而明天來的是誰?

  人活着不容易,

  於時空眼裡我們都是臨時工,

  在日月門前

  人生僅小立而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日月不語而懷大愛。

  誰是地球的長子?

  誰是時空的寵兒?

  誰經歷了上下五千年?

  誰悟透了天人合一?

  生而思考,生而感悟,是為人;思考有高度,感悟有深度,為非凡之人。其實,非凡者,往往非人所屬,而乃鬼神之列。但在中國傳統故事中,神仙往往為人所憎,鬼魅倒是特別可愛。如《聊齋志異》中的狐媚,《白蛇傳》中的蛇精等等。

  所以我認為,對別具鬼神之功、鬼神之才、鬼神之悟的發模先生以“鬼”名之,絕非失敬,倒是恰如其分。

  知道發模先生,是在30年前,通過他的長篇敘事詩《呼聲》而知其名。詩人想人之所想,發人之未發,作品在社會上激起廣泛的共鳴。在保守氛圍濃厚的中國詩壇引發了一次強烈的震撼。一時間,報刊上的文字,廣播里的聲音,把聲討“血統論”的呼聲傳遍大江南北,激烈的情感,悲傖的故事,感動着從思想文化專制囹圄中剛出來的人們。聽說,有中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飽含真情地朗誦《呼聲》,整個課堂哭成一片。

  詩人,本身就是情感動物,他們感動自己,然後感動社會。

  初見發模先生,在26年前,當時,名氣竄紅的他發起組織“遵義詩會”,邀顧城、北島、王小妮、孫靜軒等十餘位著名詩人前來講課。黔北小城,一下子聚集起這麼多的詩壇大腕,在當地歷史上恐怕尚屬首次,這無疑是發模先生的文化功德。寫不了幾句詩的我,也懷着濃厚的興趣前去聽講,時間雖短,卻受益匪淺。

  這次見面,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但是,詩會上,他那農民般的熱情、坦率、質樸和幽默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直言不諱地宣稱:“我是個農民”,一個從鄉間,從泥土,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農民。

  真正的見面,是在幾天以前,通過他夫人王曉露安排,在他的辦公室見了面,彼此交談一番,隨後共進晚餐,然後品茶閑聊,直至夜半時分。談話隨心所欲,談文學,談詩歌,談社會,談人生。有正談,但不是故作正經;有奇談,也絕非歪理怪論。談話間,他不止一次表白:我是個農民。他以此自豪,以此驕傲,也因此淡然,因此超脫。農民,成了他最樂於使用的名片。

  中國人最看重面子和名分。作為著名詩人,省作協副主席,市文聯主席的他,早已名噪全國,面子和名氣都夠大的,有人稱他李老師,有人稱李主席,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什麼尊貴的稱呼;但他卻對學生背地送給他的雅號“鬼老者”非常感興趣,他興奮且得意地對我說:“他們不敢當著我的面叫,可還是被我知道了,有一次我問他們,他們起初有點尷尬,但是馬上就嬉皮笑臉地跟我解釋起來。”我說,這是學生們對你別樣的愛稱和尊稱啊,他聽后哈哈大笑,笑得很開心。

  發模先生今年60歲,花甲年紀,稱之為老者也未嘗不可,但是他不老,一是心不老,二是身不老,完全可以用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來形容。朋友說,他的心態很好,尤其是與聰敏賢惠的詩人妻子王曉露相知相愛后,滄桑的神情變得煥發,晦暗的面容漸顯紅潤;近幾年竟眉峰飛揚,長出了長壽眉。但是,說他“鬼”,倒是不假。短暫的接觸,我發現,在好幾個方面,他確實“鬼”得可以。

  發模先生有一特長,就是邊聊天邊作詩。他往往在與別人聊天時受到啟發,靈感突來,於是拿出紙筆,邊聊邊寫,聊天作詩兩不誤,在這種有意無意,一心兩用的狀態下,還常常產生佳作。這樣的功夫不說常人,即便是文學界也鮮有其人,可算是鬼神之功了,你說這個“老者”鬼不鬼?

  發模先生的另一愛好是解字,即對漢字的造字結構進行解釋。他不談六書,不說許慎,對許多漢字他有自己的解釋。以儒、佛、道三字為例,請看其獨到的分析與詮釋:

  儒: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需,儒家講入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是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關係,即社會道德倫理,所以,人之需要即為儒。

  佛: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弗,人不要一切,放下一切,無我無物,四大皆空,覺悟至此,豈不成佛?

  道:首字上邊有兩點,這兩點,在天象徵日月,於人象徵雙目;兩點之下的一橫為大地,即天地為道,道法自然;其下的“自”字即人自己,天人合一,為道家之根本;左邊的走之偏旁,為走字,即得道需修行,需實踐,。

  在對字的結構及象徵意義進行解釋時,他往往會幾分得意地補充一句,這是書上沒有的。我知道,他很看重獨創的東西,不喜歡搬弄書本上別人的玩藝,用別人的東西來裝點自己的思想不是詩人的性格。

  當然,他的這種解釋,語言文字學家是否接受另當別論,詩人不可能用學院派的邏輯來解釋他所面對的漢字,所面對的世界。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其內涵遠較拼音文字複雜。古代和現代的語言學家們在漢字研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發現了不少規律;但是,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文化流變中,漢字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構造會隨文化發生怎樣的變化,這個問題,恐怕不是某一種思路和邏輯可以完整解釋的,所以,應該允許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漢字的造字進行探索,發模先生的解釋極富創意且自成邏輯,不能不說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他戲言:“我的這些東西,如果在外邊講,即便只講一、二十分鐘,也要收兩千塊喲!”,我故作驚愕:“那麼,今天這個講課費應該是天文數字了吧。”他哈哈一笑,又繼續講下去。我問他,是否想過將這種漢字造字法分類整理,編寫成冊,公諸於世,他頓了一下,笑笑,說沒想過。

  許慎的六書對漢字的造字解釋僅僅在文字的層面,發模先生的解釋則深入到了文化的層面,這從一個側面充分體現着這個“老者”的豐富想象和文化思考的鬼神之才。

  文學即人學,談文學難免涉及人生,發模先生在漫漫人生路上生存、生活、探索、寫作,閱人無數,歷事頗多,他以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理念和自己的悟性去思考人生,總結人生,一句不經意的言談,往往凸現禪理玄機,他在故鄉的私家博物館“博雅苑”大廳題寫的人生感悟,語言質樸,哲理深邃,可謂神來之筆,鬼神之悟:

  今天來的是你,

  而明天來的是誰?

  人活着不容易,

  於時空眼裡我們都是臨時工,

  在日月門前

  人生僅小立而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日月不語而懷大愛。

  誰是地球的長子?

  誰是時空的寵兒?

  誰經歷了上下五千年?

  誰悟透了天人合一?

  生而思考,生而感悟,是為人;思考有高度,感悟有深度,為非凡之人。其實,非凡者,往往非人所屬,而乃鬼神之列。但在中國傳統故事中,神仙往往為人所憎,鬼魅倒是特別可愛。如《聊齋志異》中的狐媚,《白蛇傳》中的蛇精等等。

  所以我認為,對別具鬼神之功、鬼神之才、鬼神之悟的發模先生以“鬼”名之,絕非失敬,倒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