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是登上高尚之階
文/觀鵝會意
行筆規矩之話題,想到了“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成語。規矩一詞指的是什麼呢?規是畫圓的工具,矩是帶刻度的直尺,表意是不用圓規和矩尺是畫不出標準的圓形和方形。成語的寓意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做人道理,不論做事還是做人,都必須有規矩,懂規矩,守規矩,遵循一定的法則、標準、行為、方式與常理,用規矩來約束個人的行為。
當一個人從懂事起,他就站在了規矩的台階面前,父母的家庭教育,識字求學的知識教育,仁義道德的品質教育等等,這些都是人生的必修課。規矩就像年輪會隨着歲月而增長;規矩就像河流會隨着支流的納入而寬闊;規矩就像人生旅途中需要的百寶箱;規矩就像帆船那樣載着你去遠航;規矩就像精彩人生的推薦書;規矩就像你闖蕩世界的通行證;規矩就像你書寫人生用不完的墨水瓶。
陶淵明之父陶侃是東晉大臣。早年孤貧家境貧寒,全靠家母勞作供他求學。在任縣吏時專管魚業,一次,他念母親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將公家分的魚託人帶回家孝敬慈母,陶母問明來人魚的來由,馬上臉露慍色,將魚壇原樣封好並修書一封一併帶回。陶侃拆信看到:“你身為國家官吏,不知奉公盡責,反以官物送我,這不僅對我沒有半點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敦促陶侃做個廉潔奉公的清宮,這就是流芳百世的“封壇責子”家規良矩。還有國內外名人志士都遵循着自己的規矩,如吉鴻昌家父讓他“做官不許發財”;方誌敏為了信仰坐穿牢底;逸夫為祖國教育事業蓋樓建房;啟功謙虛地稱自己是書法愛好者;為國為民不記名利的袁隆平、詹天佑、陳嘉庚、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丁肇中、楊振寧、陳景潤等等,這些華夏名傑他們心中都懷着自己的規矩。
把規矩喻作什麼妥當呢?把規矩喻作中華字典吧,沒有它就記載不了華夏五千年文明史;把規矩喻作雕刻家手中的雕刀吧,他們依着“規矩”能把荒料雕成玲瓏剔透帶着靈性的藝術品;把規矩喻作園藝師手中的剪刀吧,他們依着“規矩”剪去花木果樹的廢桿病枝,呈現出一個繁花似錦與碩果累累;把規矩喻作工人操作的車床吧,他們依着“規矩”能把鋼胚車成精密的機器零件;把規矩喻作建築師描繪的藍圖吧,他們依着“規矩”建立起摩天大樓或跨江大橋;把規矩喻作老農手中的鋤頭吧,他們依着“規矩”用汗滴禾下土的誠實,換來的是五穀豐登年景。
規矩就是雙手接過老師遞過來的作業本;規矩就是先給長輩盛的第一碗飯;規矩就是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個座;規矩就是過馬路站在斑馬線線上等綠燈;規矩就是在公共場所不吸煙;規矩就是在該排隊的地方去排隊;規矩就是經常回家看看老父母;規矩就是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能伸出援手。
沒有規矩就像開着剎車失靈的車;
沒有規矩就像戴着與眾不同時間的表;
沒有規矩就像缺少根基的大樓;
沒有規矩就像脫離字典寫出來的鬼畫符;
沒有規矩就像缺少羽毛想飛上天的鳥;
沒有規矩就像不在道軌上行駛的列車。
規矩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一個人的立業之基。沒有比規矩更高的台階,沒有比規矩更大的地方,規矩是登上高尚的台階,讓我們去做有規矩的高貴人,讓我們去做有規矩的高尚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