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會死》,這是朝鮮歌頌金正恩的歌。這是省略語,全句應為:假如沒有他,我們就會死。再外展其意:現在有了他,我們不會死了;幸虧有了他,我們沒有死。天天唱,人人唱,久而久之,“三人成虎”了,於是人民見到這個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就熱淚盈眶了。於是若干年後,有人就會說:瞧,能贏得那麼多眼淚的人當然是人民的英明領袖!
雖然《國際歌》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唱”了多少年了。但現實中,人們還是常常自覺或不自覺說出:“假如沒有什麼,假如不這樣,歷史將會如何。”人們常常像數學證明一樣會從一個問題的正反兩面去探究歷史。然後再以此得出現在“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唯一性,正確性。目的無非是證明“偉大”、“必然”。然而,歷史就是歷史,無需證明什麼的,已經發生的事去探究“假如”有意義嗎?就歷史而言,“假如”說一如後悔葯,屁錢不值。
不是有言不能躺在歷史的功勞薄上嗎?人如斯,難倒國家非也?“假如不這樣就會怎樣”的命題無論怎樣也不能永葆“存在”的長春藤的。更不能作為指導未來的明鏡。所以,毛澤東欣賞“繼續革命”的理論,告誡人們“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
國民黨曾高歌:“沒有國民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推翻延綿了兩千多年的帝制而言,的確是建立了一個“新”中國。這都是歷史的假如說。思路如是:假如沒有國民黨,就不能推翻兩千多年的帝制,就不能建立共和,當然就沒有新中國。所以,孫中山國父謂之。問題是,這種假如毫無意義,因為歷史已經這樣了,孫中山為核心的國民黨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新中國。完全沒有必要再反證“假如”以顯得國民黨的合法性正確性。這種假如當然有個心照不宣的潛台詞:那就是國民黨偉大,正確。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所以爾等要跟我走。
遺憾的是歷史不是數學證明,數學歸納法好像是行不通的。如果太陽昨天升起,今天太陽升起,那麼明天太陽一定升起——數學歸納法。歷史也能如此歸納?如果昨天你是對的,今天你是對的,將來你也一定對——可以成立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現在還在大秦的旗幟下哦。秦皇東巡,觀滄海而嘆:如果沒有我嬴政,哪有新中國?還是戰國七雄啊!所以我大秦萬萬年。歷史就是歷史,已經發生了。再也不能如果了。於是,走着走着,大秦完蛋了;走着走着,國民黨偏安於一隅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的詩,老道啊······
怎樣看歷史,我以為是一個民族是否成熟的標誌。齊國曾有英勇無畏的史官弟兄四人,為了正確記載歷史“崔杼弒其君”不惜掉腦袋而前仆後繼。歷史就是歷史,是已經存在和發生了的事,容不得“假如”,容不得後悔,更容不得篡改。研究歷史的目的只有一個,真相是什麼?當初為什麼這樣,於今有何啟迪,能否為鑒而照耀未來。
蘇聯解體了。至今有人還在想,假如當年戈爾巴喬夫不這樣,也許蘇聯不那樣。然而,假如有用嗎?所以,就歷史而言,多問幾個“為什麼”我以為更能指導現實。
歷史終於走到了今天。國人也成熟了很多,不再追究“假如”而是從容、理性面對已經發生的事了。也不再像毛澤東時代或像現在的朝鮮人一樣見誰激動的熱淚盈眶了。所有這一切無不表明,國人成熟了,理性了,進步了。在慶豐包子店裡,人們看到習近平沒有激動的熱淚盈眶,沒有寵辱若驚都表明,中國正走向成熟,走在大國復興之路上了。因為人民無需“神”的指引與教誨,因為上位者也不再把自己當神或造神了······
無論有沒有他,朝鮮人都不會絕種;無論有沒有他,金家王朝是且只能是歷史長河的一個片段。別說老金家萬萬年什麼的,就是能活過三百年,我看都是地球人的奇迹······
註:
據《左傳》。齊國,大臣崔杼 殺了齊莊公。史官記錄:“崔杼弒其君。”崔杼不願意背負這個惡名,殺了史官。接替的史官是被殺史官的弟弟,記錄道:“崔杼弒其君。”崔杼怒,又把他也給殺了。接下來的史官還是其弟,也還是這樣記錄道:“崔杼弒其君。”崔杼於是又把他也給殺了。史官家還有最後一個兄弟又來接替哥哥們的事業,他也還是這樣記錄道:“崔杼弒其君”。最後崔杼終於手軟了,殺不下去了。
《道德經》第十三章: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譯文:為何說寵辱若驚?寵乃望外之榮,本身就是自上而來,已經暗含辱意,故得寵實乃下賤之事也。得到、失去都如馬駭一般心神不安,所以說寵辱若驚。
歷史沒有假如 標籤:假如給我三天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