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寂寞
文/曹英之
我性格好靜,喜歡一個人獨處。小時候,一本好看的小人書或是一件喜歡的玩具,就可以讓我安安靜靜、不吵不鬧。外祖母開玩笑說,我和妹妹的性格搞反了,女孩子潑辣,男孩到還文靜。我在很小的時候被抱到外祖母家,家裡沒有孩子,所以總是一個人玩。印象深刻的也總是一個人的情景。一個人在田間地頭看螞蟻打架,玩累了,一個人在簡易遮陽傘下靜靜地睡去;一個人蹲在岸邊,看山間小溪里自由自在的魚兒……用我們家鄉話說,總是一個銀(人)。從字面上看,好像有點孤單、寂寞的意味;長大后我仍是那種性格,一個人的寂寞,一個人的世界。
我並沒有覺得這種性格會帶給我什麼負擔,生活的體驗有時是多方面的,也許一個人讓人感到平淡之中多了一份孤單,多了一份落寞,然而正是這份寂寥的心情,讓我感觸到更多。生活就好似一部待讀的書,只有用心的讀過,你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諦。一個人的寂寞確實讓人產生太多的聯想、太多的感觸。古典詩詞中有很多這樣的場景:綿綿的秋雨、寂寞的梧桐、風雨的黃昏,於是傷懷日、寂寥時,那份滿懷的愁緒,濃濃的思念,蔓上心扉。我想他們也許是寂寞了,在九百三十八年前的中秋之夜,有一個人在皎潔的月光下思念遠方的親人,於是寫下了膾炙人口、傳唱千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那高處不勝寒,迎風起舞的倩影,永遠定格在中國文化歷史的長卷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詩人留給普天下人的良好祝願。
但在我的記憶中,卻是另一種情景。當我在鄱陽湖的一條船上,其時正是中秋之夜。除了船家夫婦,我一個人搭乘這條船,前往南昌,目的地是遠在東北的長春。此行的心情十分複雜,談不上高興,只覺得自己別無選擇,當晚就停宿在贛江邊上,江濤整夜拍打着船體,啪啪作響,月亮掛在遠處的江面上,四周一片暮色蒼茫,死一般的寂寞,一種天涯漂泊之感使我突然想起《楓橋夜泊》的詩句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只是少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也許是我獨自一人最深刻的體驗了 。我記得那次出行好像是去長春求學,高考失利之後,幾經周折,一個人去了東北。但我覺得自己始終徘徊在大學校門之外,多少年了,至今不能釋懷。在與他人交往時,我刻意隱瞞自己的求學經歷,不願提及。於是,在工作之餘,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轉向書本,轉向文字,轉向那夜半時分夢囈般的喃喃自語。
記得有位文友曾對我說,與文字為伴的大多是內心孤獨的人,她說的也許是對的。在閑暇時,一部《紅樓夢》,我可以一遍、兩遍、三遍的翻閱,用心的閱讀,細細的體會,完全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里。然而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我們可能並不孤獨。曹雪芹也許是寂寞的,沒有多少人能體會他內心的痛楚,以至於“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僅從文字表面,我們難以進入曹雪芹的內心世界,只知道他“繩床瓦灶”,“舉家食粥酒常賒”,困境中於悼紅軒內披閱十載,増刪五次。要不是第一回的自述,我們也許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更不要說他的社會經歷、家族變故、生活窘境……有時我想生活是殘酷的,也是慷慨的,它給予我們的小說家如此的折磨和摔打,同時也給予世態炎涼、人生百態的複雜生活體驗。曹雪芹的一個人的世界是如此的豐富、感慨,是如此的痛苦、無奈,是如此的目光犀利;是振聾發聵的吶喊和血淚控訴,也是他所處時代即封建社會行將崩潰的號角,在它滅亡之前的兩百多年就已吹響。相比曹雪芹的內心世界,我們不值一提。
因為《紅樓夢》,我比較關注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前些日子,偶爾在互聯網上看到她的詩歌,驚嘆之餘,不免感慨。“我是一朵柳絮/長大在美麗的春天裡/因為父母過早地把我遺棄/我便和春風結成了知己/我是一朵柳絮/生來無憂又無慮/我的爸爸是廣闊的天空/我的媽媽是無垠的大地/我是一朵柳絮/不要問我的家在哪裡/願春風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我要給大地的角落帶去春的消息”(陳曉旭·我是一朵柳絮)。說實話,曉旭是位演員,飾演的都是別人,我從來沒有想到過,要深入她的內心世界。今日有幸讀到她的詩作,樸素無華,讓人真切感受到她寧靜的心靈,恬靜、秀美之間有股淡淡的憂鬱。我想戲如人生,她用生命飾演的林妹妹,其實演的就是她自己。“昨夜看《紅樓》,一曲《枉凝眉》,更兼窗外梧桐雨,點點滴滴,睡不穩紗窗風雨滿畫樓……”,看到那唯美、凄艷動人的黛玉焚稿,最難忘的是她哀怨的雙眸,想到飾演她的曉旭已經不在了……淚水已模糊了我的視線。人世間,生活是如此的簡單和深刻,一輩子只要一部書或是一部戲就已然足夠了。命運是如此的慘痛和巧合,林黛玉和陳曉旭兩個人的結局是如此的讓人心痛,讓人唏噓不已。戲里戲外,熱淚已然分不清究竟為誰而流!
這就是我自己的一個人的世界,徜徉在美文和詩歌當中,用心去聆聽另一個人的心聲。一個人的寂寞,就像是一株紫丁香,在無人注視的角落裡,默默的開放……
2014.10.30.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