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二十多年沒有在老家過中秋了,以至於今天下午打電話給母親時,才記起老家的中秋節是八月十四。
按照今年中秋節放假時間,如果我八月十三回老家,十四正好可以在家陪父母,十五返回崗位。可是我忘了。我下午以後還在糾結要不要回去,最後認為如果去了,八月十五要返回,中秋節只能在路上,於是決定不回去。一經決定就立即打電話告知母親,說我今年又不回去了。母親說,她今天早上就已經推好豆腐,還以為我要回去的。並說,今年如果來,正好來一天,去一天,中秋節在家過。於是我才想起老家是八月十四過中秋。
我在老家讀書的時候,山裡沒有電視,每逢中秋,大人們吃過晚飯就坐在院子里聊天,說的都是當年的收成如何,以及這家的豬那家的羊什麼的。
由於沒有電,室外也不便點燈,大家聊天時是互相看不見的,偶爾能看見的是對方螢火蟲般忽閃忽閃的旱煙。
在大人們聊天的時候,孩子們則聚在寨中的一個大院壩里玩。玩的多是《拍芝麻》和跳繩之類的。《拍芝麻》是一首童謠,由四個孩子背靠背,各出一隻腳搭在一起,分別用一隻腳在地上跳,邊跳邊拍手,並唱:
月亮光光,芝麻香香,先推豆腐,再煮莽莽,莽莽沒熟,我要臘肉,臘肉沒耙,我要糍粑,糍粑還沒打,我要去耍,北京在開會,毛主席萬萬歲。
跳繩的時候是兩個甩繩子的人唱,跳的人按照節奏跳,跳錯或者被繩子套住就換人。諸如:
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解放軍,砍柴要砍青杠柴,挑水要穿解放鞋,乒,乓,叉。
他們在院子里追來打去,叫喊聲打鬧聲從對面山的缺口處飄到山外,傳得很遠。直到月亮漸漸西沉,山村暗下來的時候,才滿頭大汗地摸索着回到各自的家去。
有三五個貪玩的還在躲貓貓,於是就聽到這邊大人在喊,冬生,你狗日的還不回來,老子就拿棍子來請你了嘞!那邊大人在喊,臘狗,你還不回來睡覺,明天早晨起不來放牛你就曉得“鍋兒是鐵捯的”!
隨着人們的呼喊聲,寨中的狗叫聲又一陣此起彼伏,然後恢復寧靜,整個村子都進入夢鄉了。
在老家,中秋節是必須推豆腐,打糍粑的。而且,家家都是一樣的,菜是豆腐,飯是糍粑。
我是讀中學后才走出大山。有一年中秋節,語文老師叫我們寫作文,題目是《中秋賞月》。我們都沒有什麼體會,無從下手。老師就開導我們說,你們想想,中秋節的時候,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你們拿着月餅,在院子裡邊吃邊看月亮,此時你們有什麼感想啊?我說,沒敢想!老師說,我是問你們有什麼感受。我就問老師什麼是月餅,月餅像什麼樣。在我問的時候,好多同學也瞪大眼睛看着老師,等着老師解答。那時我們的老師多數是鄉里招的民辦教師,他們也沒有吃過月餅,任他怎麼想象,我們還是一頭霧水,那篇作文我至今還沒完成。
現在鄉場上有月餅賣了,但是鄉親們過中秋節依然是推豆腐,打糍粑。一來是風俗習慣難改,二來是捨不得花錢。
這些年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不必等到逢年過節才有好東西吃,習俗就淡了很多。加上這些年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沒有力氣大糍粑,中秋節也就只有煮飯吃了。倒是哪些在外打工的人回來過了年又要出去的時候,往往要打糍粑一家人吃了再走,既是孝敬老人,也是表示“吃糍粑,一家人粘在一起,不分開”,寄意吉祥。
打糍粑是力氣活,通常一人打,一人在手上沾了水去按,相互配合,我父親和我大哥配合就很默契,我在旁邊看過好幾回。我們兄弟姐妹五人都在外面,我的父母也是多年的中秋節沒有吃上糍粑了。今天我在電話中問母親,她說準備用我給她們買的湯圓面做湯圓,於是我也感慨起來。
此時她們應該熟睡了吧,今夜的月已經沉下去了,等她再次升起,月光照到床前的時候,就又是老家的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