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相知,並不特指就是所謂的知己知音。而是一種共性通過文字這個載體所凸顯的一種共性。這種共性可以解釋為對文章所吐露的某種思想和情感的一種感知或共鳴。而一篇文章假如能夠做到這一點它無疑就是成功的。作者通過文字將自己內心深處真切的體驗來跟讀者做最直接的交接,就好比是一顆靈魂跟另一顆靈魂的有效對接。在這期間的過程就可以用相知這個字眼來解釋。好的文字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就是因為它可以將這種共性延伸拓展,將它內在的思想精髓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傳播發揚光大。
文字永遠是一座神聖的殿堂,需要我們用真誠的心靈來捧起。說它神聖並不是說它有多麼的遙不可及。相反地任何一篇值得反覆推敲值得代代相傳的文字都是普普通通深植於民間。如童叟皆知的白居易的作品是如此。有些以寫詞見長的詞人也是如此。記得最牢的是宋朝辛棄疾的一句名詞: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翁媼一詞豈不就是取自於民間方言?這活潑潑的生活場景通過文學大家朗朗上口樸實自然的詞韻描寫讓人似身臨其境,如同人在此中。
所以我們不必懼怕寫作,寫作也並非只是作家詩人他們才可以做的事情。只要我們可以把內心深處的想法通過清晰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你就完成了一個過程,同自己同讀者交流的一個過程。讀者可以從你的感受中得到一些啟發可以從你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某些相似的情感。你和讀者同樣都是受益者,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我空間一位擅長自由體詩的意象老師這樣說道:“好詩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感動。”感動從哪裡來,來自於真誠來自於內心深處最摯切的體驗。一篇文章它能夠打動人的心靈不是僅僅靠文字的華美和文字所運用的技巧來完成的。缺少對周圍以及自身生活的實際體驗,一味的為了寫作而寫作,這種文字是空洞而乏味的,無論寫作的人文采有多麼上乘它的作品也少有價值可言。我自始至終認為文字最需要的就是一顆真實的心靈。用自己最直接的感受來跟讀者交流就是對讀者最大的尊重。
在我最初踏入散文網的時候,我就覺得這裡應該就是自己的家,自己應該把根留在這裡。或許是上天恩賜的幸運我也成為被推薦作者之一。不管自己有沒有這個資格但是我願盡最大的努力寫出最好的文字來奉獻給我們這個青蔥的家園。閑坐之時打開的首頁,欣賞編輯們所推薦置頂的優秀文章也是頗為愜意的一件事情。無論是陌生作者的文章還是文網老手的文章,通過他們獨到而精緻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值得學習的內心世界。欣賞就是一個相知的過程。對作者的解讀和延伸的對人生的理解思考。無論我們留不留評讚美也好中肯的建議也好,我們都無一例外從中學到了知識,得到了自身所需要得到的汲養。因此很需要感謝這些作者向我們提供的優秀作品,更需要感謝的是在文網背後默默付出的編輯們。沒有編輯們認真細緻的工作付出,沒有他們的慧眼識珠我們就不可能見到那麼多優秀的作品。
文與相知,不在於此不在於彼,在於通過自己真誠的文字跟讀者所建立起的一座座溝通的橋樑。就是一個基點,在這裡我們會迎來來自於祖國各地的讀者。讀者之中或許有學生,有打工的,有農民有知識分子更有可能是具有極高寫作水平的作家和詩人。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要寫出最好的文章,要讓讀者們見到最具水平的文字,才能對得起來自於天南地北的讀者,才能對得起文與相知的人們。這或許很難,但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讓我們共同加一把力吧,只為文與相知。( : )
作者張涵。作於2012。02。17。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