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歷史源遠流長,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
夏、商時期,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住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老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其名。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是偏遠荒涼小鎮、邊陲漁村。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從此深圳就成為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場,率先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迹。
中英街是一街兩制的縮影,原名鸕鶿徑,地處深圳市東部沙頭角鎮南部,是一條長不到250米、寬不到4米的小街。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街東側屬於中方管轄,街西側屬於英方管轄。1997年回歸后東側屬於深圳管轄,西側屬於香港管轄。
1899年6月9日,在英帝國主義武力逼迫下,李鴻章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條約規定將九龍半島及附近海域租給英國,期限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兩國的勘界人員來到沙頭角,從海邊開始沿着河道進行測量和勘界,在測量好的點位豎立木質界樁,界樁上書寫着大清國新安縣界。3月18日,沙頭角勘界結束,界樁在沙頭角一條幹涸的河道上一字排開、向前延伸着,把沙頭角一分為二,變成了新界沙頭角和華界沙頭角。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兩側搭建房屋,陸續出現了擺攤做生意的鄉民,逐步形成了一條小街的雛形,這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1951年2月15日,廣東省政府開始實行邊境管理,所有人員均須從正式口岸憑寶安縣的公安機關簽發的《出入境通行證》進出境。中英街非正式口岸,因而開始限制人流往來,加之建國初期中英關係仍然還是比較緊張,中方開始執行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政策,港英政府則在新界沙頭角實行宵禁,中英街變成了邊防禁區。
1979年3月,國務院批准將廣東省寶安縣改為深圳市,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市劃出327.5平方公里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中港雙方簽訂開放中英街協議,之後,雙方對中英街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和物力。大興土木,整飭街道,修建店鋪使得這條街迅速繁榮,吸引了國內外大批遊客來此購物,而各式各樣的商品,如金銀飾品,布料成衣,食品飲料,日用物品等,使遊客眼花繚亂,紛紛解囊。國內到特區的人要進入中英街,得先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行,所以中英街就被人們稱作特區中的特區,也油然地成為一些旅行社的特色旅遊線路。
前幾天,到深圳去旅遊,中英街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我的旅遊計劃當中的一個重要景點之一了。
那天早上,旅遊車剛剛進入沙頭角關口附近,導遊就對我們這些遊客說:“等一會兒進了中英街,我勸大家不要亂買東西,要想買東西就買電子產品和手錶,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免稅的,差價大,質量完全可以放心。”
我坐在座位上看着那個一本正經忽悠遊客的導遊,撲哧一聲笑了起來。可能我的笑聲意味了什麼事情吧,導遊轉過臉來狠狠地白了我一眼,有幾個遊客也轉過頭來看着我,我立馬知道自己失態了,便連忙止住了笑聲,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看着導遊扭過頭去繼續忽悠車上的遊客們。
我看着導遊,心裡尋思着,現在經常出門旅遊的人,誰不知道中英街上的電子產品、手錶、手機、攝像機等等物品都是假貨。誰不知道導遊、商家串通一氣欺騙遊客的事情,你還在這裡瞎忽悠個什麼勁,真是浪費口舌。
我到中英街來不是購物的,主要是想親眼看看這條歷史的見證老街究竟是什麼樣的。當然啦,如果碰到自己認為價格挺便宜的日常用品之類的小東西,稍微買上一點做個紀念也未嘗不可,總之吃不了大虧,上不了大當就是了。
我在中英街上各個小商店裡逛遊了半個多小時,看見導遊和一些商家忽悠遊客的可惡樣子就生氣,看見一些自以為是的傻帽遊客上當受騙就想笑。於是便站在街上信口吟出一首小詩:“旅遊景點假貨多,環島一游開眼界。導遊商家齊忽悠,坑蒙拐騙沒規則。香港警察不問事,深圳官吏也認可。百年榕樹來見證,深港一角中英街。”
這條南北走向的小商業街上,最吸引我眼球的就是那顆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大榕樹。大榕樹的樹榦蒼勁,枝繁葉茂,大榕樹的樹根長在深圳一方,葉枝覆蓋香港一方,構成一幅奇妙、有趣的自然景觀。
大榕樹位於中英街第四號界碑旁邊,它們倆形影相依,見證了中英街的百年滄桑和屈辱歷史。這道自然與人文相互映襯的特殊風景,多少年來,令許多遊客的心靈激蕩,思緒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