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怡教授是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人民文學》常務副主編,在文學界久負盛名。前幾年,在全國新聞、文學研討會上,有幸認識了這位文學界德高望重的前輩,聆聽了他的文學講座,隨後,我倆合影留念,並進行了單獨交談,使我受益匪淺。崔老的教誨、勉勵,使我銘記在心,我把聽了崔道怡教授講課的授課記錄及後來的交流內容進行整理、提煉成七問答,或許對文學愛好者有一定的補益。
一問:崔教授,搞文學創作有什麼捷徑?如何來審視把握自己,從哪個方向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崔道怡: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首先要熱愛這項事業,並有一定的文學積蓄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再加之不斷的努力。俗話說:“鐵打房梁磨綉針,功夫不負有心人。”具體說來,什麼樣的功夫,什麼樣的人,不管有心還是無心,卻都不可一概而論。文學創作,便不是任何人想要做就都能功到自然成的。這又應了另一句諺語所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多情、敏感、夢幻、巧言,這就是攬瓷器活的金剛鑽。
你要成為作家,不妨先在實踐中檢測一下自己的智能結構,以便有利於揚長避短,挖掘和釋放才能;有助於明確方向,自覺加強某一方面的鍛煉與修養。跟任何科學事業一樣,文學的道路也是艱難曲折的。只有不畏艱險奮勇攀登的人,才可望能逐級高升達到頂峰。在向文學殿堂邁進時,儘力投身以下四個方面的主觀追求——
自覺增進生活的體驗;
盡量充實知識的積蓄;
努力加強思想的磨礪;
及時抓緊人格的錘鍊。
二問:搞文學創作為什麼必須進行生活體驗,如何進行生活體驗,生活體驗與觀察有什麼關係?
崔道怡:首先,搞文學創作,必須自覺增進生活的體驗。
生活,這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人的各種活動,人的內心世界,人自身的矛盾,人與人的關係,交織構成生活內容。每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個家庭都是社會的“細胞”。你無時無刻不是處在五光十色、千變萬化的生活之中。
但生活的體驗,卻不是每個人都必然具備的。有的人被生活推動着,漫不經心地“過日子”,他們只是“舞台”上的“演員”。——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忠誠於自己的“角色”,即是對生活的貢獻。有的人則主動地留心於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他們既做“演員”又當“觀眾”。
所謂體驗生活,並不是說非要你拋開身邊的人和事,另外去尋找別處的奇人異事。對自己置身其間的生活不聞不問不理不睬,無異於放棄拾取近在眼前的黃金。守着身邊的這塊園地,也足以為今後打好功底。作家的本分,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做生活的學生,對所有還陌生的事物都滿懷求學的心意。
要有生活體驗,先得學會觀察。觀察又是體驗的前提,所以契訶夫如是說:“作家的本分就在於觀察一切,注意一切。”初學作者雖然未必以觀察為職業,卻也需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時刻睜大好奇的探求的眼睛,關注那些有個性的人、有意義的事、有趣味的意境、有特色的景物。應如魯迅所說,“留心各樣的事物”,“靜觀默察,爛熟於心”。
所謂學會觀察,重點不在見多識廣,而在於能看出人、事、情、景中的個性、意義、趣味、特色。為此觀察應該主要着眼於發現事物內在的獨有的美感,着眼於辨別事物之間的微細的差異。一個發現,一個差異,兩者交叉,便是觀察的全部奧秘。福樓拜曾要求其弟子莫泊桑,面對一蓬篝火和一棵樹木,長時間地全神貫注觀察,直到發現它們與其他篝火、其他樹木的差異之處再拿起筆。
當你也能隨時隨地從生活中攝取到你自己的那一蓬火、那一棵樹、那一個具體獨特的形象單元時,才可以說你已踏上了藝術的階梯。
三問:為什麼文學創作要靠知識的積蓄,有時單靠經驗總是感到力不從心,如何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崔道怡:搞文學創作,必須盡量充實知識的積蓄。打開文學殿堂的大門,尤需具備廣博的知識。這是因為,文學作為紛紜多彩、靈巧多變的生活映像,得靠類似廣角鏡、長鏡頭那樣的本領與手段,才能統攝全貌、切近內里。視野狹小,閱歷簡單,是很難反映出生活的豐富、複雜、流動和它們所蘊涵的奇妙而深邃的美感的。
生活的體驗固然也是知識的來源,但體驗有時只是一時的零散的感受所得,缺乏穩定性和系統性,需要使之化為經驗。把諸多感性的體驗歸納起來,經過理性提煉而後儲存起來,即成經驗。各式各樣的體驗,總結為分門別類的經驗,日積月累自會形成作家個人所獨有的專門知識。這種與眾不同、別人難得的生活知識,乃是作家寶貴的財富。為了增加這種財富,作家應該有意識地不斷積蓄,通曉各種生活知識,力求拓寬體驗面,擴大經驗庫,成為生活的“通家”——內行人里的“百事通”,成為知識的“雜家”—專科里的“萬寶囊”。個人的經驗畢竟有限,必須藉助他人和前人既得的經驗,從人類文明的知識成果中汲取營養。這就得廣采博覽,大量閱讀包括自然科學等領域在內的各類書籍,特別是看文學作品。古人有言:“勞於讀書,逸於作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是把“看別人的作品”列為僅次於觀察的第二要點的:“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第二是要看別人的作品……”別人的作品看得越多,自己的水平就會越高。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作家乃是作品培養出來的。
在眾多可當教材的偉大作品之中,初學寫作者不妨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志趣,像依託守護神那樣,專奉某一名家名著為師。但我以為,凡為文者,無論何人,都應該把《紅樓夢》和魯迅著作奉為最重要的、根本性的經典,對它們要儘力先讀、多讀,格外熟讀、精讀。出於強調之意,在談論創作的各種技巧時,我都將用《紅樓夢》和魯迅著作為例加以說明。引用《紅樓夢》原文時,以我認為更接近曹雪芹原文的脂硯齋評庚辰本為準。
魯迅還指示我們:“不可專看一個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縛住,必須博採眾家,取其所長,這才後來能夠獨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為此,除了精讀你最愛看的作家作品外,還應該博覽古今中外一切名著。
文學只是諸多藝術門類之一,各樣藝術在美感機制上都有相通之處。在表現形式和手段上,文學則又是最能融會各式各樣創美活動特色的藝術。因而,從事文學創作,還需廣泛涉獵,把繪畫的色彩、雕塑的質感、音樂的節奏、舞蹈的曲線……都吸收過來,化作自己多樣綜合的創美專長。魯迅就是一位博覽群書、兼通科學的偉大文學家。《紅樓夢》之所以成為人們認識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就因為曹雪芹不僅精通文史,而且具有他所處時代的淵博知識。
據我所知,當代許多作家,並未念過大學,更非科班出身,卻都從小就愛讀書,讀過很多書。正是讀書的功底播下了他們創作的根苗。成為作家之後,他們仍然虛懷若谷、如饑似渴,不斷用別人的作品補充自己的營養。正是淵博的知識,保障了他們的創作葉茂花榮。
海明威說過:“一位作家好比一口井。有多少種井就有多少種作家。重要的事情是井裡要有好水。最好是汲出定量的水,而不是把水抽干,再等待它滲滿。”種種知識,猶如泉眼,不斷汲取,多多益善,你積蓄越多,你水井裡的儲備越充實,你邁向成功的腳步,便越紮實。
四問:搞文學創作是一門藝術,又不是研究政治,為什麼還要加強思想的磨礪?如何進行思想的磨礪?
崔道怡:搞文學創作,必須加強思想的磨礪。假如把創作比為遠航的船,生活體驗是飛動的槳,知識積蓄是高揚的帆,那麼思想像那定向的舵輪、導航的羅盤。
文學創作,就是運用形象表達個人對於世界與人生的觀點。你從事創作這一活動本身,就包含着你的天資、閱歷、學識、教養綜合形成的你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它是時代、社會、生活、際遇種種客觀因素在你主觀作用之下的藝術見解與表達。在你進行生活體驗和知識積蓄之時,早已有思想貫穿其間。當你一旦進入創作構思,特定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蓄化為具體的形象體系,總要通過思想的觀照,才能定影般地顯現得出明晰而深遠、統一併完整的圖畫。就如別林斯基所說:“正是思想,構成了一切藝術作品的真實內容。這種思想,在藝術作品中是作為一定生活面的一定看法而被感覺到的,它是給予作家創作以靈感和生命的主旨。”
藝術創作不是生活的翻版。它應如礦出金,捧現給人們生活中真、善、美的結晶,以滿足並感染人們的心靈。這就要求作家不僅是有正確、健康、先進思想的人,而他的思想水平、境界、高度還得早於、超於、新於一般的人。這樣他才能看得遠,看得深,由表及裡,見微知著,覺人所未覺,識人所未識,從人們習以為常的平凡事物中提純那不平常的底蘊。
古今中外偉大作家,有許多人同時也是可以稱之為時代、社會先驅者的思想家、哲學家的。對於初學作者,固然不可強求,但提示他們儘快認清方向,經常勤思多想,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五問:崔教授:搞文學創作的人都常常提到:人品如文品,搞文學創作如何加強修身養性和人格的錘鍊?
崔道怡:搞文學創作,必須及時抓緊人格的錘鍊。具有高明的思想見解,不等於就具備了高尚的品德情操。而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家自身的精神境界更應純潔美好。人格與文品之間,雖然不能完全劃上等號,但事情往往如此:不管你自覺與否,你通過你所描繪的生活圖畫傳達你對生活的看法,必然會把你自己帶進去,把你為人處世的品德格調貫注在你作品的字裡行間。儘管作家從生活中攝取到的藝術原型,可能優於他自身素質,然而作品畢竟是經他的眼光篩選,由他的心田培植而後成型的,其中總有他的印記、他的投影。
文學作品的形成過程,應是美的尋找與創造。其間,作家個人的審美趣味,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審美趣味調動着感受力的注意點,可以在高層次把握世界與人生,能看深遠一些、透徹一些;反之,則可能表現得淺薄一些、粗俗一些。即便描寫同一事物,高雅的人和低俗的人,角度不同,看法不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應也就不同。
人格的錘鍊,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追求的,最好能從年輕時候儘早做起。即使你不愛好文學,也須注重修身養性;既然你立志投身美的事業,就更得早日熔鑄美的心靈:秉承民族品性的優秀傳統,攝取社會公德的寶貴營養,培育心靈的高潔,養成趣味的高雅。品德和真情,是藝術的兩位密友。從事文學創作,首先得做品德高尚的人。
以上所列後天修養的四個方面,人格的錘鍊雖排次在後,其重要性卻又該是第一位的。
六問:許多人都喜歡搞文學創作,初始不了解創作的艱難,想一舉成名,結果花費了許多心血卻失敗,從此一蹶不振。怎樣才能樹立起堅忍不拔的信心,堅持下去,最終成才?
你想搞文學創作,這一願望本身就是很美好的。只要並非專為求名逐利,你的人格起點先已不低。那麼,請對後天修養投入你的主觀努力吧。我不敢保證先天條件加後天修養就一定能等於作家,但我敢肯定作家都是順着珍重先天條件和致力後天修養這一條路走向成功的。
魯迅指出:“弄文學的人,只要(一)堅忍,(二)認真,(三)韌長,就可以了。”魯迅還說過:“文學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別無心得或方法的。”魯迅把練習排在多看之後,決不等於說練習的必要性次於觀察和讀書。事實上,讀人家的十篇,不如自己做一篇。惟有勤學苦練,經過多次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創作規律。
“伏習象神,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只要埋頭練習,就會熟能生巧,聰明人也超不過勤奮的人。若把觀察與讀書看作是通往創作的路,練習就好比那創作之山中惟一的階梯。你必須沿着它一級一級地攀登上去,舍此別無其他途徑。
如果說觀察與讀書還有注意事項和方法可言的話,那麼練習則主要是個態度問題。只要自覺並堅持就行,自覺,即真的作為練習看待,不當作正式創作進行。既然你作練習,就不是為了發表;既然不為發表,就不一定寫得完整,甚至不一定寫出來。只要能夠達到熟悉路數、試驗筆鋒、充實基本功的目的,不妨粗線條地勾勒人物輪廓,不妨提要式地編述故事梗概,也可以工筆細描一個片斷、幾個細節。更多的時候,是靠“過電影”、“打腹稿”——每逢觀察有所得,讀書有體會,要付諸形象表達,藝術實踐,就在腦子裡進行,設想幾種處理方案,卻都不必化為文字。這樣的練習,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文學創作,也應如此。
而如果腦筋動在謀求發表上,很可能沾染上“商人氣”——看行情,趕潮頭,流行什麼,就寫什麼,這對學習真正的創作是極為不利的。常見一些初學作者,急於求全,急於求成,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事倍功半。有的一經走上邪路,很難改正過來,即便時有發表,畢竟難有大的出息,不過當個寫匠罷了。
當然,發表是個標誌,能否成為作家,創作成就如何,要看作品發表的多少和反響的大小。只有認真下了功夫,自己十分滿意,又經師友鑒定,給予相當稱許的習作,才好投出一試。如果碰壁回來,也不一丟了事,而應檢點一番,重新觀察生活,或者對比別人作品,找出差距,總結經驗,以利再戰。事實上,這也是一種練習。就是發表了出來,過些時或會有所悔悟。這樣的發表,相對更高水準,仍然算是一種練習。只要不斷練習,必會有所作為,“集腋成裘”,“熟能生巧”。
真正做到自覺,就應堅持不懈。有些初學者投稿碰壁,就氣餒心灰,認為創作太難,從此罷手不幹了。不錯,以創造性來要求,比起其他行業,成為作家確實要更難一些。但若能不畏艱險,也並非高不可攀。關鍵在於努力以赴,堅持不懈。借工作之便,我得知一些作家的“內幕”:不少現已知名世界的大作家,在其處女作發表之前,都曾接到過多次退稿;一些著名作家的優秀作品,在其創作過程中,都會同時產生大量廢稿。可以說,這些作家是頂着退稿開出進路,踩着廢稿登上高峰的。大作家莫泊桑也有過信心不足的時候;他的老師福樓拜看過他的習作,回答說:“你是否有才能,我還不能斷定……但是,青年人,不要忘記,照布封的話來說,才能就是堅持不懈。努力吧!”於是,莫泊桑自覺做個“有恆心的寫作者”,“以堅持不懈的努力戰勝灰心失望”,取得了成功。
七問:從事文學創作,如何進行訓練和實踐,自己總是感到無從下手,應該怎麼辦?
正式投入創作活動,固然是明確的實踐;而作為訓練的演習,其實也是一種實踐,而且是一種更要經常進行的實踐。
至於練習的方法,我想引用海明威的經驗談,供借鑒。
在海明威《同“音樂家”的一席獨白》中,他設計了一位“音樂家”馬埃斯同他談話,他則以“你的記者”名目出現。下面就是兩人談話的部分內容—
馬埃斯:作家怎麼訓練自己
你的記者:你看今天發生的事。如果我們見了一條魚,你要看準了,看每個人是如何反應的。你如果在魚跳的時候興奮起來,你就回想一下,使你產生這種感覺的具體動作是什麼。是釣絲從水面上升起來,是它像琴弦似的繃緊,水開始滴下來,還是它跳的時候,猛撞潑水的動作。回憶一下聲響,說了些什麼話。找到產生感情的東西;找到使你激動的行動。然後寫下來,要寫清楚,叫讀者也看得見,能產生與你同樣的感覺。這是手的訓練。
馬埃斯:好。
你的記者:然後你換一換,鑽到別人的腦袋裡去。如果我衝著你大叫,你就盡量揣摩我在想什麼,你的感覺是什麼。如果卡格斯罵胡安,你就想一下他們雙方的情況。不要光想誰是對的。對於一個人來說,事情總有該如此和不該如此兩個方面。作為一個人,你知道誰是誰非。你得下一個判斷,付之實行。作為一個作家,你不應當不判斷。你應當明白這一點。
馬埃斯:好。
你的記者:現在聽着。別人說話的時候,你要聽全。別想你自己要說什麼。多數人從來不聽人家說話。他們也不觀察。你進了一間屋子,出來的時候應當明了你在屋子裡見到的一切東西,而且不能滿足於這一點。如果那間屋子使你產生某種感覺,你應當弄清楚,是什麼東西使你產生這種感覺。你試一試,鍛煉鍛煉。你到城裡去,站在戲院門口,看從出租車或者從私家車裡出來的人各有什麼不同的表現。練習的方法有一千種。不過,你總是得想着別人。
馬埃斯:你看我能成為作家嗎
你的記者:我怎麼知道呢 可能你沒有才能。可能你不會體會別人的感情。你要是能寫,早就寫出幾篇好故事來了。
馬埃斯:我怎麼能知道呢
你的記者:寫。寫它五年,你發現自己不行,那就跟現在似的,自殺算了。
當然,自殺之說是玩笑話。但這種情況也常有的:幾經檢測,事實證明,由於天賦素質的關係,有的人確實很難於形象的思維。若真箇如此,就不要勉為其難,不如及早罷手,到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崗位上去,會另有更大的作為。
我願再引魯迅的教導,作為贈言—不斷的(!)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載,幾篇文字和幾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絕後的大勛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