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晉城有座白馬寺

晉城有座白馬寺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五一”節來了,我素有登山的愛好,於是便與兩三夥伴徒步去遊覽市郊的白馬寺山。

  ??“白馬寺山”是一個很彆扭的名字。按理說,山和寺本應該各自有其名的,但因為山是人類有史以來就有的,而寺廟是人們後來才修建的,所以人們通常習慣以山的名字來代稱山上的寺廟。如遠近頗有點名氣的珏山,山頂上的廟宇叫做真武廟,但人們為了方便,習慣上也稱這座廟為珏山廟,卻從不把珏山稱作真武廟山。而白馬寺山就是因為山上有一座白馬寺,而被叫做白馬寺山的。你說這名字,山不山,寺不寺,不是有點彆扭嗎?

  ??這座山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彆扭的名字呢?難道他本來沒有名字嗎?不然,這座山原來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司馬山。明代萬曆年間編修的《澤州志》記載:“司馬山,城北十里。”引《風土記》曰:“司馬山在晉城。”清代雍正年間編修的《澤州府志》記載:“司馬山,縣北十里。魏司馬懿封長平侯,嘗登此山。”又引《初學記》曰:“晉代祠此,因以為名。”這裡告訴了我們兩個事實:第一,三國魏的司馬懿被封為長平侯,曾登過這座山;第二,司馬氏建立晉朝,做了皇帝,人們於是為皇帝的祖宗司馬懿在這座山上建了祠廟,當時這座山就被叫做司馬山了。

  ??說到這裡,有人會問:既然司馬山的名字在晉代就有了,又見於《風土記》、《初學記》這些古代著名的文獻典籍,明萬曆《澤州志》和清雍正《澤州府志》又有明確記載,為什麼現在這座山不叫做司馬山,而別出心裁地用了“白馬寺山”這樣一個彆扭的名字呢?我想,這個問題有點太深奧了,恐怕只有老天知道吧!為什麼要叫“白馬寺山”,完全可以不問,但寫文章是比較嚴謹的事,卻不能草率,因此我在這裡要聲明一點,既然這座山本來的名字叫做司馬山,又有其歷史文化的淵源,在以下的敘述中我就不再使用“白馬寺山”這個彆扭的名字,而直接寫作司馬山了。

  ??這天,天氣好晴朗,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絲兒雲彩。當我們來到司馬山麓,仰望山顛,卻見山與天相接之處掛着一片白雲,起初並沒很在意,稍微走近些一看,哪裡是什麼白雲呀,是一件碩大的巨型白色雕塑。很快,我們從雕塑的大致輪廓和“白馬寺山”的名字判斷出這是一匹騰飛的白馬。馬首高昂,後腿立地,前腿平伸,像是要飛撲下來一般。這時,一個同伴大聲說:“這哪兒是馬,你看馬頭,分明就是鳥嘴嘛!”我仔細一看,可不,馬脖子很粗壯,馬頭卻又細又尖,很像是一個長着細長嘴巴的鳥頭。唉!不知是哪位蹩腳的雕塑家弄出這麼一幅馬身鳥首的糟糕作品,讓人越看越覺得彆扭,我索性不想再看它了。

  ??不想再看固然可以,但卻不能不談,因為這座雕塑標誌着所謂“白馬寺山”的文化呀!在晉城,曾經盛傳着“南有孔子回車,北有白馬拖韁”這樣兩句話,“孔子回車”不必說了,晉城人幾乎家喻戶曉,“白馬拖韁”卻令人費解。於是一些有心人便圍繞着“白馬拖韁”這個詞望文生義,附會出許多關於“白馬王子”的民間傳說故事來,說得煞有介事,繪聲繪色。然而,這些所謂“民間傳說故事”一看就知道並非來自民間,而是現代文人的即興創作。因為“白馬王子”一詞是舶來品,不是國產,難以混入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難以對“白馬拖韁”作出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理念的合理解釋。那麼“白馬”究竟為何在此“拖韁”,其中有什麼含意呢?我們只能求助於歷史文獻了。

  ??明代成化年間編修的《山西通志》說:“白馬寺在澤州城東北十里司馬山上,因白馬馱經過此,故以名寺。”這兒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原來根本就不是什麼“白馬拖韁”,而是“白馬馱經”。“馱經”一詞,經過口耳相傳,逐漸訛為“拖韁”,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卻不知道因此誤了多少人。說真的,“拖韁”拖得習慣了,一下子要改為“馱經”,還真是轉不過彎來。話又說回來了,轉得過彎來也好,轉不過彎來也罷,歷史的本來面目是這樣,不由你不轉。等你轉過彎來,再來看這一座被稱作白馬的雕塑,它正高昂着那古怪的鳥頭在拖韁呢,根本沒有一點“馱經”的意味,你說可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