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節儉養德”徵文投稿文章:父親節儉二三事

“節儉養德”徵文投稿文章:父親節儉二三事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父親去世近三年了,他留給我們子女的,除了那一張黑白底色的遺像外,還有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人生態度,更有節儉持家、儉以養德的做人道理。這些道理,並不像名人格言那樣可圈可點,也不像先哲箴言那樣高不可攀,而是滲透在父親的日常瑣事中。父親走後,他昔日的那些節儉瑣事,在我的記憶中變得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深刻了。

  我的記憶中,經常鐫刻着父親的這個姿勢:盤腿坐在炕上,彎着腰,低着頭,兩隻手小心翼翼捧着一塊饃饃津津有味地吃着。這個姿勢是父親生前的經常性動作,每回吃饃饃的時候,他就保持這個姿勢,兩隻手緊緊並在一起捧着饃饃,生怕饃饃的碎塊掉在地上,吃完大塊饃饃,就捂着手,讓落在手掌上的饃饃渣渣兒集中起來,然後吃掉。

  父親每一次吃饃饃都這樣,吃完后他的身前幾乎沒有一點饃饃渣兒。當看到我們幾個孩子在炕上吃饃饃把饃饃渣兒撒得滿炕都是的時候,父親總是板著臉說:

  咋啦,這饃饃也能種?你們撒到炕上,明年能長出饃饃來!

  然後,父親就會嘆一口氣,一邊用手把炕上的饃饃渣兒一粒一粒撿起來放到自己的嘴裡,一邊說:

  狗狗娃們,一粒糧食要在地里長一年,實在不容易啊!而一粒糧食能磨多少面,你們知道嗎?你們撒下的這些饃饃渣渣兒會浪費多少粒糧食呢?要是在五八九年,這些糧食要救活好些人的命呢!你們一定要珍惜糧食,勤儉節約,不然,以後一定會遭年成(災荒)挨餓的!

  五八九年,是我們這裡老人們的一個口頭禪,只要誰糟蹋糧食有了浪費的行為他們都會說這話。他們說的五八九年,大概就是指建國初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后的1959年、1960年、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也真是一粒糧食能決定人的生死的時期。父親是1937年出生的,他經歷過新中國歷史上這三年的困難時期,當然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道理,他經常告誡我們要生活要節儉,做飯菜不要太多,吃飯盡量不要剩,避免飯桌上的浪費。

  父親一生清貧,經歷坎坷,他先後當過公社通訊員、學過醫、當過教師、當過工人,處處碰壁,一事無成,最後他終於回到了家鄉的土地上,土地莊稼糧食支撐了他的大半生,讓他對土地情有獨鍾,對糧食倍加珍惜,對浪費糧食的現象尤為反感。以前,家裡生活困難時,他吃饃饃保持那個姿勢,後來,家裡生活境況改變了,他吃饃饃還是那個姿勢,那姿勢成了父親生命中中一幅不褪色的肖像畫,也把父親的節儉意識鐫刻在了我的記憶中。

  父親不但節約、珍惜糧食,而且穿着簡樸。在我上小學時,母親用她積攢的雞蛋錢給父親買了一件山羊皮襖,父親回來一見,硬說太貴了,非要退還給人家,母親好說歹說,父親才留了下來,但冬天也不常穿,只有走親訪友或節日時才拿出拿出來出來穿一下。

  我上小學的時候,冬日裡大多數時間,父親都穿着他那件縫了又縫補了又補滿是補丁的棉襖,每次母親說想法給他換件新的,他總是樂呵呵的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敝帚自珍,衣服上多幾個補丁沒啥,只要暖和就行了,況且,咱家孩子多,省點錢給孩子縫新衣服!後來,我上班掙了工資,給父親買了件新棉衣,父親才極不情願地脫下舊棉襖換上新棉衣,但他囑咐母親,別把舊棉襖扔掉,以後還得換着穿。

  父親去世后,母親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父親的那件羊皮襖疊放得很整齊,看起來有六成新,那件破棉襖也還在,似乎還在發著父親的體溫。

  父親不僅用他那個幾乎凝固的雕塑般的姿勢和絮絮叨叨的勤儉節約之類的話教育着我們幾個子女,也教育着他孫子們。每次我帶兒子回老家,兒子吃饃饃撒饃饃渣兒時,父親都會說:娃娃,一粒糧食要在地里長一年,實在不容易啊!而一粒糧食能磨多少面------

  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是我們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也是千千萬萬個和父親一樣淳樸善良的中國農民的優良品德。如今,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正是有了和父親一樣勤勞節儉的億萬人民群眾的參與和踐行,才在全社會營造了厲行節約、拒絕浪費的濃厚氛圍,一場“舌尖上的革命”正在悄然興起。這一切,若父親泉下有知,應該感到無比的欣慰吧!

  父親走了,可他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節儉行為我感覺歷歷在目,父親吃饃饃的姿勢還在,那些瑣事、那個姿勢讓我和我的孩子們記住了一句話:一粒糧食也來之不易!

  我相信,父親留給我的這筆寶貴財富,一定會讓我受益終生的!



“節儉養德”徵文投稿文章:父親節儉二三事 標籤:父親的病 母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