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散文>經典散文>廣播,把文學的種子撒進饑渴的心靈

廣播,把文學的種子撒進饑渴的心靈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小景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把每周五的四十分鐘早讀定為孩子們的文學欣賞課,由孩子們推薦欣賞閱讀的內容,他們推舉了《魯濱孫漂流記》,啊!這本書,在我的記憶里何等親切和熟悉啊,名著的營養就是這樣以書籍為載體一代代的傳遞下去的。

  也是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騎自行車去三十里之外的縣圖書館借回這本書,正值三夏大忙時節,每天五點鐘和大人一起起床下地,割麥子,再把麥子拉到麥場里晾開,等中午時分曬得非常幹了,手扶拖拉機嘟嘟嘟的碾過,麥粒就出來了,這就叫碾場,一般需要好幾遍,碾一遍,就用鐵叉把麥桿翻過來再碾第二遍,或是第三遍,我就是抽着碾場的空隙讀書的,在攤開麥子晾曬的時候,找個樹陰,大讀一頓酣暢淋漓。在手扶拖拉機的嘟嘟嘟聲里抽空,如飲醇醪的讀一陣子,大人吆喝要翻場了。才意猶未盡的戀戀不捨的魂不守舍的丟下書,拿起比自己重得多的多的大鐵叉,去翻場。心裡還兀自回味着書中的故事情節,晚上回家一般都是九點以後的事了,沖完澡,燈影下繼續看,整個繁忙的三夏竟是在對魯濱孫的牽挂和膜拜中如痴如醉的讀過的。

  在城裡任教之後看到班級的同學們,拿着精裝的一部部名著好書,配上花園微風靚服,就覺得孩子們真是實現了我小時候的最高理想。看到曾經滋養了自己的書籍被孩子們喜歡,心裡真高興啊,當年那讀書的熱望,那欣賞名著而帶來的愉悅與幸福感,再次光臨我的心房。

  之所以選擇把周五定為文學欣賞課,一方面由於受了名師魏書生的影響,令一方面也來自於少年時代收聽廣播的經歷。我最感謝母親的就是儘管她是一個文盲,卻率先在我們村裡買了半導體收音機,可別小瞧這個目前已被淘汰出局的小小家電,是它承擔了我和小哥的文學啟蒙任務,是它架起了寂寞小村與外界溝通的橋樑,是它像一個萬花筒似的給兩個孤僻,內向又無限好奇的鄉下孩子空曠純真的心靈里播下了熱愛藝術,熱愛美的種子,撇開廣播劇,相聲,小喇叭,星星火炬,每周一歌,等等,與我生命的喜樂聯繫得最為緊密的就是中午十二點的評書連播,我一直聽到十八歲,它就像村頭那棵枝繁葉茂的老槐樹見證了我的青春和成長。

  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單田芳的《楊家將》,王剛的《夜幕下的哈爾濱》,以及後來的《平凡的世界》,《簡愛》。每天半個鐘頭,主持人有聲有色的朗讀,把人帶出渭河平原,帶入俠骨義膽,蕩氣迴腸的故事裡,帶入纏綿悱惻的感情里。每天十二點半,靜靜的期待,凝神的聆聽,心靈隨文字而翩躚飛翔,自由舞蹈,情感在純美的意境里得到凈化和陶冶。那種滋味,雖已過了年齡,但現在回憶也是一種沁人心脾的甜蜜。

  上學之後,一直對語文情有獨鍾,也許是回報吧,後來又走上了語文教學的路,所以在心裡,一直有一個樸素的願望,讓孩子們多讀書,享受讀書,快樂讀書。書籍陪伴的心靈,永遠不寂寞,書籍滋養的心靈茁壯而堅強。



廣播,把文學的種子撒進饑渴的心靈 標籤: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