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畢業”
如今的公眾傳媒對社會活動的“反應”速度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例如6月8日結束的全國高考,6月10日的《贛州晚報》就將此次考試的試題及答案全部登載出來了!喜歡讀報的我將這些試題過了下目,便感到非常吃驚:除語文試卷或許能得些分之外,其餘的數學、綜合、英語等試卷全部都只能考鵝蛋得0分啊!我是1974年的高中畢業生,在校時的成績屬中上水平,每個學期都當學習委員吶,怎麼同樣是高中畢業應試的題目就會那樣的陌生、那樣的一無所知呢?我以為,除卻時光流失學識“返還”給老師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時代在發展,技術在更新,科學在進步,知識在超越啊!
感嘆之餘,我聯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個通過自學拿到了函授黨校“畢業證”的同志,竟把原先所學過的書籍和有關教材束之高閣了,此君還“解脫”地說:“終於畢業了!”。這使我大為不解。誠然,一個人,在某個專業的選修,或某個學府的深造,以及自己堅持自學,都會有“畢業”的時候。但是,在治學的道路上,在追求知識的征途中,卻永遠也沒有“畢業”的時候。學無止境,“學到老,做到老,還有三門沒學好”。這是農村流傳的一句俗話,也是求學長識的箴言。通過自學達到了某種程度,是件好事,但並不等於一生中為社會、為人生奮鬥的一切知識都具備了啊。當今學問,分門別類,廣闊無垠,況且科學技術在日益發展,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和發展。如激光、集成電路、微積分等等,上世紀五十年代尚未普及推廣呢,現在已不僅是“家常便飯”而且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來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間。倘若我們刻苦一時,學的了一點知識,領取了一張“畢業文憑”,便沾沾自喜,自以為智囊充貫,自命不凡,不求長進,到頭來,肯定是要“落伍”的。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1905年生於福建德化一個塾師家庭。他愛好文史,20歲那年,看到上海報章載有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招生的消息,不為父強迫成婚所阻止,也不顧鄉人的勸告,獨自北上求學。他以同等學歷在北京大學自由聽課,並進入孔教大學國學研究科、北京大學研究所,師從王國維先生。后又拜梁啟超為師,開始專治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一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有人常問我是什麼文化程度,我也填過不少如此之類的表格,其實我只是一個永不畢業的研究生而已,學海無涯,哪裡會有‘畢業’的一天啊!”無獨有偶,1985年5月6日,68歲的顧衍堃從工程師崗位退休,來到只開辦書法和繪畫兩門課的武漢市老年大學報名學習;21年後,老年大學已有了90多門課程,顧老仍留在這裡學習着。他說:“再給我一個21年也學不完呀,我的目標是‘永不畢業’。”
呵呵,“永不畢業”。讓我們以此共勉吧!
笑鈾
200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