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韻有荷
與現在的端午節相比,總覺得孩提時過得有滋有味。
在艱難度日的那個年代,小孩子們總盼着節日的到來,睡夢裡也會編織出節日里的那份豐盛和歡樂,因為,大人們平常都會一分錢掰兩分用,只有節日里,才會捨得花錢扯布請人做衣,弄上平時吃不上的好飯好菜。
走在鄉間的路上,你只要看到婦女的頭上戴着一朵梔子花,馬上就會明白,端午到了。梔子醇厚的香氣是上蒼賜予端午節特有的香味,山野里到處都是,瀰漫了整個天空,裊裊襲來,直浸心脾,全身都被這香氣盤活,身上的悶與沉消的無影無蹤。
聞到梔子花的香味,人們便開始按照風俗與程序干起屬於端午的那份活。於是,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菖蒲和艾蒿,為了驅蛇,農夫還沿着屋牆撒下生石灰,……。女人們便開始浸糯米,等糯米完全濕透水浸脹后,加上臘肉或綠豆、豇豆等料理,用箬葉包出不同口味的粽子。箬葉的香味從鍋里的溢出,爬上樹梢,站在屋頂,向正在歡天喜地的小孩們招手,把要快點回家嘗鮮吃粽的信息傳遞給他們。在各處玩耍的小孩們聞到香味,垂涎欲滴,趕忙回家,在吵着要吃粽子的同時,順勢纏着母親給他們穿早已備好的新衣新鞋子,節日要新求美的想法得到滿足,孩子們又趕忙出戶湊到一塊,熱熱鬧鬧里把把端午的節日氣氛慢慢推向高潮。
早晨,由於是梅雨季節的原故,三天兩頭地下雨,田間小路和山路十分泥濘,路邊的草都是濕漉漉。節日那天,為了放神仙牛,讓牛在這天能吃到肥美的草,天邊剛泛魚白,父親便早早地起床,趕着牛到遠山的山坳里,把牛繩繞在牛的脖子上,不讓牛繩被山上的樹絆住,任牛在山裡盡情地吃草。接着,父親便迴轉到地里,撥出新鮮的大蒜,特別是獨子大蒜,回家與母親一起洗好,放進鍋里,與雞蛋、鹹鴨蛋一起煮。早起的一乾兒女穿着新衣,早就盼着吃上難得吃到的珍饈,圍着鍋灶,任新鮮大蒜的味刺激味蕾,站在旁邊,等着蛋熟。
這時,父親從樓上瓢了半碗蔗糖,靜靜地坐在桌旁,吃起粽子,細品箬葉粽子的香味,像是感悟自己一生的得失,讓不經意的時間消失在年輪的罅隙里,留下那模糊但還能辨出輪廓的時光背影,些許的悵惘,些許的蜜意,盡在唇齒盈滿開來。而我們卻沒有那麼多的顧慮和人生的蹉跎,全然不顧大人們為了生活而艱難的景狀,只知圍着桌子,過節就要有好吃的,在雞蛋、大蒜、粽子之間找尋那份屬於兒趣的樂子。
節日是屬於男人和孩子們的,農家的女人在節日里比平時更忙,端午最隆重的就是早餐,一起床,家務就會讓她累的喘不過氣來。母親沒有時間去理會我們,煮蛋和大蒜、煮挂面、煮粽子……一個勁地按照端午早餐的程序去做,在家務里進行生命的跋涉,廝守與飄香搖曳的約定,做出屬於端午節里那份獨特的韻味。而後才是到地里割薯藤、切薯藤、餵豬等之類的活,一直忙過中午,才有歇腳的工夫。
端午送節是下聘了男女表年是否結婚的關鍵。對於談婚論嫁的女子來說,端午可一個重要的日子,不像現在,隨隨便便地折成錢找包一起付給女方家裡了事。男方送端午節的東西多不多,隆重不隆重,關係女方家的面子問題,因為本房的至親當日都會端點心到女方家裡,看一看瞧一瞧,議論一翻,女方家拿男方家裡送來的桌子做酒席,擺開桌子,中午大吃一頓,一直到下半響,男方家送禮的人才會客套而去。女方家開始向本家至親派送兩提粽子和一把摺子扇,告知他們女兒的婚事已基本定局,現在等的就是男方家拿八字看日子迎娶過門了。
……過去的端午有回不盡的味道,成了兒時要長大過好日子的一個方向和標杆!
現在的端午,節日的元素正在悄無聲息地快速失去,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味道。隨着大都市生活的仿製和年青人的惰性,也許N年之後,鄉村的老人們逝去后,最後的堅守也會被沒有傳統元素的節味所代替,留給後輩的將是不名狀的節日。
傳統的節日,拯救還來得及嗎?不要因為都市而喪失傳統,也不要因生活的改善而失去真實,保持原味的中國節味那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