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愛叫“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有一種愛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有一種愛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有一種愛情不浪漫,卻是許多人嚮往的真情。------題記
母親和父親是七十年代的人,因為貧窮,生活在八口之家的母親沒有上過一天學,而父親小學都沒讀完。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父母是通過媒人介紹相識的,那年,父親十九歲,母親二十一歲,會面時正遇家鄉熱鬧的六月十九“燒香會”,按我們當地人的說法那天是菩薩的生日,很多人都去菩薩廟祈福,父母的感情冥冥之中得到了許多人的祝福。見面那天,母親叫媒人指認在穿梭在人群中的父親,她羞澀地悄悄瞄了幾眼遠處毫不知情的父親,那時的父親因缺少營養瘦骨如柴,小小的個子,濃眉下那雙眼睛炯炯有神,兩隻胳膊黑得跟火炭似得,身上的衣服洗得泛白了,褲子的膝蓋處還打了補丁,大腳上穿着一雙破舊的解放鞋。母親雖沒有讀過書,但看人一看一個準,當時她就斷定了父親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的人。他們在較安靜的街頭見面了,父親從頭到腳打量了一下眼前的紅衣女子,一雙水靈的大眼睛,一張可愛的圓臉,胸前編着兩條馬尾辮,腳上的藍色布鞋手工精細,身材有些珠圓玉潤卻毫不影響她的氣質。父親笑着說“想必媒人該說的都說了,面也見了,如果你對我這人滿意的話,這事就定了,如果你認為我不適合你,那我們就做個朋友吧”,這話一出口父親的臉紅立即到了脖子根兒。母親頓時覺得來臉上火辣火辣的,像空中那紅紅的太陽,心也砰砰亂跳,她低頭不語,把緊揣在手裡的手絹遞給了父親,聰明的父親領會了其中的意思,滿心歡喜的接過去,小心翼翼的折得整整齊齊,然後從褲包里拿出皺巴巴的十元錢,“我娘說,雖然這錢少,但也是一片心意,希望你收下”,父親傻傻地說。
交換了定情信物,就算開始談戀愛了,那時候父親隔三差五地去母親家,挑水,砍柴……,總是不停地忙活着,再苦再累他也甘之如飴,在一旁的母親在心裡暗暗決定要跟着他一輩子。後來外婆來父親家看家,回家就勸母親悔婚,母親極力反對,外婆雖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三年後的一天,母親在父親家做客,小姨突然跑來父親家說,又有人上門說親了,聽說那個人是個初中畢業生,外婆對他的條件相當滿意,母親聽了小姨的話怒氣匆匆地趕回家,與外婆展開一場母女大戰,“不說別的,就說這幾年人家幫我們家幹了那麼多活,這份情還不清呢”,母親那非君不嫁的樣子氣壞了外婆。父親在家焦急地等了兩天,再也按奈不住急切的心情,不顧一切跑去見了母親,正在氣頭上的外婆看見父親的影子更來氣,母女又大吵了一架,母親跟着父親回了家,伺候母親兩年沒進娘家的門。那時已出嫁的大姨和二姨都是有嫁妝的,而母親什麼都沒有就嫁了人。
到了婆家,母親和奶奶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鬧得不可開交,因此分了家。貧賤夫妻百事哀,面對家徒四壁的窘迫,母親守着父親哭了,父親說“只要有勤勞的雙手,就不會一輩子受窮的,我會靠自己的本事讓你過上好日子的,只是現在要委屈你了”。父親沒日每夜的幹活,披星戴月地回家,母親操持家務。在農村只要吃穿解決了,日子越過越紅火。這些年父親在外打工省吃儉用,打牌、抽煙、喝酒一律不沾,家裡的電器化差不多買齊了,每次母親都反對他買,說是太花錢,可當父親執意要買回家時,她臉上的笑容洋溢着滿滿的幸福。這不僅是父親對母親的昔年的承諾,也是他多年來的愧疚。
再美麗的容顏也不及相濡以沫的默契,再富足的生活也不及粗茶淡飯的實在,再華麗的語言也不及相知相守的真心。父母的愛情簡單卻那麼真實,平平淡淡卻幸福着……
父母愛情 標籤:做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