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範文大全>人生勵志>悅讀劉瑜

悅讀劉瑜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悅讀劉瑜

  張永斌

  有一段時間,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棲居着劉瑜。

  就如很多年前,也曾棲居沈從文、村上一樣。現在有點不敢承認喜歡沈從文和村上了,他們的名字被用得太多太濫,雖說仍是大鈔,但已被揉得皺巴巴。

  拿到淺綠色封面的《送你一顆子彈》起,我掉進了劉瑜用文字編織的陷阱。一個人,泡一杯茶,在初夏寧靜的午後,靜靜地閱讀,似乎蟬鳴消失了,世界消失了,時間停滯了。暮色降臨,書上的文字再也看不清楚,世界和時間才回到身邊。

  漸漸地,劉瑜的輪廓顯現出來。

  不能不承認,劉瑜是我近年閱讀視野里最機敏有趣的作者。情不自禁喜歡上了這個智慧俏皮的女子。

  在宋代,她一定是李易安。在民國,她一定是林徽因。可惜,她生在當代,文學早已失去了她的美貌。現代,娛樂至上,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盛行。人們關注的是章子怡、張柏芝、范冰冰。

  和當代許多70后一樣,從書齋到書齋,劉瑜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畢業於中國人大,在國內一家研究機構短暫工作過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碩士讀博士,到哈佛讀博士后,然後到劍橋當講師。

  七十年代生的那一代人,親身感受八十年代的蓬勃向上,自由開放,也親眼目睹了八十年代的風雲變幻,受到最深刻的政治教育。如果堅持獨立的精神探索,最後的結果很相似:往往都成了最徹底的西化知識分子,比西方的知識分子還要崇尚自由、平等、民主。這在當前許多知識分子身上已經體現出來,如熊培雲、李海鵬、李承鵬等。七十年代那一代人言必稱托克維爾、哈耶克、哈維爾、米蘭·昆德拉,說到電影,都會推崇《肖申克的救贖》《竊聽風雲》以及伊朗電影。他們的生活缺不了網絡,他們相信網絡是改變中國的最強大的力量。他們堅信讀萬卷書比行萬里路體驗更深刻。他們相信既然河上有了橋,何必摸着石頭過河?劉瑜也有這些特徵。

  在我的閱讀視野里,出現過很多現代女作家:楊絳、張愛玲、遲子建、龍應台、張曉風……也喜歡她們的文章。

  而劉瑜,她現在就棲居在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年齡相似,經歷相似,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生活相對單純。讀她的文章,讓我好像面對另一個自我。

  劉瑜寫過三本書,《余歡》《民主的細節》和《送你一顆子彈》,《余歡》是小說,《民主的細節》是對美國的政治觀察,《送你一顆子彈》是人生的私人觀察和體會。《民主的細節》,作為政治學的著述,得到非常高的評價,而我個人也更喜歡。

  喜歡她的率直和自然。現在當紅的一些年輕的女作家,和她比多了一份矯情。筆下動輒城市燈紅酒綠,維也納、巴黎、西貢……充溢着虛幻的詩意和濫情的浪漫。而她無比懷念人大食堂,打菜時,四處張望有沒有熟人,小聲含糊地說來二兩豬頭肉,那豬頭肉晶瑩剔透,寄寓了她的鄉愁。五個女博上出於好奇殺進脫衣舞男俱樂部,至今耳邊似乎還在回想着舞會散場后,深秋的深夜大街上,五雙高跟鞋敲擊出的咔咔咔,咔咔咔 女性是很忌諱說自己的年齡的,尤其是被社會目為剩女的人,她卻老嚷嚷我31歲了如何如何,我33歲了如何如何,率真得可愛。

  驚訝丁她的犀利和智慧。正如她在《淵博的人》里說的,知識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卻是洞察力 對大陸提倡的學習型社會,她說實際上是人們染上了學習焦慮症,“我們與社會的關係,多麼像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個魅力四射的丈大的關係。隨時隨地可能被甩掉,所以每天處心積慮地往臉上塗口霜夜霜眼霜防晒霜,一直塗到臉上所有毛孔都被堵塞為止”。對於名牌,她說“牌子這種東西,一是欺負人窮,二是欺負人傻,而我平生最痛恨被欺負,所以每次路過名牌店都側目而過”“‘大地方’和‘小地方’的差別,不在於‘快樂’和‘痛苦’,而在於前者的痛苦可以是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所以大學生儘管哭着喊着是蟻族,也不願逃離北上廣。讀她的《送你一顆子彈》,你會覺得像是進了珠寶店,滿目珠璣,處處流光溢彩,她並不炫耀文采,她不經意間處處流溢的是智慧和洞察力的光芒,亮得你幾乎睜不開眼。

  喜歡劉瑜,還在於她就是我的一個知己呀。讀她的書,好像我在和她聊天,聊着聊着,忽然會發現好像我在和另一個自我在交流她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就是我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只不過我還沒來得及表達,所以我會在心裡把頭點得雞啄米似的,“Me too,me too too”

  我們不也有這樣的體會嗎?一天什麼也沒幹,開始焦慮;兩天什麼也沒幹,開始煩躁;三天什麼也沒幹,開始抓狂,彷彿自己親手殺了三個無辜的小孩(如果你也信奉喬布斯的話——“把每一天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一樣來生活”)。平淡的生活,讓我們覺得感情都稀薄了。於是,忍無可忍之下,聽一場音樂會,看一部藝術片,讀——篇好文章,讓自己熱淚盈眶,於是精神抖擻,好像“蔫不拉嘰的菠菜浸到冷水裡,咕咚咕咚喝了一頓,重新神氣活現地挺起來”。我們本能地警惕一切跟人多有關的東西,在茫茫人海之中,我們不是往往孤獨地覺得自己就像一個人嗎?我們渴望被承認,也就是別人目光的關注;但同時,當別人的目光圍攏來的時候,我們又感到窒息、不自由。劉瑜目光所及,就是我們思維所及。這樣的對話,淋漓酣暢。如果她是同性,你一定會下陳蕃之榻,聯床夜話。

  劉瑜思想最大的價值在於她對自由、孤獨和愛情的論述。讓你讀得長長嘆息,痛徹心扉,可又不能不點頭。

  劉瑜筆下的自由是和孤獨糾結在一起的。

  劉瑜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這些年長期在國外,對西方社會了解很深,親身體會到中國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自由生活的模樣。知識分子終極追求的東西忽然變成了現實,在外人看來無異於進了人間天堂。可是,她卻說“人一輩子的奮鬥,不就是為了掙脫這喪心病狂的自由”!由鄰居史蒂夫,這個自由自在的老光棍暮年凄慘的生活,她想到了人生還是應該被需要。她推崇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她甚至希望自己是個收銀員,或者清潔工,不被理想剝削,不被思想壓榨,不被自由的虛無壓迫。儘管有時候,她對別人不得不過一種摩肩接踵的生活深感同情,可是自從成了學術上的“孤魂野鬼”,得到了一些人夢寐以求的自由生活方式,找別人吃一餐飯都要在心理上翻山越嶺以後,她發現原來讓她覺得不自由、讓人煩躁的,會防止人抑鬱,於是她嫉妒生活忙忙碌碌的人,懷念起做集體早操的日子。

  人畢竟是社會的動物,無論如何自由,如果生活稀薄,缺乏意義,人生又有何樂趣!

  劉瑜的孤獨來自文化隔閡。和許多留學生一樣,她並沒有徹底融入西方社會。這種文化鄉愁讓她的文章處處顯現孤獨的況味。同時,她的身邊似乎也沒有什麼親人、朋友,於是漫無邊際的孤獨時時包圍着她。劉瑜的孤獨還在於青春的流逝,無以面對。在《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中,她對孤獨有刻骨銘心的描述?她說,年少的時候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長大后,覺得孤單是很凄涼的一件事,孤獨具有一種累加效應,擔心老一個人待着,會不會越來越傻。但現在,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讓它成為一件事。對人生需要徹底的絕望,讓你認識到你不能依靠別人、任何人,得到快樂。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對着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至此,劉瑜把孤獨升華了。每一個人,都可以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尋找你自己心靈深處的他,一起出發旅行。

  劉瑜給愛情這部分文章取了個很灰色的題目——“論愛情之不可能”。我以為,劉瑜寫得最漂亮的文字是論述愛情的。讀完她的這部分文章,情不自禁會拿來和張愛玲的文章比較,拿她和張愛玲的情感生活比較。張愛玲筆下男女的愛情總是太清醒、太現實,有太多的算計,讓人對愛情不敢抱幻想,真正的愛情總應該有幾分糊塗的。上帝真的不公平,給了劉瑜如此聰明的頭腦、美麗的情思,卻沒有給她一份迴腸盪氣的愛情。張愛玲比她幸運,至少她轟轟烈烈地愛過,與才子胡蘭成兩情相悅過,哪怕花心的胡蘭成最終拋棄了她,多年以後仍可以拿這段感情回想咀嚼。林徽因有太多值得同味的感情,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任何一個男人都能當得起林才女的感情。李清照呢,和趙明誠的那段婚姻,誰說他倆不是神眷仙侶?喬治·桑有天才鋼琴家肖邦。才女總是對愛情有很高的期望。常會想,劉瑜這樣的才女,應該有怎樣的男人相配?他應該有優雅的情懷,出眾的相貌,獨特的氣質,你一眼就能認識他在人群之中的與眾不同,可是在劉瑜筆下,那些在她的生活中進進出出的男人就是一些可以到中國城背米、扛煤氣的角色,得不到滿足的愛情,散發一股幽怨之氣?劉瑜對愛情的失望悲觀來自於她對愛情執着的渴望。《Hello,stanger》,我們讀懂一個妙齡女子對愛情的渴望;《已經太晚》,讓我們體會到青春無法擁有真正愛情的蒼涼——“我突然意識到,這輩子可能都穿不上婚紗了,就是穿上,也未必有那樣甜蜜的笑,就是有這樣甜美的笑,也太晚了。15歲的時候再得到那個5歲時候熱愛的布娃娃,65歲的時候終於有錢買25歲時熱愛的那條裙子,又有什麼意義”。劉瑜所有對愛情絕望的文字,我讀出的都是對愛情的渴望。

  世上的愛情,轟轟烈烈地開始,灰頭土臉地結束,似乎已成定律。那些善始善終的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多麼稀缺。

  讀點劉瑜的文章吧,立馬會讓你覺得所有的生活都充滿意義。更妙的是,她的一篇文章會激起你寫五篇八篇文章的衝動,如果你是個熱愛文字的人的話。你會不自覺地想,有這樣的人存在,世界多麼美好。你能想象的,你不能想象的,都會迸發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