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範文大全>人生勵志>問問自己為什麼還沒成功?

問問自己為什麼還沒成功?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pp958

  每日名言

  障礙與失敗,是通往成功最穩靠的踏腳石,肯研究、利用它們,便能從失敗中培養出成功。

  每日自勵

  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每日短文 問問自己為什麼還沒成功?

  人生在世,一定要記住三句話,現在讓我們自問這三句話:

  1、你這輩子到底要什麼?

  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一定要仔細問自己,你為一生到底要什麼?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不要告訴別人,告訴自己就行了。

  2、你現在能夠做什麼?

  你想不想買車?你想不想高級別墅?你想不想自由地旅遊在全國各地?想,沒有不想的,哪你為什麼不去做呢?有人說我不喜歡直銷,如果你能在家什麼事都不做就有充足的錢花,能想買車就買車,能想買房就買房,能想旅遊就去旅遊,那你當然不用做直銷。關健是我們需要直銷帶給我們的東西——成功與財富,能讓你達到你的人生目標。

  有人說我不通過直銷我一樣能實現我心中的夢想,那好啊,你一定有一定的資金與豐富的經驗,沒有的話在傳統行業中你就太難了,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現象。

  3、你正在做什麼?

  你現在做的事能實現你的人生目標嗎?如果沒有那五年以後的你還不是和現在一樣嗎?還不是一年盼着一年好,年年還是個破棉襖嗎?為什麼這樣呢?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與我們願望與目標無關。

  有人還會說,特別是我們在找新的事業合作夥伴時,有時可能我們自己也有這三個問題:

  1、我不喜歡直銷;2、我很忙沒有時間;3、我恐怕不適合直銷。

  提起喜歡:

  我們有多少人能盡情的做自己所喜歡做的事呢,如:你喜歡汽車,能在你辦事及回老家時,方便、輕鬆又風光,你喜歡別墅,又寬敞又明亮,你買車了嗎?你買別墅了嗎?沒有,為什麼?沒錢,這就是了,在現實中大都為生存而做事,真正喜歡什麼就做什麼的人很少。一個人在沒有錢的時候,是沒有資格談喜歡不喜歡的。

  我很忙沒有時間:

  每個人都有時間 ,如果說真正沒有時間的人就是死人,問題是您覺得是否值得把它用在這方面。如果已經確實了解了這門生意,可為您的經濟帶來解放,您一定會說有時間。

  您是否說您已經把全部的時間用在別的地方?那麼您的收入和您所花的時間、精力是否成正比呢?您每天都那麼忙,那麼這種忙碌的日子何日才有結束的一天?我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又有多大改變呢?更糟的是如果有意外發生,使您有六個月或一年不能工作,您的收入會很少或是零,而您能維持半年或一年不做事嗎?所以事實告訴您,您現在的工作越忙碌,越綁着您,你就需要靜下來好好的分析分析,他能達到你的人生目標嗎,這輩子你還能買上車、換別墅、世界各地去旅遊嗎?如果不是您就應該早日離開它。在國珍松花粉事業里,您可用更少的時間來達到你的人生目標,這是許多成功人士驗證了的。

  提到適合:

  你知道你適合做什麼呢?你現在做的事情就很適合你了嗎?潛能大師說過:“人的潛能還有90%沒有發揮出來,人的潛意識的能力是意識的3萬倍。”這句話說明了人的能力還有許多沒有開發出來,可以說還有許多人不了解自己,你還可以做很多事,你還可以有很大的成功,而現在只是按慣性來運行着。所以這個生意不能說不適合你,我認為如果是可以建立起幸福的將來,我們就應該試試。既然那麼多人都證明了這個生意能賺大錢,適合他們,我認為應該給自己一個公平的機會。您那麼說,可能是因為您誤認為公司是一個推銷、或求人的工作。其實公司不是的,只要您能按照我們正確的方法去做,能一定可以成功的。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感覺,對自已不了解的事情,來否定自己,忘下結論,以致於后愧莫及。

  每日文摘 最高的價值---智慧

  人生最寶貴的乃是“智慧”,人生的第一件事,應是追求“智慧”。這裡說的“智慧”有別於“聰明”與“天才”,所謂“智慧”,乃是由那光輝圓滿的靈性所流露出來的一種領悟力;有了這領悟力,則萬事萬物在它之前,了了分明,無所遁形,所以,它能領悟一切真理而無所遺漏。靈性和領悟力與真理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東西。譬如鏡子一樣,一面平坦光滑而無塵垢的鏡子,我們可比作“靈性”;鏡子有“照”的功能,我們可比作“領悟力”;所照見的物像,可比作“真理”。所以,一個靈性未經啟發的人,我們不認為他有智慧,正如我們不認為遍布灰塵的鏡子有“照”的功能。啟發一分的靈性,才可以有一分的智慧,才懂得一分的道理;啟發十分的靈性,才會有十分的智慧,才懂得十分的道理。所以我們說某某人不懂道理或不講理,與說某某人無智慧,或說某某人無靈性,意思是一樣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人生最寶貴的是靈性或真理。

  然而,我們為什麼要強調智慧而不強調靈性或真理呢?理由是:“智慧乃是一種能力與作用,在三者之中,它居於樞紐的地位。有了靈性,若不加運用、訓練,依然不會有智慧,依然不能了悟真理;正如鏡面雖無塵垢,若不用以照物,依然不能發揮它的用途,不能顯現各種物像。

  智慧乃是以全體的靈性為根本,所以它與“聰明”和“天才”有所不同,因為“聰明”二字乃系耳聰目明之謂,偏指感官的發達。雖然所謂“聰明”有時意謂“較高的智商”,畢竟不如智慧之圓滿與深沉。所以我們不會形容孔子、老子、蘇格拉底為“聰明的人”,而形容他們為“具有智慧的人”。而“天才”往往指某方面的天賦而言,如天才音樂家、天才數學家。固然,聖哲多具天才,但天才並不等於聖哲,因為聖哲的智慧具有全面性與統一性。

  根據儒家的經典,我們可知儒家把智慧列為第一優先。如《中庸》講三達德,亦智為第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之意為明白本有的光輝的德性,亦即啟發靈性。再者,《大學》一貫的修養,其起點在於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事物物的道理以獲得圓滿的智慧。《論語》子夏也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學、切問、近思都是求取智慧之法,有了智慧便能引發仁愛心,所以說仁在其中。《中庸》孔子說:“博學之,審問之,……篤行之。”為什麼孔子不換個順序說:“篤行之,審問之,博學之。”顯然是因為知在先,行在後之故。所以到了後代,王陽明才說:“真知乃能力行。”孫中山先生說:“革命的基礎在於高深的學問。”

  擱置聖哲的言論不談,當我們靜心而思,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領悟到智慧的重要性。試問有了智慧以後,我們還怕沒有辦法、沒有希望嗎?有了智慧,則如撥雲霧而見青天,則人生一切問題都會豁然開朗,雖不一定能一時獲得解決,卻總有解決之日。宇宙人生的問題不外乎以下三種形式:“……是什麼?”“為什麼……?”“如何才能……?”比如說:“權力是什麼?”“為什麼人會熱衷權力?”“如何才能獲得權力?”“快樂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會不快樂?”“如何才能獲得快樂?”無邊無盡無窮的問題都逃不出這些形式。一旦有了智慧,問題都可得到解答,然後進一步徐圖解決。

  關於名利富貴……乃至男女愛情對人都是利弊參半,都是有副作用與危險性。這些東西被人所享受,但是擁有越多,則越容易招災惹禍。但如何能擁有這一切而不致於招災惹禍,端看擁有者有無智慧以為斷。有了智慧,則他的言行做法都能合理合情,妥貼穩當,則世間種種身外之物在他手中都能獲得最佳運用,而不致為他引生煩惱。而且,在取捨之間,他能有明智的決定,在必須捨棄之時,他也不會黯然神傷,神魂顛倒,這是因為智慧發揮了作用。

  當我們靜心觀察,我們可以知道,舉凡古今聖哲,大都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人。當他們居高位、掌大權、享受厚祿之時,他們都能善用其聲望、權力和地位,擔天下之重任,發揮一己之長以利濟生民;若不幸而時不我與,小人道長,他們也都能“遁世無悶,不見知而不悔”(《易經》語),悠遊林下,了其餘生。道理安在?一言以蔽之,曰智慧而已矣。諸位也許會問,為什麼智慧能使人看得開、放得下呢?原因是:智慧根源於靈性(亦即大我),靈性一經啟發,則小我觀念日漸淡薄,其心廣大開闊,能“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莊子語),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語),其境界是“圓滿”、“光明”、“空靈”、“輕鬆”、“自在”。其精神能力達於最高,所以能化解許多無謂的煩惱。此時他不必再重視物質、聲名、地位、權力,他所需要的只是最低限度的物質條件而已。莊子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的確,我們的軀體有限,容量有限,只要精神修養提高,智慧顯現,我們原無需太多的物質,當然,更不需要虛名來安慰自己,權力來陶醉自己。一個君子,或是一個聖賢,如果他也追求財富、權位、聲名的話,那麼他一定是要借財富、權位、聲名以完成他的偉大理想,而不是用這些東西來填補心靈的不足。

    反過來看,一個沒有智慧的人,那麼他肯定是個對萬事萬物執迷不悟的人。他一定活得很痛苦,沒有希望,一定得受人愚弄,受環境擺布。他不能自甘淡泊,他的慾望極高,可是他不知如何去獲得所欲之物;若一旦得到了,反而招來更多的煩惱,因為他不知要如何處理、運用;若一旦失去了,更是懊悔不堪;這就是所謂的患得患失。以錢財為例,一個缺乏智慧的人, 

  沒有錢他感到苦惱,有了錢往往苦惱更甚,有了錢再失去,其苦惱又復加倍。他可能財迷心竅,挺而走險,然後誤蹈法網;若僥倖而成暴發戶,便窮奢極欲,沉淪酒色,乃至玩物喪志;或者因不懂理財而旋復失去,到頭來往往落得身心交瘁,狼狽潦倒,其結局甚至比原先貧窮的境況更糟。何以故?無智慧故。舉一反三,余可類推,我們可以了解無智慧之人真是一無是處。推而言之,他們有錢是苦,無錢也是苦;生病是苦,健康也是苦;孤獨是苦,群居也是苦;做事是苦,閑着也是苦;有地位是苦,無地位也是苦。總之,他們提不起也放不下。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對人生有最合理的安排;他能明白事物的本末先後;他能在各種場合中說出最適當的話,做出最適當的事,表現最適當的態度,他能應付各種問題;他能見微知著,鑒往察來;他不但能自知,也能知人,所以他對己對人都不會低估,也不會高估;他能慧眼識英雄,也能慧眼識小人;他深悟人性所具的潛能皆無限而平等,並深知人人成功的可能性相等,所以他知道沒有理由自卑,同樣也沒有理由自大;他深知道德之重要性,故隨時提倡道德;他了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語)的道理,所以他具有民胞物與的精神,不僅愛家、愛國,也愛全人類,而且能推而愛萬物。

  一個國家需要有睿智的領袖,一個學校需要有高明的校長和教師,一個家庭需要有明理的家長,一個男人需要有賢慧的太太,一個女人也希望嫁給有靈性的丈夫(獃頭鵝怎會受歡迎?)。世界上有哪一件事不需要智慧去完成?有哪一門學問不需要智慧去領悟?有哪一個人不需要智慧?有哪一個人不希望以智慧者為領袖、為師長、為配偶、為上司、為屬下、為朋友?

  名利富貴對擁有者多少會有副作用和危險性,容易招災惹禍;惟有擁有智慧的人不必擔當什麼風險,因為智慧本身即是出險的舟筏。而且名利富貴往往須由爭取得來,到手之後便為眾矢之的,所以難得易失,難保久遠。智慧之為物,求其在我,不必與人爭奪便能擁有,既有之後,不怕被人掠奪,因為它無聲無臭無形;而且真正的大智慧總是深藏若虛,不尚賣弄炫耀,所以不怕招來嫉妒、攻擊。有人說,智慧愈高則煩惱愈多,那是因為智慧未成熟的緣故,智者也可能由於其他的原因而遭到譏諷、毀謗、歧視,但是這些譏諷的冰、毀謗的雪、歧視的霜都將在智慧的日輪之照耀下,在心中消融無蹤。

  智慧是諸德之母,一切美德若無智慧為其眼目,必多趨於邪路,所以說:“諸德如盲,智慧為導。”今聊舉數例以明之:不智之忠是為愚忠,不智之孝是為愚孝,不智之信是為迷信,不智之愛是為痴愛,不智之仁容易被人利用,不智之勇往往自召其禍,缺乏智慧的果決名為武斷,缺乏智慧的堅定名為頑固,精進而缺乏智慧可能愈精進而入邪愈深,創新而缺乏智慧往往只是表面功夫、換湯不換藥。

  邵康節先生臨終時說:“眼前道路須令寬。”真的,當我們踏上人生的寬廣大道,內心會有多麼美妙的感受!但是若不能開啟智慧的大門,這條寬廣大道在哪裡呢?

  

  



問問自己為什麼還沒成功? 標籤:經濟學是什麼 做最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