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範文大全>人生勵志>貧窮的真正悲哀是什麼

貧窮的真正悲哀是什麼

白雲飄飄範文網 編輯:得得9

  貧窮的真正悲哀是什麼(一)

  文/萬方中

  1、我小的時候,我的奶奶明知道奶粉餿了,還餵給我吃。後來我在人民醫院吊針了一個月,差點兒死掉。

  這件事情給我造成了終生的痛,長大后,我雖然仍然活着,但我的骨骼明顯的比常人要細,我經常在裸露身體的場合(比如說游泳),感覺自己抬不起頭來,我的身體也明顯不如一般人。我在和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也時常自卑,因為我的胳膊比女孩子還細。

  事實上,我的奶奶不僅是對別人,對自己也是這樣。曾經因為吃餿的飯菜,而拉稀幾天。家人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她只是說:“我是捨不得,你不知道,在文革的時候,別說米飯,野菜都難吃到。現在生活富裕了,也不能隨便浪費啊……”

  貧窮最悲哀的地方,是總覺得什麼事情,只能拿命擋,命比紙還賤。

  2、我的父親母親,雖然比我奶奶好上一點,但是僅僅是好一點而已。

  比如說,他們每用上什麼電器,都要拔掉插頭。因為他告訴我,專家說的,電器關掉了,如果插着插頭,那麼是繼續在耗電的。而事實上,他們也試過,不插插頭確實每個月要比插插頭要省十幾度電。他們還告訴我“積少成多,勿以利小而不為”。

  所以我在家裡,每用一個電器,都要插插頭再用。比如看電視要插插頭,用電腦要插兩個,最煩的是插拔空調的那種大插頭,有時候會火星四濺。

  貧窮的悲哀在於,讓人忘了生活的本質:錢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

  3、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有人來做客,順便帶了個小孩過來。

  外婆隨即從柜子里拿出個蘋果給他吃,小孩拿在手上盤弄了良久,最後放在口袋裡。

  聽他母親說,後來小孩放在口袋裡忘記吃,蘋果都壞了。

  貧窮的悲哀在於,心裡永遠裝着個“我不配”,這樣很可能使得他繼續貧窮下去。

  4、以前在工廠上班,工人賺錢很辛苦,往往一趕工就沒日沒夜,每天都加班到10點半,早上8點開工,有時甚至是通宵。有人還半開玩笑地說:“回家就急着吃夜宵洗漱,連陪老公親密的時間都沒有了。”而一個月最多拿6000工資,平均維持在4000左右。

  我知道他們很辛苦,但是絕不是窮到一無所有的地步。然而我一跟他們講話,開口閉口就是錢。比如我有時沒事從辦公室出來,會跟他們聊一會兒,介紹他們買哪個牌子的鞋子衣服,“我沒錢啊!你給我錢啊?”

  比如我說叫他再窮,也要給子女上大學,這樣對他們會好很多。“我沒錢啊!你給我錢啊?”

  別人結婚請客吃飯,也互相揣度着送多少錢的紅包最划算,別人送多了也不行,立馬有人去勸:“你不要送這麼多啊,搞的我們拉不下臉。”

  老闆遲發一天工資,車間里就炸開鍋:“老闆是不是要跑路了?怎麼還不發工資?我上次看他買個玉鐲子,買鐲子有錢發工資沒錢哦?”

  我們老闆是非常爽快的人,雖然他們有些行為我看不慣,但在錢方面,他們從不欠人。員工和老闆已經合作十幾年了。在背後翻臉翻的這麼快,令人難以想象。

  貧窮的悲哀在於,錢成為他生活的全部,沒有溫暖,沒有人情味,更沒有什麼人文關懷,剩下的只有人與人之間的算計和揣度。

  貧窮的真正悲哀是什麼(二)

  “爸爸四年前死了……媽媽病了,去鎮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近日,四川大涼山小學生木苦依五木一篇不足四百字的作文《淚》,傳遍網絡。字裡行間流露的悲傷與無奈,令人唏噓,讓人動容,也再次喚起了公眾對於貧困問題的關注。

  大涼山貧困寫照:“悲傷”不只是個體之殤

  廣袤藍天下,總有一些角落,深藏着鮮為人知的哀愁與無助。翻檢媒體報道,在大涼山地區,“最悲傷作文”反映的情況不是個案。窗戶就是一層薄紙,風稍大點就會吹破;一年吃不上三頓肉,烤火還得借柴……

  四川大涼山生活着200萬彝族同胞,其中多數仍保持着千百年來的耕牧傳統。2009年,大涼山才完成“普九”任務,時至今日,如何避免教育“着涼”,仍是這片大山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彝家村落分散,保守估計仍有半數村子沒有學校,而部分村子雖然有學校,但是招不到老師,往往要三年甚至更久才能招一次生,導致大量適齡兒童失學,甚至外出打工。

  相對於北上廣等大城市來說,這裡像是另一個世界。貧困地區的狀況,映照出扶貧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儘快實現“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又如何讓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我們對木苦依五木的遭際抱以同情,但也應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個體之殤。

  大涼山貧困問題的長期存在,有着複雜的原因。既有客觀因素,如自然災害頻發、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等;也有主觀因素,如農村人口增長快、個別人觀念落後、精神貧困等等。除此之外,獨特的發展歷史、多民族聚居背景下的文化差異,也為脫貧之路平添了幾分坎坷。“最悲傷作文”也說明,扶貧是一場攻堅戰,“擺脫貧困”之路任重道遠,絕非捐錢捐物、送政策送資源就能畢其功於一役的。

  多年扶貧工作見收效,然貧窮並未消泯

  多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對涼山州的扶貧開發,無論是資金支持還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全國各種機構、社會扶貧力量的介入,也為當地拔窮根添了不少動力。在當地,貧困人口從本世紀初的近170萬,降到了去年底的50餘萬,已是一個巨大的成績。

  數據顯示,2014年涼山州農民人均全年純收入已達到8264元,但搜索“大涼山區”相關內容,與之聯繫最多的字眼仍是“貧窮”:“一年最多只吃3次肉”“人畜混居一室”……去年還有媒體報道,深圳電子廠涉嫌非法使用的數十名大涼山區童工,在被送回老家時卻並不樂意,原因是“在這有米飯和肉吃”。

  可見,大涼山地區的貧窮問題並未消泯。也正因貧窮,當地才深陷吸毒販毒與艾滋陰影,才催生了大量孤苦無依的留守兒童,及由此衍生的販賣兒童亂象。

  靜而思之,“最悲傷作文”的發現,十分具有偶然性,如果不是老師布置了作文,如果不是貼到牆上展覽,如果不是這位負責人去看望支教老師,如果沒有發到網上,可能連現在的感動都不會有。這也是我們最關心的,到底有沒有一個可靠的渠道,讓人們知道真實的情況,知道到底有哪些人最需要幫助?

  “最悲傷作文”呈現的,是大涼山地區普遍貧窮最冰冷的剖面。在精準扶貧被提上日程的當下,它揭示的大水漫灌式扶貧對個體救濟的乏力,值得警醒。

  用精準扶貧消除對個體幫扶的乏力

  就在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新形勢下的扶貧,加大扶貧投入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要着眼於對貧困人口的查漏補缺、精確“制導”,在此基礎上,根據貧困家庭的具體情況進行精準扶貧。

  所謂精準扶貧,就是要擺脫以往舊式扶貧的弊端。事實上,大涼山扶貧多年,其山區貧窮局面卻依舊不改,也被認為跟之前粗糙的扶貧模式有關:大水漫灌式扶貧下,扶貧未必能跟個體之需形成對接,相反被認為“肥了西昌,瘦了山區”。在此背景下,只有改變這種扶貧策略,實現“精準滴灌”、因需施援,才能幫助到最需要的人。

  精準扶貧還涉及對扶貧效果的精準評價。這些年來,我們在扶貧上的投入並不少,有的可能是扶貧方式的問題,比如重輸血輕造血,有的可能是扶貧資金沒有用到刀刃上的問題。媒體曾經報道過小康縣爭戴“貧困帽”的現象。有人講,資源用在並不貧困的縣身上,是對貧困群體的不公平。其實,資源到了貧困縣,又有誰能保證真正用到了貧困群體的身上?這些年來,關於扶貧資金被截留被挪用的報道,我們見得還少嗎?這就需要精準評價扶貧效果,確保和倒逼資金到人、措施得力、扶貧有效。

  “最悲傷作文”沒有告訴我們更多的具體的東西,但從這篇幾百字的文章中,卻可窺見難言的辛酸。媒體報道后,木苦依五木和她的兩個弟弟,已經迅速得到了來自政府和社會機構的關心和幫助。一個點上的救助,畢竟只是一時之策;缺少面的覆蓋,難免會有人再寫下“悲傷作文”。希望孩子們的人生旅途不再窘迫,也希望更多的“木苦依五木”儘快走出困境,擦乾苦淚,享受陽光。



貧窮的真正悲哀是什麼 標籤:經濟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