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陳永鵬
1
目的是夢想與期望,是一切行動和努力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帶有終極性。
目標是在一定時期內所追求的最終成果,是要達到效果的量化指標,帶有階段性。
目的是現實目標的真正動機。
解釋了我所理解的兩個枯燥概念之後,進入我今天想討論的一個話題,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找工作,換工作的目的又是什麼?
為了舒服?離家近?漲薪?穩定?還是為了興趣?多做貢獻?成功?
工作為了這些都是合理的,無可厚非。但那是目標,不是最終的目的!
工作的目的應該是:自己的持續成長!
對,這才是工作的真諦!這才是工作的終點!
稻盛和夫說的更高雅一些:為了提高心性、修鍊靈魂。
2
不是說收入、貢獻、穩定、興趣這些不重要,那是你持續成長之後自然而來的東西。
沒有持續成長,舒服也只是暫時的醫學專用藥而已。
沒有持續成長,離家近看似節省的是時間,實則成為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虛度。
沒有持續成長,給老闆談加薪無用,說不定談多了還會被掃地出門。當然坐等工齡工資的除外。
沒有持續成長,你所謂的穩定,只不過是在浪費生命。
沒有持續成長,你所謂的興趣也只是浮雲,很快就會飄散。往往並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我對策劃的興趣就是這麼來的。
沒有持續成長,你在公司做不了太大貢獻,頂多只能複製一兩次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而已。
沒有持續成長,你好不容易積累的多少年的崗位經驗、行業經驗,在快速變化的今天,還會貶值。
因此,舒服、離家近、穩定、漲薪、興趣、多做貢獻都不應成為工作的終點。因為沒有持續成長,這些目標猶如空中樓閣!
3
甚至成功也不是終點,人生中有很多或大或小的成功,比如:高考考上了好大學,畢業進入世界500強公司工作,找到漂亮的老婆,收入年薪多少萬,成為中國區總裁等等。但那是真正的目標嗎?你看看唐駿的經歷就知道了。唐駿號稱打工皇帝,微軟中國區總裁一職讓他無限風光。跳槽盛大與新華都後年薪過億。但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掉隊了,離開新華都后默默無聞了。
只有持續成長才是永恆的剛需!只有持續成長才是工作的終點!
這個邏輯關係表述如下:
只有持續成長,然後你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與貢獻,然後你才能:獲得相應的滿意收入。
持續成長一定是長期的,很多人營銷人一邊拍着胸脯保證業績如何如何,一邊下班后打着小麻將,閑侃閑聊,看着電視玩着遊戲。不能自控是持續成長的大忌,自燃型的人成長的更快。
比完成工作更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的成長,但你的成長必須在工作中才能提升與完善。如果你不工作,通過自己讀書,培訓,聽馬雲、陳安之、葉茂中們的演講,每天聽羅振宇說60秒,甚至可以與高手面對面交流,那麼你可以獲得持續成長嗎?我認為不會。那些都是寄生於工作實踐之上的輔助。否則那些就是空殼。
4
你工作並不是真正為了公司,是為了自己的成長,而後獲得自己滿意的收入。但是你的成長恰恰需要在公司這個平台上實現。如果你為了做雷鋒,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你只能幫助別人端茶倒水、打印搬貨。你高尚的助人為樂情懷,只能獲得低品質的助人為樂結果!你做不了高遠的創意。
企業也是如此,陳光標與喬布斯,大家覺得誰的貢獻更大呢?我們是要好的出發點?還是要好的結果?
很多人非常本能地希望,可以很快看到自己人生的終點(在那之後他們希望每天只吃不做,成為葛優躺),幻想過發一筆橫財,然後可以不工作,環遊世界,自由自在,吃利息就可以無憂無慮一輩子。儘管把發財作為目標的人發不了財,把發財作為目標的企業也發不了財。
只有少部分人意識到,我們生命中發生的事情,都不應作為終點,而是閃光點。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猶如很多企業只盯着銷售額與利潤,而沒有盯着如何持續成長為優秀的團隊,去創新獨特的產品,來服務客戶。最終銷售額與利潤會漸行漸遠。
5
為了成長,你必須選擇!
絕大多數情況下,尤其在幾乎所有重要的節點上,你其實都有可以選擇的機會。最終的一切,都是自己選的。很多人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總是可以有選擇的,當然也就更不知道有了選擇的時候應該如何判斷。
選擇的判斷標準有一個就足夠了:
我選擇的事能不能讓我積累更多的能力?
為什麼不能選擇穩定?穩定如同一張溫床,不需要突破,也就不需要成長、不需要進一步學習,做這樣的工作可能會有一些聊以自慰的成就感(多半來自穩定),但是因為沒有成長,而一輩子不可能跨越。但若是原地踏步,哪怕再努力,又怎麼能夠離目標更近呢?沒有能力積累的努力,就是原地踏步!
6
這個世界在變得更好。在我看來,世界變好的一個表現就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會被埋沒的。這個社會不再存在懷才不遇的現象了!在信息流動成本越來越低的時代里,能力被埋沒的可能性也會趨近於零。能力越強的人速度越快,進而獲得更多新能力,進而更強。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表面上看不出,實際上卻差異很大,甚至無限大。
所以,你的每一個選擇都要從積累能力的角度出發,每一次選擇,都要考慮自己還需要什麼能力,以及新的選擇對自己發已有的能力有沒有幫助。無論你是選工作還是每天做事情。
這裡有個陷阱:很多人在做選擇的時候,考慮的是,在這個選擇之後,我過往的能力是否還用得上?
正是因為這樣想了,所以大多數人習得新能力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因為他們不知不覺被自己已有的能力禁錮了。
真正正確的思考方式應該是:在這個選擇之後,能幫我完善那個已有的能力,能讓我獲得什麼新能力。
7
我們換工作的選擇,首要考慮的不是我能拿多少工資,也不是我過去的經驗能夠給這家企業創造多少價值,而是我能夠在這個平台上獲得多少成長,能夠完善我個人戰略的哪些能力提升,如果能,你自然可以給這個企業創造價值,這個企業也自然會給你相應的報酬。
如果不能,即使你剛進入一家企業能夠施展你過往的經驗,給企業帶來一些變化,做一些貢獻,但是從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看,你還是做不了太大貢獻,最終進入穩定的成長-價值-收入平衡期,也就沒有激情與動力的支撐,墮入溫水煮青蛙的工作慣性期!最終庸碌無為。
選擇之後就是堅持,沒有堅持,再正確的選擇都不會起作用,都不會有成長,因為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只有天才才可以不受1萬小時定律的鐵律。普通人在一個領域必須埋頭鑽研5年。
那到底怎樣的選擇,怎樣的堅持才能使得自己更好的成長呢?那就是我要寫的另外一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