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每個人的生命可以重新來過,我們中的三分之一會作出傑出成就。可事實上所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有人的經歷都不可能重來,也因為如此,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碌碌無為者。俗話說“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句話恰好印證了這個道理,只有當人們走過彎路、經過挫折后,才知道來時的路太多浪費,來時的光陰太多虛度。“假如一切可以重來,”那些過來人說,“我一定會做得很出色!”是的,他們肯定會做得比過去出色,但這也只是“假如”。
世界上沒有後悔葯,就像世界上沒有“假如”一樣,因為當你在說“假如”的時候,事實已經與它相反了,只是在事實面前作了一個假設而已,事實是已無法改變,只能猜測在這之前的另一種發展方向。道路走錯了,可以回頭再走;人生走錯了,就不會再有。一位哲學家說:“世界上沒有‘現在’這個時間,因為當你在說‘現在’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非常清楚,在時間的長河中,每一點都是唯一的,對任何生命個體來說,更是如此,哪怕你用最好的駐顏術留住容顏,卻留不住歲月的變遷、時光的更替。
為什麼我們要在後來才說“如果從頭再來,我絕不會錯過”呢?其實,我們現在開始,一切都還未晚。老年人可以自豪地說“我在有生之年努力過了”,中年人可以自豪地說“我可以在退休之前大有作為”,青年人可以自豪地說“我的生命將從此燦爛”,少年兒童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美好的明天已經開始”。最有希望的自然是少年兒童,他們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光陰,可以用更多的努力地衝擊人生的致高點,但他們也是最容易迷茫的。
中小學生,如果說小時候是天真無知的時代,那麼步入高年級、進入中學就應該是懂事的時候了,有不少大人總說某某小孩等他懂事了就好了,那個時候就不會再調皮了,也不會再惹事了,不再讓父母操心了,似乎那個時候會突然一下子讓世界變得非常美好似的。但我也看到有不少家長寄託的這份美好的希望並沒有因為孩子的長大而實現,“懂事”的似乎永遠只是大人,而不是他們的孩子,真正的“懂事”是當這個孩子成為了大人的時候,那時他才後悔莫及,但為時已晚。
其實,在五六年級的時候,應該是一個孩子產生正確認識的時候了,更何況現在這種信息社會,人的認知應該可以提前了的,那種認為孩子到以後自己會懂事的想法也已經不可信了。而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還不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對自我還沒有知覺的話,那他(她)將是很可悲的。現實生活中就有一部分人認識得太遲了,當他醒悟的時候,已是初三了,他再努力發奮的時候也錯過了最好的時機,與他人相比也望塵莫及了,畢竟像陳景潤、華羅庚、愛因斯坦這種人是稀有的。
現在的孩子由於條件的優越,有很多人生活在迷茫之中,他們不知道很多事,他們不理解很多東西,他們不願意去弄明白很多事理,他們更願意把自己浸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而這種無憂無慮並不是那種多信息、多知識、多鍛煉接觸而產生快樂的無憂無慮,而是在簡單、麻木、單調的生活中,在無聊的自我遊戲或狹窄想像中妄圖得到快樂而失去自我的狀態。每個班上都有,像我們班上有的同學就是喜歡拿着一塊橡皮發上半天楞,有的會讓自己躲避該做的事情並為自己找一個理由,有的甚至根本不去考慮該幹什麼、無所事事的樣子,還有的會從來不動腦子地做任何作業,當然效率低得不得了,效果差得不得了。
可喜的是我們有很多同學已經擦去了迷茫,他們正以嶄新的姿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來。首先,這些人的共同點之一是樂觀,他們不氣餒、不自卑,遇事積極應對,在學習上又能自己主動思考;另一點就是向上,他們不再讓自己得過且過,而是擁有了積極向上的姿態,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或向優秀看齊的精神。這樣的人很多,全班有近大半同學都有了這種意識,他們不再跟風,不再應和,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對自己遷就應付,更多地是懂得了去如何獲取知識。
不過,要擦去迷茫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我真正地沒有迷茫是窮盡一生可能也完成不了的。我就是一個在不斷為自己擦去迷茫的人。有時,我甚至這樣想:如果我能在很久以前就堅持去做好一樣事情的話,我現在也該非常地出色了。既然我沒有在很久以前開始,那麼我想我就從知道的那一刻開始。
擦去迷茫,我們都快樂着,擦去迷茫,我們迎來更多陽光。
(與學生同題感思)
(時2006-3-1)
擦去迷茫(教師手記之149) 標籤:手記作文 迷茫作文 不再迷茫作文 14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