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叫《母親》。這應該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文章一開頭,就說“我”的媽媽去世了,當時,“我”才不到八歲,弟弟才三歲多一點。剛看到這裡,我就覺得他們兄弟倆好可憐。辦完喪事後,父親一個人回了一趟老家。回來時,帶回了她。後面還跟着一個不大不小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對我們說“快,叫媽媽。”弟弟嚇得躲在我身後,我噘着小嘴,就是不叫。“不叫就不叫吧!”看到這裡時,我本來以為,后媽會扇“我”一巴掌讓“我”叫她媽媽。可是沒想到,她竟然說不叫就不叫吧。讓我這個讀者開始對她有了些好感。在後面的日子裡,“我”從來不叫她媽媽,學校開家長會,“我”把她堵在校門口,對同學說“這不是我媽。”有一天,我把媽媽生前的照片翻出來掛在家裡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後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氣,還經常踩着凳子去擦照片上的灰塵。看到這兒,我覺得這個后媽脾氣真好,“我”在向她示威,她還不生氣,如果換作那些脾氣不好的人,早就把“我”打了不知道多少回了。她卻不一樣,脾氣好的很。有一回,“我”在玩的時候,被一輛突如其來的自行車撞到了,當場就暈倒了,醒來時,我已經躺在醫院裡了。大夫告訴我:“多虧了你媽呀!她一路背着你跑來的,生怕你留下後遺症,長大可得好好孝順啊……”讀到這裡,我已經被她感動了。這不是她親生的孩子,可是,她卻像對待親生孩子一樣的對待他。回家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從醫院到家的路很長她一直把我背着。以後的許多天,她不管是見到誰,總是一個勁兒的埋怨自己沒看好孩子。好像一切過錯不在我那樣調皮,而在於她。沒過幾年,自然災害就來了,為了生活,她把自己的親閨女給嫁到內蒙古去了。當年,那個小姐姐才十八歲。那一天,父親看小姐姐穿的太單薄了,就把家裡唯一一件粗線毛大衣給小姐姐穿上。她看見了,說:“留給她弟弟穿吧。”看到這,我實在是佩服這位媽媽,為了讓非自己親生的孩子不挨凍,就讓自己親生的孩子挨凍。這是多麼無私啊。在車站,她一句話也沒說。在車子開動時,她向女兒揮了揮手。回家的路上,她一直在叨叨:“好啊好啊,閨女大了,早點尋個好人家好啊,好。”我覺得,這個媽媽在安撫她那一顆心。她是母親,送走自己的親生孩子,為的是兩個非親生的孩子。“我”望着她那日趨隆起的背影,眼淚直往上用,“媽媽”我第一次這樣稱呼她。她哭了。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和委屈,都在這一聲“媽媽”中溶解了。看完這篇文章,我覺得,母愛時無私的,文中的媽媽,為了兩個非自己親生的孩子,犧牲了自己的親生骨肉,把她遠嫁到內蒙古,只是為了省糧食。
我們應該好好關心一下自己的媽媽,不管是親媽還是后媽。母愛都是一樣的。
五年級:彭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