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評:這是一篇樸實的散文,文采很好,語言、結構運用的也恰如其分。作者選取“我家小區一天沒電”這件生活中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來做由頭,字裡行間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對蠟燭精神的敬佩之情。文章以燭光引入,又以燭光結束,巧妙點題,首尾照應,結構完整,條理清晰,比喻、排比、名言的運用,增強了表達效果。。
點評人:朱雨欣(小學高級教師)
燭光,猶如黑暗裡一束五顏六色的希望之光;燭光,猶如寂寞中的一絲清脆響亮的歡聲笑語。我永遠記得那個晚上,是燭光,帶給我溫暖與感動。 (以對燭光的感嘆開篇,並承前啟後。)
星期三那天,我家小區一天沒電,(。)下午放學回家,因為晚了,所以到處黑乎乎的,走起路來暈頭轉向的。爸爸提議,到小區門口的超市買蠟燭。 (交代事情的起因簡潔明了。)
下了樓,我和媽媽快跑到超市,迅速付了錢買了一盒蠟燭,又快跑回家。 (簡單一句話,展現了對“光”的迫切,為下文對燭光的感觸埋下了伏筆。)
摸索了半天,終於找到了一個打火機,“咔嚓”一聲,火光頓時照亮了整個屋子。媽媽將火往線上一接,蠟燭燃燒起來。火苗在蠟燭尖上盡情舞動,燃燒,彷彿在歡慶一個盛大的節日。 (這番情景描寫引人入勝。)
我將其中一根蠟燭捧進房間,放在書桌上,靜靜的(地)望着它。就在那一瞬間,我心裡油然升起一種敬佩,是蠟燭,讓我感受到一種奉獻的偉大,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曾這樣說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啊!一根小小的蠟燭,用它那小小的身軀,用它那小小的生命,讓我在黑暗中見到光明,而它自己卻一點一點地融化…… (本段中的抒情議論起到了為主題服務的作用。)
媽媽進來了,在我旁邊坐下,我停下思緒,看着她。媽媽開口了,說:“你知道嗎,我們小的時候,家裡沒有電燈,晚上,便點一根蠟燭,全家人圍坐桌子旁,說說話聊聊天……” (一段話概括了沒有電燈的歷史,語言描寫洋溢着生活的氣息。)
媽媽出去了,我的思緒又跟着跳躍的火苗飛到九霄雲外,我在想着,為什麼蠟燭這麼不起眼卻能有這麼大的作用(呢)? (承接上段,但應該具體寫出對“媽媽”的話有什麼感觸,讓“我的思緒又跟着跳躍的火苗飛到九霄雲外”具體可感,否則“為什麼蠟燭這麼不起眼卻能有這麼大的作用呢?”這句就顯得是空發的議論了。)
一陣風吹過來,火苗被吹小了許多,但很快,它又恢復了原樣。過了許久,電燈亮了,媽媽進屋把蠟燭吹滅,她高興地說:“子涵,有電了,準備吃飯”。可不知為什麼,我心裡卻好想多看一會兒燭光,多待一會兒在黑暗中…… (真實的描寫與真實的感觸,既呼應了第一段,又給人以遐想的空間。)